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丰富深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项极其重大的任务,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是这项任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蕴涵着"化大众"与"大众化"的辩证统一。他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要从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思想中获取教益,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2.
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更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旨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指导作用和信仰者的最大化.为此,要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理论的科学化、价值取向的人本化、表达形式的通俗化、理论视野的全球化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等方面把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积极探索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六进入"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古玉 《传承》2013,(4):34-35,38
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切实把握和解决好三个基本问题:“为何化”“化什么”“如何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成功实践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科学解答并且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波 《重庆行政》2018,(3):99-100
正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为新时代背景下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清晰指引,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注入了巨大动力。"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5.
陈锋 《理论月刊》2009,(5):20-2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人民群众及其实践相结合,实现它的大众化、群众化.同时,应当更加重视群众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注重理论创新,不断推进群众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群众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焕发出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从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主旨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逻辑前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和时代化在实践意义上的逻辑结论。  相似文献   

7.
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密切关联: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命题提出之日也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系统形成之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度一致是它们的契合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普及科学发展观: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始终要以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导向。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每一个"化"实际上都是两个"化"的对立统一。中国化与化中国、时代化与化时代、大众化与化大众是三个矛盾统一体,其中前者是前提,后者是目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生的两次飞跃,既是两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也是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两次选择的过程。在两次飞跃中"三化"的使命是有巨大不同的,第二次飞跃的任务比第一次更艰巨、更伟大。  相似文献   

9.
谢集强  马仁峰 《传承》2009,(16):32-3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实际上就是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把握它与大众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0.
周前程 《桂海论丛》2011,27(1):27-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很难摆脱精英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必须坚持大众化的意识形态,把自身看成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实践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者只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关系,才能破解其大众化追求中的意识形态困境,坚持大众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全球化与改革开放的内外因互动,以及社会矛盾、生活境域和接受心理的总体性变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及新的要求。当前阻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有信仰危机、环境驱动和理论困境等多种深层次的原因。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构建互动协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须臾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整体性逻辑可以从历史逻辑与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两方面来考察。从其历史逻辑来看,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位一体,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问题在于我们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自在到自为、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发展过程。从其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来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逻辑关联可以概括为"一体两翼三维"说。"一体"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是统领一切的总问题、总原则和总要求,它逻辑地蕴涵着时代化和大众化两个方面;时代化、大众化为"一体"之"两翼",它们导源于"一体",服从于"一体",服务于"一体";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构成同一事物之"三维",它们分别从空间、时间、受众三个维度表征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图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逻辑,根本目的在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努力做到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艺术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中国形态为中国民众所认可、接受、遵循的过程。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大众化,必须在马克思主义艺术观与艺术的中国化、艺术的民族化、艺术的产业化、艺术的素质化四个方面取得共识和进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实际上就是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把握它与大众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面临着大众文化的语境,这不仅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化"的难度,而且严重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社会政治动员的程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信度.我们必须探索有效途径,及时化解这种困境.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要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众中的普及,而且要将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在这过程中,不仅在思想理念方面存在着认为只要理论科学合理就能一致无差转化为理想实践效果的认知误区,而且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实中遭遇多元社会思潮的消解和冲击,促使大众产生了认同障碍。此外,就现实利益而言,每一次改革的深化都是利益的重新调整,利益受损者不仅不能认同理论而且会对理论产生"反感"。这是当前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亟待克服的三重障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既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思潮扬弃的结晶,又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教条主义的产物。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不仅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举世成就。当下,在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任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关键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完成好赋之以形和付之以行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正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的重大举措。自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之后,学界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研究和探讨可谓如火如荼,而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就是其中一个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想在于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要使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群众中去,真正做到大众化";"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从实际出发,把实践经验加以概括",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根本环节。  相似文献   

20.
马明  王燕晓 《前沿》2011,(7):46-49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点和难点的工作在农村。在当前农村的特殊情况下,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大众化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要坚持以为农民群众谋利益的原则,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宣传普及,并建立长效机制予以加强这一工作的长期有效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