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曹琪 《今日上海》2013,(11):44-46
经过前后历时8个月的精心筹备,亚洲首个跨媒介国际大展“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于10月20日在徐汇滨江正式拉开帷幕。展期内,来自中国及其他国家的80名建筑师与68名艺术家聚集在上海西岸,共同演绎了这场目前全球唯一的以建筑与艺术为固定主题的国际双年展。  相似文献   

2.
正"年轻的中国艺术家越来越自信,不怀疑自己,不质疑存在的理由。相比之下,欧洲和美国的年轻艺术家似乎太疲劳了。"从某种程度上说,1992年可以算作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转折点,虽然当时中国艺术与艺术家的国际影响还微乎其微。在那年,后来被誉为"代表中国的新面孔"的艺术家张晓刚正在绝望中自我转型,他几乎停止了创作,却在随后的德国之旅中得到了"伟大的灵感"。10月,第一次当代意义上的中国本土双年展在广  相似文献   

3.
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开埠的口岸,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上的重镇,“海派”中国画的辉煌和现代美术教育的兴起从传统和现代两个方面印证了上海近现代美术承前启后的地位。从1996年起,“上海美术双年展”和“上海艺术博览会”这两个大型国际性展览诞生,标志着这座城市在文化交流上积极主动的雄心。而一批新锐的上海青年艺术家们也为上海的艺术创作和繁荣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活力。“上海新视觉”1999年年末在上海开幕的“上海艺术博览会”期间举办了“上海新视觉”展中的20位艺术家就是这样一批人。他们风格流派不同,气质性…  相似文献   

4.
刘慧云 《求索》2008,(6):75-77
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成、发展离不开跨文化的境域,但是,中国当代艺术在这种跨文化境域中并不是一路畅通,西方文化的制导、消费文化的操控、艺术家的商业化转型、中国艺术机制的滞后都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当下困境。省思这些问题,其意旨则是在中国当代艺术未来之途的营建。  相似文献   

5.
对外友协与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中国驻法国使馆、法国朗布依埃市政府等单位于4月在法国共同举办了“巴黎·中国美术周”活动。“巴黎·中国美术周”活动,是继中法文化年成功举办之后,中法两国在艺术交流方面的又一次盛举,得到了两国各方的高度评价。这次活动是中西方在绘画方面最为盛大的一次交流,参与人数众多,规模庞大。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让中国的知名画家有幸在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展示了自己的艺术成就,使法国民众集中欣赏了中国当代最优秀画家的作品。此次活动充分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魅力,扩大了中国绘画在西方艺术界的影响,为中法两…  相似文献   

6.
正蔡国强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168.00元中国当代艺术水平究竟如何?艺术家贡献多大?抛开中国的特殊背景,那些天价中国当代艺术品有何价值?有没有创造性……本书通过展示15位/组中国大陆出生的在世艺术家作品,展现中国当代艺术家对艺术态度、创作观念、方法论、表现手法的创造力之探索,旨在呈现对  相似文献   

7.
他将家乡的传统文化元素,家乡山歌中"爱"与"祈福"的永恒主题带到西方,并在国际艺术世界中频频奏出美妙的韵律。黄闪夜现为职业艺术家,兼任美国亚洲文化学院艺术中心教授。他的作品在多个国家展出,其艺术表现领域包括了绘画艺术、装置艺术、剪纸艺术、书法艺术。1998  相似文献   

8.
刘丽姣  许佳  马云琳 《前沿》2014,(13):231-232
基于当代艺术品作为中国艺术品发展的一个新生的系统,理论家及批评家们想通过对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评判来确定明确的标准尺度从而改善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环境,而标准的价值评判标准尺度只会带给艺术作品极端或中庸的结果。笔者通过分析与研究中国艺术的发展史及历年评判标准,阐述了对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价值评判的意义,论证了价值评价标准与艺术的自由性是如何辩证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张新建 《北京观察》2012,(11):72-74
正中国当代艺术还不能说是当代社会的主流艺术,即使是支流,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时代,也应当具有与主流艺术长期并存、和而不同的充足理由和广阔空间。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中国当代艺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当代艺术是前卫的、新潮的、先锋的、实验的艺术,是当下艺术家对当今社会的叛逆性思考和批判性呈现。当代艺术以反传统、反主流、反时尚、反商业化甚至反艺术的姿态,顽强地表现叛逆性格和批判精神,自然招来主流的冷淡和大众的不解。然而,也正是当代艺术的叛逆性格和批判精神才凸显了弥足珍贵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中国现代艺术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经历“85美术新潮”与“后89”阶段后,最近几年,它的成就已逐渐为世界所接受。90年代,中国施行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加速了中国现代艺术社会化与国际化的过程。另外,伴随着中国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中国现代艺术家也在以自己特有的眼光,利用国际间民间文化交流的渠道直接参与国际艺术舞台的表演,直接与西方艺术家对话,为国际间的艺术发展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这方面,成就较为突出的当属1963年出生、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年青艺…  相似文献   

