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关于上海应积极倡导的价值取向的讲话中,指出"包容的基础是尊重和维护公民的权利"。这句话,我是很赞成的。把包容与公民的权利紧密地联系起来,是说到问题的关键点上了。什么叫包容?就是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尊重和维护你发表反对我的  相似文献   

2.
聂艳红 《福建乡土》2015,(3):177-17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是"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让孩子们从小去体验和感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是教育者需要研究的新课题。一、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问题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变化,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影响与学校德育的滞后以及家  相似文献   

3.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升公民政治素养,是党的十七大以来重要思想之一。《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这一精神,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提出:"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相对于原来课标(实验稿)观点,第一次出现了"公共精神"概念。什么是公共精神?它与教材中提到的公民意识有何不同?我们可以从其产生、概念、内涵、性质和特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公民意识"成为十七大报告的亮点之一。"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权利与责任的自觉体认,它包括公民政治参与和诉  相似文献   

5.
2010年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中,有两句话颇使中国人心潮激荡. 一句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另一句是--"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现在,2010年三分之二的月份已经过去,这两句话依然在各种场合多次被引用.我想,在以后很长一个时期,必然继续成为人们经常引用的话语.因为,这乃是中国政府对全体公民的郑重承诺;也因为,这乃是全体中国公民以后世代不可让渡的基本权利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公民刑法意识的培育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内容。我们需在贯彻刑法精神的同时,开展更"接地气"的刑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民刑法意识与行为互相转化的能力,提升公民综合法治素养,确保公民刑法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从"保障公民享有合法权益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公民享有合法权益的过程会使社会出现不稳定因素"这句话入手,分别对保障公民享有合法权益能够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因以及保障公民享有合法权益过程的制约因素展开详细的论述。就像现代性必须通过现代化来实现一样,若想让公民享有合法权益,就必须经历保障公民享有合法权益的过程。先对维护社会稳定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了保障公民享有合法权益以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构建设想。  相似文献   

8.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的这一重要论述,引发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  相似文献   

9.
公民社会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人之"主体性"在全方位的生活领域与公共世界中的彰显,是人的主体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的产物。通过公民教育来进一步增强民众的公民意识,培育出无数健全自律的公民,建设一个健全自律的"公民社会",既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历史任务。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洪流中,无数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村官浩浩荡荡地奔赴农村的广阔天地去建功立业。他们带去的除了农民急需的科学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大学教育所赋予的公民意识。重视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公民意识普及作用,完善大学和民间的契合机制,是推动我国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公民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在吉林省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了。而为进一步规范这一项工作,9月26日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吉林省公民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公民旁听提供了新的法律平台。早在2000年5月26日,吉林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就审议通过了《吉林省公民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办法(试行)》。实施8年来,对于激发全省广大公民的政治热情,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增强全社会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人大意识,  相似文献   

11.
随着美国民众的权利意识觉醒,人们为维护个体或群体利益而采取行动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或"服从"公民观逐渐转向"主动"公民观,主张以一种积极和理性的态度参与社会和政治公共生活,以满足民主制度的合法性要求。"主动"公民观对美国公民教育理念与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主动"公民教育理念提倡在多元化的美国社会,通过实践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形成公民权责意识、养成公民品格,并掌握"对话与合作"等公民参与技能。在联邦政府推动下,美国逐渐形成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社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公民表达对公权力的"不信任",是权利意识的觉醒和进步。对公权力机关的不信任,某种意义上正表明公民对法律的高度依赖感。这种对法律的信仰,是非常可贵的公民品质。认同公民对公权力表达"不信任",并非鼓励公民完全无视执法机关的存在,率性甚至任性而为。应该这样说,无论以什么形式表达出的对公权力的"不信任",都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是  相似文献   

13.
政治意识文明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精神支柱。在新时期下,以"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作为契机,努力推动我国的政治意识文明建设,通过提高公民的文化自觉性,积极培育公民文化,吸收中华文明中政治意识文明的积极因素,促使公民形成正确的政治思维和判断能力,能够极大地推进我国的政治意识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公民是社会成员的法律身份,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成员对作为公民角色及其价值理想的自觉反映.公民意识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反映.没有公民意识的主体自觉,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对公民意识的重视.以党的十七大为标志,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正步入新的历史起点,主要呈现为公民意识教育的新发展、新视野和新要求.  相似文献   

15.
官丽凤 《传承》2011,(10):48-49
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性工程,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官丽凤 《传承》2011,(26):48-49
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性工程,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法治意识是指公民应当具备的法律素养、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观念。法治意识是公民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条件,构成了现代公民素养的核心。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论述了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具体途径,即通过法律概念的辨析、法律案例的研讨、法律情境的模拟以及法律文化的浸润来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8.
公民文化,是为了稳定民主制度的一种心理分析理论。在本质上要求公民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关系到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文化的构建,需要一个完善的、离不开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9.
今天在中国文学中出现的网络文学和青春文学迅速发展的新格局,一方面是新的消费意识和新的公民意识结合所产生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受众和作者基于自助文化紧密合作的结果.这当然更是整合后的"公民消费者" 带来的新的精神生活样态.它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空间,也为文学在"新世纪文化"历史条件下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