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李大钊的法律之缘,贯穿于他的一生。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李大钊的人生主色调,而法律和法学则是他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的一个底色。探寻李大钊法理学思想,是法学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使命。李大钊的法理学思想形成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民主主义法学转变为共产主义法学:从启蒙主义角度出发,他提出了“法律民彝论”,兼顾中西、追求民主和法治,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法理学;从唯物史观出发,他批判和继承了西方政治与法律思想史,继承和发展了共产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法律学说,从马克思的经典中提炼出唯物史观的法律一般理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李大钊对法律与权力、法律与道德的专题研讨,对政治权力合法性与正当性的论证,充分显示了他的理论创见。李大钊是早期共产党人中善于充分吸取外来法学理论资源的理论先驱,也是探索构建中国法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思想先驱。  相似文献   

2.
美国法律的迅猛发展一直是各个国家学习的对象,一个建立在法治上的社会首先要从基础做好,所以法律职业教育制度就很重要了。本文对美国律师和法学教师的产生制度进行介绍,通过分析美国法律职业资格和法学教师资格的取得制度,分析美国的律师职业资格的取得制度和美国法律教育的教师体制的特点,提出对于我国法学教育制度有借鉴性的建议,以期对于我国法学教育体制有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校法学教育往往把侧重点放在法律知识的传授上,而对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却没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造成了学生法律职业能力欠缺,无法满足实际职业的需求。面对这种现状,有必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明确当前社会法学教育培养目标,尝试探索出法学教育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法学的转型思路——通过对发展与法律关系的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在平 《理论探索》2011,(5):124-12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是发展逻辑和法治逻辑合力作用的结果。中国社会的发展逻辑是指:中国的发展是一种政策主导下的发展,中国的发展表现为一种地方的自主选择性行为,中国的发展具有创生社会秩序的性质。中国社会的法治逻辑是指:法律表现形式上的法条主义,法学研究上的宏大叙事,法学教育的蓬勃发展与法律职业阶层的形成。受发展逻辑与法治逻辑的支配,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明显的人格化倾向,法律则具有自我运行的特征。打通发展逻辑与法治逻辑,必须实现发展与法律的沟通。  相似文献   

5.
秦亚东  熊滨 《学理论》2013,(32):294-295
法律诊所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法学教育模式,法律诊所更是把法学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社会现实问题、社会管理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法律诊所走进社区,从直接意义讲,对社区管理具有良性的促进,既可以解决和化解一些社会矛盾,也可以保护弱势群体、增强社区管理的稳定;从宏观角度而言,一定意义上参与了社会管理,对社会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具有一个推动性的作用,既可以增强社会管理的力量,也可以促进我们社会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廖建凯 《学理论》2012,(24):232-233
当前,我国法学本科教育存在着培养目标和模式同质化、法学教师缺乏法律实务经验、专门性的法律职业教材缺乏和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等问题,难以培养出满足特定法律职业需要的法律人才.以法律职业为导向的应用法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我们可以从创新法学本科教学模式、培养具备法律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构建涵盖各类法律职业知识的教材体系和建设职业化培养实践基地等方面入手,改进现有法学本科教育方式,提高法学本科生的法律职业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7.
崔艳峰 《学理论》2009,(21):91-92
我国偏向理论传授和概念介绍的法学教育方法已不适应当前我国法律实践和社会的需求,为了满足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法律教育需要变单纯的理论传授为贯穿实践教学,并将实践教学作为将来培养法律人才的主要方式。基于此,本文介绍了法学实践教学的各种方法,并从我国国情出发分析了当前适合我国的法学实践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罗公波 《学理论》2012,(2):55-56
庞德社会学法学思想博大精深,他的社会学法学理论有别于纯粹的法律社会学理论,强调了社会学法学的实践性,是一门应用科学。庞德社会学法理学范畴中关于社会控制的理论,贯彻了何谓文明社会、社会控制,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庞德关于法律和利益的理论具有极强的实用主义特征,其利益理论被称之为关于利益分类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划分极为细致,使法律对利益的保护有了极强的可操作性。庞德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社会控制工程大厦。庞德社会学法学思想的建立,有一系列思想渊源,有着极为深厚的哲学基础作为支撑,因而能够建立起一套关于社会控制的庞大工程。  相似文献   

9.
法律本应是中性的,即要体现法律的正义等价值,中立性应该是法律的必备特性之一。然而,历史与事实证明,法律在产生之初以及经历文明社会发展过后,仍然不能做到完全中立。探索法律的发展历史以及法律性别性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对后现代法学中女性主义等法学观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分析法律该如何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以探寻法律所达到真正的中立与公正。  相似文献   

