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韩在韩国部署“萨德”,激化大国战略博弈,推动地区格局分化重组,恶化半岛紧张局势,致使地区相关国家深受其害. 首先,“萨德”入韩激化大国间的战略博弈.中美俄是影响国际战略格局的三大力量,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又是中美俄力量直接交汇的战略博弈场所.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唯我独尊,大搞霸权主义,但中俄继续保持战略报复能力,对美国构成一定的牵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患上严重的“霸权焦虑症”,将中俄牵制和反击美国霸权主义的行为视为“挑战”和“挑衅”,加大防范和围堵.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美国的军事战略一直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自身实力的变迁、大国力量的对比、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全球战略的需要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深刻广泛的变化,它经历了布什任内的“地区防务”、克林顿任内的“灵活与选择参与”以及“塑造-反应-准备”三个基本阶段的演变,基本实现了由“冷战型”向“冷战后型”再向“跨世纪”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3.
欧盟的对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时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主张在资本主义阵营里实行“分工”:美国承担“全球性”任务,西欧承担“地区性”任务。其用意是限制西欧对外活动的范围。由于在冷战期间美国是全球性力量,西欧是地区性力量,西欧只能在事实上被迫接受这一主张。冷战后,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欧盟的综合实力超过了冷战时期的欧共体,它开始从地区性力量向全球性力量逐渐过渡。由于力量对比的变化,它越来越不满足于只承担“地区性”的任务。为此,欧盟制订了一系列对外战略。其对外战略的总目标是使自己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一极,该目标是与美国维护自己超级…  相似文献   

4.
冷战后,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发生明显变化:在亚太战略格局中丧失了前苏联的主导地位,成为起平衡因素的地区大国;在亚太的大国地位亦有动摇;对亚太地区的依赖加重。 俄为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安全利益,采取了如下政策措施:全面恢复和发展同亚太各国的关系;保持和巩固该地区相应的军事潜力;积极开展同亚太国家的安全对话;大力推行经济外交。 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虽已弱化,但支撑俄成为地区大国的基本框架和实力因素并未消失,随着俄对亚太地区政策的调整,俄的政治影响将有望增加,俄罗斯作为重要的平衡力量,对亚太战略新格局的形成将产生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在东西方冷战期间,法国巧妙地利用美苏争霸的矛盾,大力推行坚持独立自主、谋求大国地位的外交战略,力争达到两个目标:(1)使法国在欧共体乃至整个西欧确立政治上的主导地位;(2)使法国以中等国家的实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大国作用。法国的这一“大国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德国统一、苏联解体、两极体系瓦解后,法国的国际环境和地位发生重大变化,使它不得不在新的形势下制订新的政治战略。密特朗总统提出的“小联邦”、“大邦联”的设想,既是他为冷战后欧洲新秩序设计的一个大框架,也是法国为了在冷战后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大国地位尤其是在欧洲联合进程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项战略抉择。密特朗的战略构想是由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所  相似文献   

6.
印尼作为东盟的头号大国,不结盟国家组织的创始国和世界第四大人口国,在冷战结束后,通过参与解决柬埔寨问题,促进东盟各国的团结和合作,确立了他在东盟中的“龙头”地位。然而近年来,印尼当局深感经济实力不足,影响了“龙头”作用的正常发挥,从而掀起了一场发展经济和吸引外资的改革大潮。一直处于“亚细亚孤儿”处境的台湾看到了印尼经济热是推进其“务实外交”的极好时机,于是经济援助、合作开发等一系列措施纷纷出台,企图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创造以经济关系启动政治关系的实质效益。印尼和台湾都想借对方实力扩大自己影响,达到各自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冷战后美国政府凭借雄厚的国家实力率先在世界上提出并实施了国家层次的信息战略,目标是塑造新时期美国的信息霸权和整体权力优势。具体地说,就是美国通过信息技术优势与传统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力量相结合,使国家软硬力量同时实现巨大增值,以实现保持国家经济活力、维护绝对军事优势及促进自由民主社会模式全球扩展等三大战略目标。尽管美国信息战略的推行具有“柔软性”、“隐蔽性”等特征,但是从长期看,其侵犯别国主权利益的实质必然导致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反对。  相似文献   

