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嘉 《台声》2006,(3):32-33
记者:您到访中国已经两年多了,就中国目前的发展状况能谈一谈您的总体印象,以及您来中国以前对它的印象与您真实地接触到的中国的实际之后的变化吗?  相似文献   

2.
残联工作要发展先要做到“讲规矩” 记者:看过您的履历,了解到您之前都在强势部门,如政法和纪检系统,工作过很长时间,两年前才来到了残联.您是怎么看待这种部门与经历上的反差?以往的经验与积累对您在残联的工作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李海玉:我是2014年5月份来到延边州残联的,我来残联前印象里感觉残联不是一个大部门,只要有一个善良的心做好事就可以了,但到这里后发现,残联这个团体非常特殊.  相似文献   

3.
袁静 《人民论坛》2013,(Z1):25-26
人民论坛记者刘建:我想提问德塞先生,您在没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印象,和来实地考察后有什么不同?.印度时报地方部编辑巴拉特·莫卢·德塞: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我们已经去过南宁和防城港。在过去的旅程中,我和我们代表团的朋友感觉主办方安排很周到,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印度也是。我们感受很深,我回去之后也会珍藏这段感  相似文献   

4.
残疾人工作要发展,先要处理好四种关系 记者:您的工作经历非常丰富,之前在很多部门都工作过,现在来到残联,您觉得这里与以往工作过的单位有哪些不同?面对这些不同,您又是如何布局这里的残联工作的? 沙钢:我是2014年4月来到残联上任,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残联是我参加工作的第11个单位.来到残联后,我发现这里与我之前工作过的地方是两个概念,之前像我待过的教育局,在那里主要是把精力投入到一些具体的工作上,像一些项目的推进设计、制度的完善规范等.  相似文献   

5.
“我永远挣扎在两种角色之间” 陈建华:我发现您到香港之后的这十年心情很舒畅.虽然自己不以学者自居,但在更大的文化的环境中思考和写作,不断有新作品问世,而且讲课和参加讨论会,还是很学术的.您在不断兑现和挑战自己的许诺. 李欧梵:自我挑战. 陈建华:我有点困惑,似乎您把近年所做的文化研究看作脱离您的专业?  相似文献   

6.
记者 :吕局长 ,您来开封已经一年多了 ,对开封的印象怎样 ?吕 :印象很好。开封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 ,有七朝古都之称 ,龙亭、铁塔、大相国寺 ,集木雕、砖雕、石雕于一体饮誉海内外的“陕山甘会馆” ,著名的绝代长卷《清明上河图》及据此兴建的“清明上河园” ,都充分显示了开封过去的繁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记者 :看样子您对开封已经有很深的感情了 ,您认为开封的治安状况怎样 ?应该怎样评价开封这支公安队伍 ?吕 :一年多来 ,开封的治安形势平稳向好 ,1999年与1998年相比 ,破案数增加20 7 % ,摧毁团伙数增加4 1% ,逮捕劳教…  相似文献   

7.
转变理念,开拓工作思路 记者:(以下简称“记”)来之前看了一下您的工作经历,发现您是一路从基层做起,在很多部门都工作过,但是我们也看到在这么多的岗位上您与残联却没有过交集,在这种情况下,您来到残联,是如何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的?  相似文献   

8.
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 记者(以下简称记):听说您以前在民政部门工作,民政是和残联联系比较紧密的部门,对您在残联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杨厚文(以下简称杨):今年是我到残联工作的第4个年头,之前在民政局,这两个部门都是救助弱势群体,工作上联系也比较多,所以到残联后,我对残疾人工作并不陌生,进入角色也比较快,工作在衔接上也非常顺利.  相似文献   

9.
残联工作大不一样 记者:看了您的简历,您以前基本都在“强势”部门工作,来到残联以后您觉得残联工作有什么特点?您又是怎样调整工作方式方法以适应新的工作局面的? 蒋敏:来残联以前,我曾经在市政府办公厅工作,联系过残联.当时觉得残联工作比较单一,应该不会太累.来到之后才发现,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沙子 《小康》2018,(10)
正养猫之后,我发现了人对猫的依赖和塑造。依赖者比如艺术大师丰子恺,用他自己的话来总结就是有猫在身边,真好;塑造者比如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他成功给猫进行了新的设定。猫是人的宠物,还是人是猫的奴隶?养猫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会有这样的困惑。我家原本三个人,去年添上一只小公猫,他自然排名老四,故名四喜。  相似文献   