10.
有限政府:多维阐释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治理理念,有限政府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对其进行不同的论述。从政治学来看,有限政府意味着对政府要以“权利制约权力”,发展民主政治,让政府有政治基础;从法学来看,有限政府意味着政府要受宪法和法律的制约,让政府有法律基础;从经济学来看,有限政府意味着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以市场制约权力,发展市场经济是培育有限政府的重要经济基础;从社会学来看,有限政府意味着要以“社会制约权力”,让政府与社会平等,提倡结社自由,发展公民社会,是有限政府的社会条件。虽然各个视角的有限政府在内涵阐释和建构路径上存在差异,但在真正实现有限政府的过程中,他们却是相互联系,互相补充,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1.
林春升 《学理论》2010,(23):280-281
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国法律职业资格开始走上统一、规范和专业化的道路,它的确立,架起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的桥梁,改变了长期以来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的现象,建立了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建设。在此形势下,原有的法学本科教学模式必须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以实现法学本科教学与国家司法考试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法律的成长》是美国社会法学派代表人物、著名大法官本杰明·卡多佐所著,这本著作包含了卡多佐大法官的一系列演讲文稿。主要内容体现了英国法学传统在卡多佐大法官诠释下的美国化法学思想演进过程,包括法哲学的系列问题、法的含义和起源,通过一种"自然"的视角来观察法律的成长,以解决法律的功能、目的和裁决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36)
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法律基础教育,应该是介于知识教育和理念教育之间的全新教育模式。因此,大众化的法律基础教育与专业化的法学基础教育不同,新体系下的法律基础教育应侧重反映其大众化的特点,以理念教育为目标。  相似文献   

14.
企业破产法,从狭义上说,是指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的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的债务,依照法律规定宣告破产;从广义上说,是指探讨破产的立法理论、原则、任务及其司法实践等方面的课题.简言之,狭义是指破产法规,广义是指破产法学.无论是破产法规还是破产法学,其源远流长,它产生于罗马法律,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特别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企业破产已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旧中国,国民  相似文献   

15.
张波 《学理论》2010,(18):216-217
当前高校的法学教育存在着法学教育目标不明、法学教育体制不顺、职业资格考试设置僵化、教学方法创新能力不够、学院法律文化氛围不浓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明确高等学校的法学教育目标,理顺高等学校的法学教育体制,理顺司法资格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关系,从制度上支持教学方法改革,将现有的综合性大学内部的法律专业所在的学院统一设为法学院,营造浓厚的法律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与中国法治建设的关系,在学术界有否定性意见,问题的产生与源自苏联并影响中国的两种理论解读相关。一个是帕舒卡尼斯囿于“商品交换法学”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法的消亡原理,而否认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法律虚无主义;一个是维辛斯基强调法的阶级性而偏于意志论的法律工具主义。前者使社会主义国家趋于人治和以政代法,后者导致对法的过度意识形态化。其实,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最根本之点在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强调法律源于人类生产活动,并以其对生产力发展的正负面影响而使社会进步或倒退。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改革开放的中国一直在场,有必要从意义域角度总结马克思主义法学发展的得失。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社会职业需求,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各地高校也着力于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比例和作用。通过建立校(学校)院(法院、检察院)所(律所)合作平台,依托社会资源,共同培养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是确保法学教育实用性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思路上,应当以职业技能训练为导向,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采用校内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校外开展多种形式职业技能活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诉讼制度是特定法律制度体系中的重要成分,是现代法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法律制度发展水平的体现,是司法公正和文明的体现.元代以来的古代傣族诉讼法律制度是傣族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明显特点的具体诉讼制度有纠纷解决制度、证据制度和免责制度.但是由于经济、政治和民族文化方面的原因,古代傣族诉讼制度很不健全,表现为缺乏完整性和科学性,在诉讼制度中以傣族社会统治者倡导的道德原则为主线.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法学     
法学是以研究法和法律现象为对象的科学.它的内容包括理论法学、法律史学、部门法学、国外法学和某些边缘学科.法学的产生有两个历史条件:一是法律的产生.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没有阶级,没有法律,也就谈不上法学.那时候,人们为了维系共同生活,把人们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每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规定条件.这种规则最早表现为习惯,后来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的形成,这些习惯逐渐渗入阶级内容演变成法律.产生了法律才谈得上产生法学.二是职业法学家的形成.由于法律出现的初期比较简单,还不可能立即就产生法学.只有当法律发展到复杂和广泛的整体,特别是成文法出现后,才有一部分人分工出来,形成专门从事法学研究的职业法学者阶层,法学才形成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发展和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中的法律事务越来越多,需要法律人才的场合也越来越多.高校作为法律人才培养的摇篮,社会对法学专业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法学专业教师从事的是实践性科学,陈旧的法学高等教育侧重于培养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必然趋势,对其培养途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