11.
对当代绘画艺术家来说,藏区是艺术的圣地,雪域高原浑然天成的艺术资源和独特的藏族绘画艺术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对藏族绘画艺术而言,进藏艺术家们独特的视角、熟练的技法和艺术上的坚持,是藏族绘画艺术重生发展的新鲜血液。正是因为藏区绘画艺术和艺术家们的相得益彰,几十年来,无数的艺术家先后奔赴青藏高原,在绘画创作的道路上辛勤探索,不懈耕作,通过题材内容、形式、内涵等方面的跨越转变,创作出了一幅幅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作品。进藏艺术家在作品中对现实生活的尊重和真实生活感的表现,重建了藏族绘画艺术,传统的藏族绘画也因此形成了新的气象。  相似文献   

12.
2009年7月23日,“讲·述——2009海峡两岸当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特展以“讲·述”为主题,涵义十分深刻。“讲述”是传递、对话和沟通,不仅是艺术家用各自的艺术形式向观众讲述他们的感受,也是海峡两岸用当代艺术语言进行的一次深度交流。这次特展先后在台中和北京举办,不仅让两岸民众得以分享当代艺术之美,也让两岸民众对彼此的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有更深的认知和体会。特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许多新颖独特的艺术语言。用心去解读,相信你会有不小的收获。  相似文献   

13.
王德胜 《思想战线》2005,31(2):80-86
当代艺术的大众化努力,标榜并正在不断实现着艺术与当代大众的广泛对话,其基本核心是艺术活动、艺术家、艺术作品与当代大众日常生活状态之间的相互趋近和认同,艺术、艺术家和大众由此获得了共同体验和表达对于当代生活/世界的情感与文化价值态度的新的可能性.这种艺术的大众化努力,在与大众对话进程中将成功地架设艺术自身与大众日常生活的文化通道,日渐改变艺术的传统职责,并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实现现实生活方式向艺术活动、日常生活经验向艺术经验的"跨越".  相似文献   

14.
黎晟 《求索》2010,(7):201-203
一般来说,宋代艺术是中国传统写实的顶峰之作,其后由于文人士大夫艺术的兴起,"论画以形似,渐于儿童邻"的观念压制了中国艺术的写实风格。二十世纪上半叶,受西方写实主义的影响,现代写实风格艺术得以复兴。此后,写实主义艺术迅猛发展,并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几成中国艺术的唯一面貌。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上半叶写实主义艺术是建立在西画写实透视、光影与解剖等理论之上,但它与西方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在精神气质上有根本的不同。中国的艺术家与文学家、政治家们合力,以一种他们认为对艺术与社会更为有益的方式,重新塑造了中国艺术,形成了一种中国式的写实主义。  相似文献   

15.
高占祥 《人民公安》2008,(21):58-59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它是一门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的传统艺术,如从1790年微班进京算起,至今也已有200余年的历史。而油画,作为西方绘画艺术的主流,尽管在西方已经走过了六七百年的发展历程,但是中国从西方引进油画,并且真正融入中国的文化艺术之中,则还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因此,油画之于中国,还是一门年轻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世纪的第一天,大型雕塑“和平万岁”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大院内的和平广场揭幕。这座高9.6米的雕塑主体是充满活力、手托和平鸽的中国少女,其形象融入了敦煌女神和西方天使的造型,正面看犹如“中”字和“平”字,表达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传统信念。该作品由著名艺术家文元衍创作完成。有谁想到,其设计者竟是新中国已故第一代外交家陈毅元帅的儿子、中国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由弱到强的发展变化,一代代外交家们经受了不同的体验和感受。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中国的国际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美国艺术家劳申柏格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一次展览,点燃了中国艺术家对装置艺术形态的兴趣火种,经过近30年的探索、实践、发展,装置艺术在中国有了众多的艺术家和受众。  相似文献   

18.
他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民营美术馆;他的油画长城、珠峰、壶口瀑布恢宏壮阔,令人叹为观止、游目骋怀,其画作随“神州七号”遨游太空;他还是一个著名策展人,策划了一系列大型文化艺术和公益活动;他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期间手持火炬跑过天安门广场。  相似文献   

19.
于长悦 《求索》2016,(4):66-70
西方当代艺术哲学是对传统艺术哲学思维模式的承继和部分反叛,且始终围绕主体的情感意义与艺术的本质进行探讨,从而直接推动了西方艺术哲学的转向,这种转向使得艺术哲学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归根结底,这种转向是以“艺术重构存在”为基础的异化,其本质是艺术主体——人——的异化,这种异化用“艺术重构存在”来规范艺术哲学的逻辑理路,西方艺术哲学也正是基于“艺术重构存在”的基础上以“真实”与“经验”的艺术形式完成了西方艺术哲学的精神构建。  相似文献   

20.
孙晓天 《青年论坛》2009,(3):138-141
世界艺术史上的女性艺术家及其作品和男性艺术家笔下的女性往往被排斥在真正意义上的崇高之外,她们既不能成为朗吉努斯所说的:“伟大心灵的回声”,也不能代表康德所认为的:“无法把握的同时也无法与之较量的无限形式”。在此情境之下,“女性”艺术和“女性”艺术家若想摆脱“女性”这个充满歧视意味的语汇,成为艺术和艺术家,则必须在“躲避崇高”的时代语境中“重建崇高”,用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视角来审视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批判不公正的两性关系,促进形成一种更为和谐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