8.
印度的海洋战略及印美在印度洋的合作与矛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励 《南亚研究季刊》2005,2(1):113-120
作为主要的印度洋国家,印度长期以来寻求一项确保自身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大国海洋战略,它体现了印度立足南亚、面向印度洋、争做世界大国的战略图谋。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随着印度综合国力的发展以及追寻其“大国梦”的步骤加快,印度对印度洋的安全需求持续增大,将确保海洋战略利益、特别是保证印度洋海上石油通道的安全视为保护其基本国家战略利益的头等大事。鉴于印度洋对印度和美国的重要战略意义,印度在实施其海洋战略过程中既会与美国保持合作,同时也可能引发相互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9.
对冷战起源的探讨, 可以从不同文明间的差异性引发的冲突展开分析。一方面, 透 过历史上俄罗斯文明在努力寻求西方化的发展过程中遭受的挫折和西方对俄罗斯文明的歧视与遏 制心理, 能够看到西方对俄罗斯文明的不友好甚至是敌对态度, 而这种由文明差异性所带来的意识 形态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冷战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 基督东正教文化背景的“救世论”衍生 出了俄罗斯民族的“大国使命感”, 而基督教新教文化背景下的教徒“使命感”和美国的“世界楷 模”观念则衍生出了美国的“大国使命感” 。这两种“使命感”随着二战后各自实力的迅速飙升而急 剧膨胀, 并由此带来双方在外交理念和对外政策中的冲突升级。  相似文献   

10.
话语权是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一种手段, 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 现。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话语权体现在决策制定、经费分摊、部队派遣以及国际舆论的影响等方 面。冷战后, 联合国维和行动已发展成为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最重要的手段, 在此领域的话语权的 争夺也日趋激烈。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国应该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进一步塑造“负责任 的大国”的国际形象, 努力增强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今年以来,美国在外交上继续贯彻其突出经济因素的基本方针和“参与和扩展”战略,但囿于自身力量和影响的限度,不得不对其外交政策进行调整。调整的中心是,在国际事务中努力动员别国参与和承担责任。调整的内容包括:重新抬高原有安全联盟的作用;把进一步调整对欧、日、中、俄四强关系置于重要地位;大力奉行借助外力而又区别对待的方针。美国这一调整是冷战结束以来其外交政策不断调整的继续,不可能解决它所面临的保持“世界领导”同实力及影响继续相对下降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当代国际体系存在的冷战遗留属性潜藏着全球安全风险。冷战后的大国博弈并非两种体系间对抗的“新冷战”,而是美苏冷战遗留的一类关系模式的延续和变形。在当代国际体系演进中,受冷战思维驱动的资本主义阵营以冷战逻辑谋求单极格局与霸权秩序,对多极化力量和中间游移力量沿用遏制战略,制造了一系列与诸多冷战遗留问题相交织的新矛盾。作者以2022年俄乌冲突为线索评估国际体系层次的安全风险,可以预见资本主义阵营的政治经济体系霸权正在衰落,局部智能化战争、网络战和核失衡推动国际体系回归硬实力竞争逻辑,西方文化霸权使得冷战思维在国际社会认知域中加速扩散。随着国际体系的安全风险加剧,中国大战略的安全环境出现新变量,战略应对的重点在于提升内外政策抗风险能力以维护国家总体安全、依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反对体系割裂以构建和平发展的外交关系、平衡战略进取与定力以积极引导与维护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3.
美国综合国力超强,它将在相当长时期内继续保持其"一超"地位.随着世界多极化的不断发展,各大国与美国的力量对比将逐渐趋向相对均衡化,加上美国为维护其霸权地位而不断消耗它的资源和实力,美国不可能永远保持其一超地位.  相似文献   

