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文明导刊》2009,(9):30-31
近日,中国各大网站上热议一项“国民休闲纲要”。前不久的“两会”上,不少提出类似动议的代表、委员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升,但业余生活还比较贫乏,国家出台这项鼓励休闲的政策旨在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中国民众对此似乎也很感兴趣,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0117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0.7%的人对其表示关注,其中46.8%的人“非常关注”。然而细看这项政策,虽然名称从最初的《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中去掉了“旅游”二字,  相似文献   

2.
唐桂丽 《理论月刊》2007,(3):145-147
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与对人文素质的理解密切相关,人对自身的认识是动态的、发展的,这就赋予了人文素质以当代性。在当代社会,随着人越来越向生命或生存意义上的人转型,人文素质的结构重心也会向生命和生存方面偏转。这样,人的身体素质、情感素质和创造性素质在当代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中国崛起或和平发展的讨论引人关注。但在笔者看来,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实现中国的崛起,一种是周家崛起,一种是国民崛起。从历史经验看,没有国民的崛起,国家崛起便成无源之水。国民崛起更具有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而国民内在素质的提高、国民权利和民生的尊重与保护、国民人本地位和创造力的激发更是崛起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人文”一词,源于周易“观于人文以化成天下”句,引入现代汉语,即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积淀奠定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品位,从而折射出国民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有如煌煌火炬,烛照着国民的心灵,为社会提供正确的导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和西方,对人文及其精神核心的理解是不同的,从这两种不同的人文核心出发,培养和塑造出来的人的素质也会迥然不同。而作为“学问”的人文科学,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成为有别于自然科学的一种学科体系,其发展经历科学化与反科学化(人文化)的倾向,从而取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并修正了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它为人文精神的建立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奠定了知识基础。人文素质是某种内在于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们对人文的核心的理解不同,将决定着人文素质的历史结构和当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严复把塑造国民作为拯救民族危机的根本出路,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率先建构了近代国民的三重素质结构,赋予国民以自由、平等、独立等近代权利。化臣民为近代国民,以人的现代化引领中国的民族复兴构成了严复思想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7.
人文知识与人文素质的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波 《求索》2008,(2):68-70
人文知识不等同于人文素质,人文知识的内涵主要在“文”,而人文素质的内涵主要在“人”;人文知识依然停留在功利性层面上,而人文素质是超越私欲的对人的同情、理解、尊重和关怀;人文知识是可以通过“学”的累积而获得的,人文素质是不断反思、践履养成的。人文知识的量化积累不能提高人文素质,因为事实认知不能自然形成关德。人文素质的高低不在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学生对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的领悟。  相似文献   

8.
刘小龙 《岭南学刊》2011,(5):120-124
人文素质是创造“意义世界”,并以此现实地超越生存困境的资质与能力,在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中,人文素质培育的目标与任务,包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广东人文素质的价值灵魂;传承岭南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夯实广东人文素质的文化底蕴;培养新时期的现代文明素质,凸显广东人文素质的时代特征三方面内容。在发展目标凸显人文价值取向的地位、在制度机制提供人文素质培养的保障以及在具体举措形成人文素质培养的合力,是珠江三角洲改革发展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2013年10月中旬,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文明行为文明研究基地、上海社会科学院国民精神与素质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精神文明导刊》共同主办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与国民公共文明素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入学召升。  相似文献   

10.
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有人曾形象地说,在新世纪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是桨,人文精神是舵。人文素质低下,并不是单一的人文知识的匮乏,它直接影响人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事实上,无论是政治、经济、管理等领域,还是日常的为人处世,都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人文背景。作为一支担负着和平时期“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历史使命的人民警察,同样需要提高人文素质。一、提高人文素质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一)警察人文素质是增强警察服务意识的关键“立警…  相似文献   

11.
“人文”一词,源于周易“观于人文以化成天下”句,引入现代汉语,即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积淀奠定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品位,从而折射出国民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有如煌煌火炬,烛照着国民的心灵,为社会提供正确的导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中科院院士杨叔之先生的这段话,极精当地说明了人文精神对国家、民族的至关紧要。完全可以这样说,高尚的人文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去年年底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五年来我国国民的读书率持续走低。”针对这种现象,专家呼吁目前应强化的是国民的阅读意识。这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人文素质,甚至关系到文化价值的传承。有名人言:“阅读是生命的光合作用。因为阅读,生命才春意盎然。”宋鱼水是北京海淀区一名非常优秀的法官,但更是一个非常自觉的读书典型:“大学是我的第一次飞跃,在职研究生是我的第二次飞跃,出国学习是我的第三次飞跃,学习使我不断地飞跃。”宋鱼水还深有体会地说:“我深深感到,年…  相似文献   

