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妻子是高一届的学姐 王选1937年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并从那时开始研究计算机硬件。在校学习期间,他与妻子陈垄金求相识。陈垫金求和王选是同乡,比王选高一届,也是数学系的高材生,1957年毕业留校,在数学系当助教。作为师姐和小老师,陈垄金求曾经辅导过王选他们班的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课程,她的好人品给王选留下了较好的印象,而陈垄金求对这位才气过人、身体瘦弱的小老乡、小师弟也关照有加。  相似文献   

2.
《党建文汇》2006,(3):7-7
王选的名字与汉字印刷术密不可分,他是双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在王选及其同事的努力下,中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得以“告别铅与火,步入光与电”。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开展的学习宣传王选教授的活动,在知识界以及社会各界都引起强烈反响。近十几年来,王选获得了几十项国内外的科技发明奖和种种荣誉称号。这些,都是功有应得,是对他的成就和贡献的社会承认。我认识王选有七、八年了,随着对他的认识与日俱深,对他的尊重、敬佩也...  相似文献   

4.
2月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出席大会并为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右)、黄昆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此次颁奖,旨在表彰黄昆院士在基础物理研究、王选院士在计算机开发及产业化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关2000年开始设立,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向来有尊老敬老的美德,我这里却要说点大不敬的话。22岁的两院院士王选前一段时间曾说过:“从技术上讲,我已经完全掉队了。”“技术上的王选时代已经过去,我迟早会彻底退出。”像王选这样技术上已经掉队,而尚在一线岗位任要职的,大概不只他一个,笔者却没有听说还有谁像他这样自我坦言、审时度势决意辞去领导职务的。有消息报道,国外一家权威机构每年一度的国际科技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去年的排名比前年明显后挤。这一信息警示我们,当今世界科技大潮风起云涌,你追我赶,要实现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最近那样的预言,中国科…  相似文献   

6.
2006年2月13日,王选病逝。同日,新华社播发通稿:王选,出生于1937年,江苏无锡人。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又  相似文献   

7.
陈鲁民 《奋斗》2006,(4):58-58
前不久,被誉为“当代毕昇”的著名科学家王选院士溘然长逝。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这一贡献.怎么评价也不过分。他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其业绩将彪炳史册.但王选更以当一个好人而自豪,他曾多次谈到自己的“好人观”,话虽不多,但语重心长,富于哲理,给人启迪。  相似文献   

8.
流沙 《党员文摘》2008,(12):25-25
“北大方正”的创始人王选曾对科技领域的人才分过类.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种是能向猎人指明兔子在哪里的人,第二种是打兔子的人,第三种则是捡免子的人。指明兔子在哪里的人就是指明科研方向的人.打兔子的人是进行科技攻关的人,而捡兔子的人就是让科技在经济领域产生效益的人。王选说:“我属于第二种人,其他两个方面是我的弱点。”  相似文献   

9.
吴志菲 《党史文汇》2005,(10):10-14
作为“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早在1997年前就将日本政府告上了法庭。“我为什么要站在这里讲话?因为,我们是人!”这是王选第一次在纽约为细菌战演讲时的发言,她认为自己只是在做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中国人相信人死了以后有灵魂,灵魂是不死的。这个诉讼就是为这些没有声音、甚至没有名字的人所发出的一个声音,这个声音现在全世界都听到了。”美国历史学家哈里斯这样评价:如果中国有两个王选,日本就会沉默。他认为:王选是一个真正爱国的中国人。为什么中国受害者不能自己组织起来王选之所以积极投身细菌战官司…  相似文献   

10.
杨飞 《党课》2013,(6):77-79
王选(1937—2006),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相似文献   

11.
事理     
读王选夫妇的一封家书;写在纸尿片上的求职信;眼光是需要锤炼的.  相似文献   

12.
王选,江苏无锡人,1937年2月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  相似文献   

13.
钱建强 《党史文汇》2005,(10):14-14
2005年7月19日,日本东京高等法院宣判,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诉讼二审败诉。虽然法律之诉未得圆满结果,但这依然是一次胜利。毕竟,日本惨无人道的细菌战史实不再湮没无闻,真相已大白于天下。中国原告代表团团长王选说:“虽然败诉,但我们胜利了,因为‘死亡工厂’的盖子已经被掀开。”这样的胜利来之不易。这一点王选心里最清楚。从最初介入日军细菌战调查,到随后长达8年的诉讼征程,她遍尝酸甜苦辣,但还原历史、伸张正义之心却矢志未移,并且感动了无数人。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王选的行动更富有某种神圣的象征意义。她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王选先生去世以后,全国人民都在为中华民族失去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感到悲痛。作为较早使用电脑写作的杂文作家,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王选先生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矢志创新、九死不悔?是什么精神促使他永不满足,一次又一次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我们应该从他的奋斗中受到哪些启发和教益呢?王选先生具有自主创新的坚强信念和贡献祖国的伟大理想。他常说:“能为人类作出贡献,人生才有价值。”说到自主创新,他曾开玩笑说:“除了爱人不要变,别的都要变。”他立志研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电子出版系统的上世纪70年代中叶,发达国家已在这个领域…  相似文献   

15.
《江淮》2006,(3)
王选院士近日逝世。王选曾经就自己成功的原因作了总结。1、青少年时代注意培养良好的品德,懂得要为别人考虑,要以身作则。先要做个好人,才能成就事业。爱因斯坦说得好:“只有为别人活着才是有价值的。”2、扎实的数学基础。3、30岁以前具备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具  相似文献   

16.
刘根生 《唯实》2016,(4):95
1979年7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首张样片出来时,王选激动地告诉记者,"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系统不可靠,软件尚未完成,还不能实际使用,基本上没有媒体愿意报道。只有《光明日报》记者"绕过各种困难",报道了这项重大技术突破。这则报道被王选在玻璃台板下放了十年,以激励自己"一定要对得起这张报纸"。记者由此发问:"一个科研成果,为什么非要成功了才能报道?"把"科研成果非要成功了才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月8日,人民网在京召开"2003年度人物"表彰会.会后,本刊记者采访了与会的苏向祥律师、王选女士和康健律师.  相似文献   

18.
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人王选教授,在70年岁月中做出过多次重大抉择,每次都把自己的人生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其中,有四次抉择最为睿智。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的3月     
夫斋 《新湘评论》2006,(3):64-64
胡锦涛就加强多党合作提出四点希望;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揭晓;王选同志逝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编纂完成;第六届非洲联盟首脑会议在喀土穆闭幕。  相似文献   

20.
选准方向,狂热探索;依靠团队,锲而不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在科学领域的追求与探索中,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最终必然出类拔萃,与众不同。——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