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键词:传染病,《卫生部关于启用新的传染病报告卡的通知》自2005年1月1日起,全国将统一启用新的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传染病疫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自 2005年1月1日起,按新的传染病分类和报告要求进行疫情统计分析。为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报告内容, 提高报告质量,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依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组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下简称传染病报告卡)进行了修订。《卫生部关于启用新的传染病报告卡的通知》(卫疾控发[2004]452号)规定,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疫情报告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启用新修订传染病报告卡的时间不得迟于2005年4月1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修订前的传染病报告卡时,应按修订后的传染病报告卡要求进行调整和网络报告。印刷传染病报告卡时,统一用A4纸,正面为传染病报告卡,副面为填卡说明。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要求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 填报人签名。  相似文献   

2.
为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卫生部近日制定印发《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管理规范》规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报告病种包括法定传染病、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  相似文献   

3.
现行《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由各级人民政府发出传染病预警,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行政预警的迟延性。《传染病防治法》《医师法》《生物安全法》都规定了疾控机构传染病信息监测权,而信息监测是发布预警的必要前提。赋予疾控机构独立的科研预警权,提高预警的及时有效性,是我国卫生法律体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依法惩治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犯罪活动,保障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3年5月14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为依法惩治传染病疫情等灾害防治期间发生的各种犯罪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法律适用依据。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执行这件司法解释,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关于妨害传染病防治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因国务院没有将非典明…  相似文献   

5.
“新冠”疫情的暴发,凸显出我国当前卫生应急法律体系中的诸多短板。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与其他公共卫生事件不加区别地对待的立法模式,以及其在《传染病防治法》中的缺位,是导致“新冠”疫情蔓延的重要原因。深入践行“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法治理念;将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视为传染病予以防控,从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行政应急权、赋予医疗机构对患者临时控制隔离权、建立完善的应急组织机构、建立灵敏的预警系统、建立强有力的人力物资保证系统等视角去强化法律制度保障,完善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建立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是提升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能力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2003年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该解释对审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案件适用法律的问题详加阐释,其中涉及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司法认定问题。本文拟就《解释》第10条第1款规定的理解与适用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7.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值得商榷之处。一是该《解释》第 1条具有极强的扩张性和灵活性 ;二是《解释》第 6条中以非法经营罪定罪的行为范围很难确定 ;三是《解释》第 1 0条第 1款将编造或故意传播与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有关的恐怖信息的行为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定罪处罚 ,对此 ,司法实践中应严格控制刑事打击范围  相似文献   

8.
为依法惩治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犯罪活动,保障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现就办理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 第一条 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按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 患有突发传染病或者疑似突发传染病而拒绝接受检疫、强制隔离或者治疗,过失造成传染  相似文献   

9.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 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应急条例) 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0.
一、妨害"非典"防治的违法犯罪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包括"非典"在内的35种法定传染病的预防、疫情的报告和公布、控制、监督以及法律责任做出了详细规定,并明确规定了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和一般公民在传染病防治中的职责和权利.与该法相关的违法犯罪主要表现为对"非典"传染病的防治起到事实的妨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证据科学》2006,13(2):I0001-I0001
为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卫生部近日制定印发《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相似文献   

12.
为依法惩治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犯罪活动,保障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现就办理相关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故意传播突发传染病病原体,危害公共安全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按照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患有突发传染病或者疑似突发传染病而拒绝接受检疫、强制隔离或者治疗,过失造成传染病传播,情节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  相似文献   

13.
王锡锌 《法学》2020,(3):19-35
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特殊领域。在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开实践中,社会信息需求与政府信息供给之间的矛盾加剧,呈现出疫情信息公开的功能障碍。这种功能障碍的成因包括法律规则、管理体制和社会生态等方面。就法律层面看,现有法律规则对传染病信息公开的规定非常原则抽象,强调信息流的内部管理,忽视信息公开的预防性功能。就管理体制而言,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开体制内嵌于管理型体制框架之中,表现出信息分配的内紧外松,内外有别,行政部门垄断信息发布,信息竞争和流通受到抑制的特征。疫情信息公开的障碍是传染病防治体制机制的一个短板,应当从法律规则完善、管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生态优化等层面克服障碍,在立法中强化预防性公开,在体制层面落实治理型公开,在社会层面鼓励竞争性公开。  相似文献   

14.
《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中的"授权"并非一般性授权,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只有在获得具体授权时才能成为"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疫情信息公布主体。疫情信息不同于预警信息,因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并非重大疫情信息的公布义务主体。现行规定存在公布主体层级过高导致信息发布不及时、疫情信息内容不清造成公布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应将疫情信息分为传染病的专业化信息、传染病暴发与流行的状态信息、疫情日常信息,分别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公布。  相似文献   

15.
传染病控制与国际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力  刘若昕 《法学论坛》2004,19(2):5-11
全球化时代控制传染病这一公共健康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才能解决。WTO及其SPS协议在控制通过国际货物贸易传染疾病方面有一些法律机制。国际卫生条例(IHR)是约束WHO成员国防止传染病蔓延的主要国际法律机制。世界卫生组织针对传染病的新形势,对国际卫生条例进行了修改,其修改集中于:(1)扩大各国报告义务范围;(2)加强对非官方信息的依赖;(3)各国出现紧急状态时,WHO采取什么控制方式、建议还是其他;(4)争端解决方式。此外,还有信息、媒体、人权等其他一些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6.
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正式实施,为惩治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为了进一步惩恶扬善,为全民抗击“非典”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结合《解释》的实施,本期特报道几个新近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例。  相似文献   

17.
刘建军 《山东审判》2003,19(3):29-31
2003年5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惩治涉及“非典”等突发传染病犯罪的一系列法律适用问题予以明确。本文仅以《解释》中规定的防控“非典”等突发传染病疫情中所涉及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扰乱市场秩序犯罪、有关职务犯罪的法律适用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正式实施,为惩治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为了进一步惩恶扬善,为全民抗击“非典”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结合《解释》的实施,本期特报道几个新近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例。  相似文献   

19.
5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正式实施,为惩治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为了进一步惩恶扬善,为全民抗击“非典”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结合《解释》的实施,本期特报道几个新近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例。  相似文献   

20.
为依法惩治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犯罪活动,保障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3年5月14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