14.
印度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以国家利益为准绳,以实力为基础,力争成为世界上"有声有色大国"。冷战时期,印度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起了超过其本身实力的作用,获得了很大利益。冷战后,国际格局巨变,而印度的综合国力也有了很大增长,欲成为多极世界中之一极的心态凸显。1998年核爆炸后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以大国姿态出现,开展"全方位"外交,同  相似文献   

15.
东北亚是世界上几个主要大国的利益交汇地,又曾经是冷战的前沿阵地,因此,各大国之间关系的变化、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环境的变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世界的多极化趋势,都将对东北亚地区国际秩序的重构产生重大影响.东北亚国际秩序的重构必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从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各大国的利益博弈来看,未来东北亚地区新国际秩序必将建立在平衡各方力量、兼顾各国利益、建立约束机制和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6.
点、线、面:俄罗斯走向大国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的国家定位是世界大国 ,普京决心不再追求“虚幻大国地位” ,而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大国 :增强国家实力 ,使之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力量中心点 ;建立“稳定的弧线型”地带 ,改善地缘环境 ,做地区强国 ;开展全方位大国外交 ,全面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崛起的大背景下,为了树立中国作为新型大国的外交范式,引领新的世界秩序,需要建构中国外交的“和力”.“和力”就是基于“和合”的理念,通过正向运用一国的综合实力,以促进国际社会“和平”、“和谐”、“合作”的能力.本文具体探讨了“和力”的理念和观念支撑,分析其构成要素和运用方式,并对其特征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一、“大东盟”形成的背景 “大东盟”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和内、外部等诸多因素,是冷战后东南亚地区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1.东南亚国际格局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一方面,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原来分属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对立阵营的东盟和印支结束了集团对抗的局面。政治缓和、对话取代了紧张、对抗,军事对峙让位于经济和安全的合作。和平与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形势的主流。另一方面,前苏联的解体和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收缩,使这一地区出现了“大国势力真空”,引起东盟国家的忧虑和不安全感。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散布所谓“中国威胁论”,使东盟国家徒增担心,害怕中国强大后军事势力会南下填补“力量真空”,从而诱发地区性冲突。因此,东盟国家希望通过吸收印支三国和缅甸入盟扩大组织,建立起一个政治和安全的缓冲区,增强抵御“中国威胁”的力量,并抗衡美、日、印度等大国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以求得东南亚地区的长期安全与稳定。此外,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开始走向区域化和集团化。这对于长期依赖西方市场的东盟来说是很不利的。东盟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不得不考虑建立包括印支三国和缅甸在内的某种联盟,以便与其他区域集团和大国相抗衡。  相似文献   

19.
由于冷战后美国处于“一超”地位,其全球战略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很大,所以始终是各国国际关系学者和政策分析人士关注的问题。一般而言,冷战后美国的国家战略目标是比较稳定的,即尽可能长期地维持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具体地说,地缘战略方面是要在欧亚大陆防止出现一个全面挑战美国的大国或大国集团;政治上,维持美国对国际规则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 随着国家软力量在国家力量中地位的突出, 大国开始看重一种特殊的能力即利用自 身软力量的优势来影响它国的能力。国际政治领域中也由此出现了“ 文化霸权” 、“ 信息霸权” 、“ 制度霸权” 等名词, 或统称为“ 软霸权” 。美国利用其软力量中的世界理念、大众文化与媒体、对国际制度的影响力等来 为其全球霸权战略服务;但美国利用软力量称霸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认清在“ 文明” 、“ 合法”的外衣 下的软力量所形成的“软霸权”与凭借军事等硬力量推行的扩张政策在本质上是相通的。由此要对美国的 “软霸权”提高警惕,并通过捍卫、弘扬自身的民族文化特性, 加强自身的软硬力量建设, 来有效地维护国家 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综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