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强 《楚天主人》2012,(6):39-39
网络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环境,但并非人人都能善用手中的"麦克风"。近期,一些谣言借助网络满天飞,发人深思的是,这些谣言尽管事后被证实虚假,但却传播迅速而且广泛,甚至被添油加醋,导致恐慌。谣言之祸患猛于虎。至于有一些谣言,可能损害社会诚信,造成人们认知的混乱,误导价值伦理观念,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更是害莫大焉。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谣言行之不远。但必须承认,自从互联网诞生,尤其是微博盛行以来,谣言也乘上了科技的"东风",上传更便捷,扩  相似文献   

2.
网络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环境,但并非人人都能善用手中的"麦克风"。近期,一些谣言借助网络满天飞,发人深思的是,这些谣言尽管事后被证实虚假,但却传播迅速而且广泛,甚至被添油加醋,导致恐慌。谣言之祸患猛于虎。至于有一些谣言,可能损害社会诚信,造成人们认知的混乱,误导价值伦理观念,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更是害莫大焉。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谣言行之不远。但必须承认,自从互联网诞生,尤其是微博盛行以来,谣言也乘上了科技的"东风",上传更便捷,扩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传播载体的谣言此起彼伏,特别是与"吃"有关的话题,更成为网上谣言的重灾区。五花八门的食品谣言为何屡禁不止?公众听到这些未经证实的传闻为何总是心里发慌?怎样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让人们吃得放心?  相似文献   

4.
当今,每个人都生活在网络环境中,滋养了以网络谣言为代表的一系列"新谣言"的产生。与传统谣言相比,"新谣言"具有危害大、传播广、易滋生等特性,为当今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情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该文以"四新"为主旨,即从新谣言、新媒体、新功能、新思路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透视新谣言产生的本质原因及具有的特征,分析新媒体作为载体为新谣言的演变带来的新影响,以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剖析新谣言所具有的新功能,进而提出应对新谣言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以往我国政府谣言治理是以法律规制为主的,其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中对"谣言"的表述与日常用语中对"谣言"的表述没有严格区分,导致人们容易产生对"谣言"都可以进行打击的认识误区。同时,立法上对于个别谣言犯罪规定了弹性较大、门槛较低的犯罪构成,因此,时常出现强制力在谣言治理中滥用的现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法律规制为主的对谣言的治理模式,不断遭遇质疑,秉持政府理性治理谣言的呼声逐渐增强。政府理性治理谣言首先应充分理解谣言是民意不当表达的本质和网络自媒体时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特点,坚持理性思维多元治理,提高政府治理谣言的效能,实现谣言治理与民意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李生 《公民导刊》2013,(4):40-41
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慨叹"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其中"谗"即谣言:鲁迅一生备受"流言"陷害,更痛陈其"杀人不见血"。在当今社会,谣言因借助互联网这一现代媒介,危害性与不可控的放大效应远甚于任何以往。因此,对于"在线"造谣,必须坚决法治。  相似文献   

7.
《小康》2017,(11)
正和当代相比,古代的谣言有着更深刻的意义和目的。那么,谁在制造10W+?网络时代谣言的重灾区当属父母的朋友圈,事实上,那些流传甚广的谣言并不是现代人有了网络才发明出来的。跟网络造谣、传谣不同的是,古代谣言的载体和传播方式更成熟——最常用的是童谣、谶纬等形式;跟许多无厘头网络谣言相比,古代的谣言有着更深刻的意义和目的,其效果和影响超越了现在许多条“朋友圈疯转”。古代的谣言怎样传播?古人把造谣简称为“谣”,把传谣简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并从谣言和网络两个方面描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特征;分析了产生网络谣言的多种因素——事件自身因素、传播载体因素、传播主体因素、网络"粉丝"文化因素和社会情境因素;提出了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的若干建议,即应从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建立网络谣言预警机制等方面综合处置。  相似文献   