11.
话说四川     
我到达成都是在1997年的8月。在这之前,我只来过中国一次,那是到深圳的民俗文化村参观了一天。以前,我对中国只有一些粗略的了解,是通过报纸、书籍、图片以及曾在70年代和80年代到过中国的亲朋好友那里得来的。因此我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毛(泽东)时代。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是否已转入良性循环轨道记者:厉以宁教授,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从各级领导到普通百姓都非常关注:它是不是已经转入了良性循环轨道?当前的主要矛盾是通货膨胀率会反弹,还是内需仍然不足?政府究竟应采取什么对策?这些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您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我们很想知道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厉以宁教授(以下简称厉教授):对这些问题,大家很关心,经济学界也有过讨论。这里,我就简单地谈一些看法。先看看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以及它是否转入了良性循环轨道问题。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经济状况是在好转。比如,去年增长率达到8%,出口增加了,国有企业的亏损额减少了。但这是不是等于转入了良性循环呢?学术界有不  相似文献   

13.
没有人会怀疑美国人制造奢侈品的能力,就像没有人怀疑德国人在机械方而以及日本人在电子方而的天赋一样。如果您对凯迪拉克的印象还停留在伍德和帝威的年代,那不妨关注一下刚刚在同内上市的SLS(赛威),至少它给我的感觉是颠覆性的。颠覆了什么呢?不只是对凯迪拉克的印象,还有对奢侈品这一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黄俊铭 《创造》2007,(7):90-91
没有人会怀疑美国人制造奢侈品的能力,就像没有人怀疑德国人在机械方面以及日本人在电子方面的天赋一样.如果您对凯迪拉克的印象还停留在伍德和帝威的年代,那不妨关注一下刚刚在国内上市的SLS(赛威),至少它给我的感觉是颠覆性的.颠覆了什么呢?不只是对凯迪拉克的印象,还有对奢侈品这一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黄俊铭 《创造》2007,(8):90-91
没有人会怀疑美国人制造奢侈品的能力,就像没有人怀疑德国人在机械方面以及日本人在电子方面的天赋一样.如果您对凯迪拉克的印象还停留在伍德和帝威的年代,那不妨关注一下刚刚在国内上市的SLS(赛威),至少它给我的感觉是颠覆性的.颠覆了什么呢?不只是对凯迪拉克的印象,还有对奢侈品这一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打造一流团队,争当幸福天使 记者:您从组织部门调到残联工作,在新的岗位上您是否感到有压力?您是如何考虑开展工作的? 彭国华(以下简称彭):我曾经在组织部门工作,组织工作有很多工作方法对年轻人是有好处的,比如纪律严格、工作严谨、细致.离开的时候,组织上问我到哪里去,我说到残联吧,过去和残联接触比较多,有所了解,觉得自己适合做残联工作.  相似文献   

17.
刘畅 《同舟共进》2010,(12):64-64
没来韩国之前,对这个民族的整体印象是比较粗犷、火爆,韩国人形容自己的民族性格是“燎锅底性格”,意思是说稍微点火就会迅速燃烧起来,容易冲动。但到了之后才发现,韩国人也有粗中有细,考虑问题以人为本的一面,这体现在许多生活细节上。  相似文献   

18.
登上一栋普通的居民楼三楼推开屋门,周有光老先生和我们热情地打招呼,连声说“欢迎!欢迎!”我们赶忙走到老先生面前同他热烈握手.老先生带着歉意的口吻说:“现在站起来困难了.”老先生有了谈兴,一发不可收.我们之间的对话自然而然地转入了正题 尚:周老,我今天真的是亲身体验到了您对盲人是多么热情,多么的平易近人.同时我也知道您对盲文也很内行.能不能先请您就这两点谈谈自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我被他们感化了,你想啊,他们身体不方便还那么努力向上,我作为残联理事长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工作呢!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们这个栏目开办了两年,采访了几十位地市级残联理事长,很多人到残联前后对残疾人工作有完全不一样的体会,您呢? 牛惠(以下简称牛):的确像你说的这样.刚接到组织上让我来残联的通知的时候,家人朋友,连我自己都觉得,这是一个可以休息休息的单位了,可是来到之后才发现,残联工作跟想象的截然不同,不能休息,事儿追着你,赶着你,必须要干.  相似文献   

20.
一位自称“找不到幸福”署名“李志高”的年轻朋友这样诉说心中的困惑:马老师,有一个困扰了我好多年的问题想请您指点迷津。从读书的时候起,我和那么多人一样,就为了一次次考试名次而喘不过气来,没有体验过学生时代的幸福。走上社会之后,还是为一个个没完没了的奋斗目标而一路拼杀,没有体验过生活中那种惬意的幸福。眼看到了而立之年,似乎总也没弄明白人生的幸福在哪里?这样下去人生有什么意思?真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吗?人生的幸福在哪里?我的回信这样写道:志高朋友,马老师很理解你的那种没有品尝到人生幸福的心情。可是这怪谁呢?似乎只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