13.
实现人的现代化 ,提高人的素质是中国实现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关键。在现阶段 ,中国人的现代化的艰难性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人的心态失衡阻碍着国民的现代化进程 ,一是社会阶层的分化给中国人的现代化造成的挑战。这需要我们给予理论与现实上的回应 ,走出一条适合中国人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谈新时期女警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人文 ”一词 最 早出 自“观 乎天 文 以察 时 变 ,观 乎 人文 以 化 成 天 下 ”,也 就 是 说 用“ 人 文 ”来 教 化 天 下 ,促 成人 治 。 今 天的“人 文 ”一 词 ,从 词 义 上看 ,指 人 类 社 会 的各 种 文化 现象 。[1] 而 人文 素质 作 为一 种内 化 于人 心灵 深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动力是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然王国,这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过程,也是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在这一实践和认识的过程当中,如何用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人,启发人,开掘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改造人的认识能力,激发人的创造热情,都离不开教育,这种教育的方法,我们名之曰“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证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尤其在…  相似文献   

16.
人文素质是相对于科学素质而言的,指人类在对自我内在精神、情感世界的需求认识和改造过程中,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认识与处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品格。它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的提高、人格的健全都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提高带兵干部的人文素质,有利于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高尚情操、增强人文底蕴,从而必将对他们带兵“软实力”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中国,破除传统之蒙、激扬科学理性是比救亡与变政更为艰巨的时代课题。就其旨归而言,梁启超所倡导和张扬的新民说,其理论核心在于变臣民为国民,变传统的依附人格为现代的独立自主的人格,改造千百年来人文历史积淀而成的“劣下之根性”,造就一代具有崭新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国民。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现代人的心理和人格的外化,只有国民与现代社会同构的时候,才能赋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行政管理系统的行进以真实的生命力和心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气质的重塑,具有不容忽视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未竟的工程——国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与国家相互依存: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现代国家建构必须以国民建设作为根本。这一点为清季知识分子和西方思想巨擘所认同和践行。启蒙思想家梁启超等人开启的国民建设工程在近代历史上曾产生积极的影响,但随着阶级、集体等政治观念的传入,国民建设成为一项未竟的工程。时下,国民建设依然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基础,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原因,国民建设的条件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淬沥历史文化之精华,采补西方国民建设之经验,继续推进国民建设。  相似文献   

19.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有两大支撑要素:一是自然要素,即独具魅力的热带海岛风光;二是人文要素,其中最基本的又是全民的人文科技素质。“岛民”是国际旅游岛的“土著”,是东道主。海南居民作为海南经济社会、教育科技、历史文化、道德传统、民俗民风、山水灵气等融合润泽的产物,其内涵品位就是国际旅游岛的形象。建设国际旅游岛,必须把海南全民教育特别是人文科技素质的提升摆到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20.
王振复 《探索与争鸣》2023,(8):139-150+180
从原始巫性文化角度探析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论证中国原始巫性文化的人文特质,揭示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本土化”研究。中国巫性文化的本土特质包含五个方面:以“大巫”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汉文字、类比思维、实用理性的历史与人文前导,对于科学技术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容”;以祭祀祖神作为“中国巫”的独特品类,蕴含“生生哲学”的人文机制;从“巫”向“史”,形成影响深巨的“巫史传统”;封建王朝一般都对“大巫”文化采取崇尚与肯定的文化立场与国策。而从原始巫性转嬗为审美诗性的可能在于:原始巫性本就蕴含诗性审美这一历史与人文基因;构成中国美学主要范畴架构的“气、象、道”中,“巫性之气”成为中国式的“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的本原本体,“巫性之象”成为中国式的审美意象、意境说的历史与人文根因根性之一,“巫性之道”因其“实用理性”而历史地构系于德性生命“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巫性的“吉凶”判断,与审美诗性的性质不一而结构相同,可证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