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中国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内容及其表现中国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 ,是指中国农民认识、把握和评价客观事物的传统思维定势和程式 ,是千百年来农民习惯用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框架和重要工具。传统思维方式广泛地存在于中国农民头脑之中并影响着他们的思维认识活动。研究中国农民传统思维方式的内容及其具体表现 ,无论是对于防止传统思维方式对主体思维认识活动的消极作用 ,提高主体的思维认识效率及正确程度 ,还是调整中国农民的思维视角 ,使传统农民转化为现代农民 ,都具有重要意义。(一 )依附型思维方式。中国农民从来不能代表自己 ,…  相似文献   

2.
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的特征 ,需要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加以辩证地认识和分析。文章在具体分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础上 ,提出了实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现代化的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3.
王虹  刘英 《世纪桥》2008,(3):141-142
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的特征,需要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加以辩证地认识和分析。实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思路是:继承传统的辩证思维方式,并使之条理化;致力于分析思维的精密化;继承传统思维方式中的系统观;打破经学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九海  韩强 《求实》2005,42(6):33-35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社会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传统的感性思维、人本思维、整体思维、和谐思维经过创造性诠释与现代转换,可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有的学者,从思维框架、思维模式、逻辑推理方式、分析方法以及思考方式五个方面,来分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1、家国同构的伦理本位的思维框架。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归根结底是宗法的思维方式,它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宗法社会结构的思维中的内化,其中,家国同构和伦理本位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总体框架。其基本特点:①家国同构、君父合一的特殊思维角度。②三纲五常、伦理本位的思维侧重点。③重“内圣”和“治人”,轻“外王”和“治法”的价值取向。④退化的历史观。⑤“仁”和人道主  相似文献   

6.
思维方式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由于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偏重综合、缺乏逻辑、强调中庸的传统思维方式在促进中国古代文明兴起的同时,日益成为现代化发展的桎梏。如何实现由传统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的转换,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论邓小平对中国现代思维方式变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邓小平对中国现代思维方式变革的影响张华荣如果说毛泽东在近现代中国思维方式的大变革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思维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进行了变革和改造,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思维与中国优良思维传统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娟 《世纪桥》2008,(2):72-73
整体思维、辩证思维、以人为本等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优势特征,具有与现代思维方式相契合的合理性因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虽优势甚多,但其整体性的落后事实决定了它只有走积极改造和向现代性转换的道路。为此要发展个体独立的思维方式;确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注重创新求异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集体主义在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中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经过不断强化,逐渐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进而在头脑中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即中国传统集体主义思维模式。对中国传统集体主义思维模式进行研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未曾盛行过机械论的思想方式并不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它使中国与近代科学失之交臂,也使中国的传统思维在向现代思维转换的过程中显得步履维艰。本文从思维方式和物质生活条件两方面探讨了中国何以未曾与机械论思维方式结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列宁、斯大林时期苏共基本代表和保持了先进性。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逐渐丧失了先进性。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彻底丧失了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从苏共执政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努力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 林述舜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全会高屋建瓴、深谋远虑地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组织局”是效仿俄共(布)、联共(布)中央领导体制的一个产物。它在中共党内几度设置,并不等同于中央组织部,其职能范围、人员构成等相当于处理中央日常事务的工作机构,但实际上其功能未能完全发挥。中共中央组织局曾经作为党的中央领导体制的构成部分,对它的建立、发展、沿革进行梳理,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的到来,增强了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民主政治建设、公共舆论引导和社会动员方面的能力,但网络信息的急速传播对党的执政根基巩固、社会维稳和党员个体素质提升等方面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党的执政过程趋于复杂化。在网络社会不断崛起的背景下,党的执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面临的问题依然还有许多,当前,要进一步提升执政能力,党必须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净化网络空间和大力培育网络人才等手段,确保网络信息在提升执政能力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思想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的解放是实践的进步。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兴于党的十七大之后举国上下澎湃汹涌的继续解放思想浪潮,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深广天地的开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发展进程中,继续解放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科学世界观 ,决定了我们党必须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党是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最高检验标准 ,就看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执政的基础是群众。民心所向 ,是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党员干部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讲正气的中心内容 ,在实践党的宗旨上 ,真正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对社会力量不断进行整合的过程。从历史—现实的维度与合法性的视角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基础是一个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合法性基础不断增强的过程。尤其是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原有的力量分布格局发生了变化,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这对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大胆进行理论创新,提出新的政治思路,基本解决了这个新问题,因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基础,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益返还请求权是票据法在持票人票据权利消灭后,为实现持票人与出票人或承兑人之间的利益平衡而规定的一种补救措施。它在性质、成立条件、行使等方面均有不同于票据权利的特征。我国票据法中虽对此有所规定,但却有其不周全之处。  相似文献   

19.
牛安生 《学习论坛》2005,21(6):24-26
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从内因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手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党的建设部署的鲜明特点之一是发展党内民主。发展党内民主要重视解决民主分权和加强监督中的利益与权力的考验问题,提高党内民主的质量问题,民主制度的健全和落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经历了从“以阶级斗争纲”到“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及其不同效果,剖析了产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发展动力的深层原因,阐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动力”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论述了我们党对这一历史性课题探索过程经验教训的现实意义及其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