9.
公众对网络涉恐信息的理解与官方的界定存在一些分歧,主要是:网络涉恐信息的载体应不应该包含私密群组、其属性能不能"标签化"处理、其内容需不需要辨识真伪。有学者通过"实验室谣言"证实了虚假性陈述并非完全源于故意、利用"诊所谣言"分析了回避信息真实属性的广泛性、采用"病毒谣言"验证了谣言的威力,这些理论探讨都证明了网络涉恐信息的识别难度。实践中对可能包含涉恐内容的网络信息及关联谣言的鉴别是采用"提醒"或"标注"方式,针对网络涉恐信息的产生、传播和阻绝使用一些必要的"跨界"治理对策,尽管可能存在与法治原则矛盾的情况,但这些措施却能提高网络涉恐信息的溯及、辨识、制止和打击效率。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场更加复杂:网络造就的虚拟社会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不断冲击着人们既有的交往方式与原则;网络直播"野蛮生长",直播内容参差不齐,虚假信息、低俗之风存在于各大直播平台之中;一些网络谣言甚至政策谣言不仅扰乱大众视听,引起大众恐慌,更会破坏社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治安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更快捷有效的方式。网络谣言的滋生和传播,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孕育、发生、演变甚至结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网络谣言传播机理的分析,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提出了建立健全网络谣言预警机制、辟谣机制等治安控制策略。为了保障其落实,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立体式的管理机制以及倡导网络行业和网民自律。  相似文献   

12.
官建文 《传承》2012,(1):25-25
网络的自净机理促进了社会辟谣、反谣力量的壮大,而微博的出现及其迅速火爆,使网络谣言的传递更快捷、更广泛,影响更大。危害更甚。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需要构建一种适应新网络环境的谣言防堵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与微博谣言相比,微信谣言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就传播类型而言,微信谣言大多属于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生活型谣言,传播动机具有强烈的"形象管理""利他主义"传播动机;同时"熟人社会"特征导致微信的自我净化动力不足,而私密化的互动情境在确保沟通内容隐蔽性和社群情感牢固性的同时,也使外部力量的监控和引导难以介入;因此,微信谣言虽然传播强度不大,但是沉淀时间长,无法及时预警和有针对性辟谣。  相似文献   

14.
网络推手假借帮助企业营销、进行"网络反腐维权"以及通过删帖来替人消灾等方式,牟取暴利,侵犯了涉谣对象的人身权与财产权,滋生了非正当谋生群体,扭曲了社会公众尤其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人民群众极力要求公检法等部门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是公检法等部门打击网络谣言一柄利器。然而,面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有关法律还不足以对网络谣言形成有效防控。因此,当务之急之事,便是要完善法律法规,以强化规制网络谣言法律的威慑力、增强规制网络谣言法律的明确性,消除规制网络谣言法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浙江温州市钱云会隶之所以谣言满天飞,首先是有人提供伪证,更重要的是有人唯恐天下不乱,利用网络等媒体传播谣言甚至悍然制造谣言。(1月29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6.
在诸多由网络谣言引起的公共事件中,政府在危机处理方面"反应不及时"被认为是罪魁祸首。而快速反应并不代表越快越好,过分追求速度很可能会带来矫枉过正的危险。在不少谣言事件中,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快速反应、积极辟谣,但谣言并没有得到澄清,有的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引发集体行动。由此可见,政府辟谣的快与慢并不一定是谣言应对的关键变量,需要对谣言类型、谣言产生情境、辟谣效果等进行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17.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发生了几起谣言惑众的事,先是"后妈虐童",再是四川的"生虫柑橘"、山东的"毒花生"等事件,这些谣言,初始迷惑了相当多的人,造成不小的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这值得我们深思。社会学家对谣言作了这样的  相似文献   

18.
<正>从本质上说,谣言这种东西注定不会讨绝大多数人喜欢,谣言就是歪曲事实、以假乱真的言论,用佛家人的话是"打逛语",而世界上大概没有一个人愿意被别人蒙骗。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信谣、传谣,不是因为我们知道了它是谣言还要信还要传,而是我们错把谣言当成了真相。谣言对社会的伤害是不言而喻,对个体,它可能使我们丧失对他人的信任;对社会,它可能诱发各种各样的群体事件。最近,有关部门决心打击网络谣言,封掉了一批专门造谣的微博,抓捕了一些长年造  相似文献   

19.
袁程远 《人民论坛》2015,(8):136-138
从2013年《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到2014年4月秦火火事件,可以看出国家坚决打击网络谣言的决心。但对于谣言认定标准的划分及造谣发生地范围的界定和入罪界点的认定等方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不少争议。在新媒体时代,应当准确把握谣言传播的内外机制,在制裁微博谣言时要根据传播特性制定更规范合理的法条,有效控制谣言传播。  相似文献   

20.
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湖北石首"6.17"事件中网络谣言肆虐凸显了当地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薄弱与不足,包括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意识淡薄、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和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手段落后等。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增强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网络谣言防范意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坚持"疏堵结合",转变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和坚持舆论引导主体多元化,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