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新京报报道,针对其"违规"配备公车的质疑,2月14日,云南省红河自治州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伍皓通过官方微博作出回应。"乡镇长甚至村官都把公车专有化、私有化了,这是个不争的现实。"伍皓称"违规"配备公车的确是个问题,但"正省部级以下一律取消公车"的做法并不现实,需想出其他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近日,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在党务公开栏上公示了"中共临邑县委领导班子公务用车使用情况",列出了临邑县委11位领导的姓名、职务,以及车辆品牌型号、车牌号、价格、排气量和购车时间。此举措引发舆论关注,虽然公开车辆信息并未涉及公车治理和改革,却打开了改革的另一扇门。公车可以反映领导的行踪,公开之后无异于置领导于公众的眼皮底下,不免让领导有些不自在。让人不自在且有所顾忌的监  相似文献   

3.
外国情报公开法述评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刘杰 《法学家》2000,(2):124-封三
情报公开制度是近现代发展起来的新制度,是政治民主和法制健全条件下的产物.民主政治要求集中多数人的判断,这就要求公众了解政府的有关情报,并以法律制度保证.一方面用法律规定公众的"知情权"(或称"了解权"),扩大了公众的基本权利范围,给个人带来利益;另一方面公众通过行使该权利,参与国政并监督国政,有助于消除国家机关的腐败,保证民主政治的实现和发展.建立情报公开制度既是公众的要求,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许多国家制定了法律实施情报公开制度.我国虽没有制定情报公开法,但党和国家已开始重视该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公开原则"、"公开办事制度",政府及有关部门、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开始公示有关制度扩大公众监督,表现出良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钱弘道  姜斌 《政法论坛》2013,(4):121-128
当前我国法院系统进行的司法公开化改革将司法公开的主旨定位为对法院的公众监督和媒体监督,地方法院在改革措施上将公众和司法权的主要关系局限为制约与被制约的关系。通过两个模型可以说明公众、媒体与司法权的正向关系。第一个模型通过诉讼活动对当事人声誉的影响,分析司法公开如何通过"信号"机制提高法院判决执行力;第二个模型从"公众强制机制"出发,分析司法公开对于法院与行政机关在权力博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两个模型说明,在强调公众和媒体对法院活动进行监督的同时,我们忽视了公众、传媒对司法权的强化作用,当前司法公开改革从理念到具体措施尚需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5.
最近,杭州推行的公车改革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到2010年,杭州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让公车回归"工作车"的本色.如此大规模、高级别的"车改"被誉为全国首例.与此同时,杭州发放"车贴"的政策,也引发了不少议论.公众纷纷质疑:这些年和杭州差不离的公车改革,找出几十例来不是难事,杭州的此次改革能有什么新意吗?车没来,车贴来了,为何公务员阶层的利益永不落空?中国的公车改革咋就这么难?  相似文献   

6.
连日来,诸多媒体热议杭州公车改革的问题. 媒体与公众热议的焦点集中在以下这些方面:有人责问在车改的同时发放"车贴"的合理性,有人怀疑车改能否持续进行,还有人认为车改是一种作秀.但我想有一个问题大家可能忽略了,那就是:凭什么公检法机关的公车要置于车改的门外呢?  相似文献   

7.
最近,笔者在调查企业的厂务公开工作时发现,厂务公开走过场的问题在一些企业比较突出,这对企业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十分不利,亟待加以解决。 一是公开的形式太单一。企业的厂务公开往往见之于企业的“厂务公开栏”,却很少在企业职代会、职工大会上“亮相”,让职工来评头论足。这样,职工有了意见、建议也没处去提,多渠道接受职工监督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是公开的时间不正常。有的企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级来检查时就公开,不检查时就不公开;还有的年初发生的事却拖到年终才公开,搞“马后炮”,这就失去了…  相似文献   

8.
地方简讯     
《中国监察》2016,(4):5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公车挂"红牌"严防越"雷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进一步加强对公车的使用管理,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工作。2016年春节期间,师市纪委为近400辆值班公车统一配备"节日值班车辆"标识,制作节假日值班公车"红色身份证"。"红色身份证"正面印有"节假日值班公务用车"突出字样和监督举报电话以及编号,背面印有"公车姓‘公’,不得私用!"警示语,创造条件让群众监督公车,严防公车"越雷池"。(卢兴华)江西瑞金:实行干部作风"积分警示制"管理为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江西省瑞金市出台《干部作风"积分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行政管理范围逐步扩大,政府权力日趋庞大。为了保证权力的公正行使,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客观上要求政务公开,即与行政主体职权相关的行为,原则上都应当让公众知晓了解。政务公开是监督行政的前提,只有政务公开才能防止公共权力的异化和腐败,才能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政务公开又是公众参与政治的前提,是民主权利的体现。这就决定了政务公开的内容必须是多层次、多角度的,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公众参政、议政的愿望和民主监督的要求。因此,政务公开的内容应该包括:政务活动的主体公开;政务活动的过程公开;政务…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透露,从2012年3月开始,他们以公民个人身份向42家部委机关申请公开"人均办公经费"信息,但仅有9家公开了自己的信息,其余33家部委都以各种理由予以拒绝。其中央行的理由是:人均办公经费是"国家秘密",拒绝公开。公众向政府机关申请公开官员工资等政府信息遭拒,并不鲜见:曾广泛引发关注的"表哥"败露  相似文献   

11.
2013年部门预算公开大幕开启。继广东、北京、上海、陕西等地公开2013年部门预算,国家发改委等多个中央部委近期也向社会公开2013年部门预算。虽然公开的项目有所增加,但从整体看,大多数预算报告按功能分类,内容粗疏,普通公众难以看懂。此外,项目支出数额巨大、"其他支出"暗藏玄机、"三公"预算藏头露尾等现象依然突出。专家认为,推进预算公开的目的是接受公众监督,国家应出台预算公开的规范和标准,重点公开三公预算,让部门预算报告"看得懂、能监管"。  相似文献   

12.
人物点评     
张国立:老子替儿道歉张国立之子张默因涉毒被警方拘留13天后被放出。其间,张国立公开向公众道歉:"作为一个父亲,我对此感到深深地痛心和愧疚,我代表我自己和我的儿子对他的行为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表示深深的歉意……我会和张默在未来的日子里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杭州市自5月起推行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大部分公车向社会公开拍卖,让公车回归"工作车"的本色.如此大规模、高级别的"车改"在全国尚属首例.但与此同时,杭州发放"车贴"的政策,也引发了不少议论.  相似文献   

14.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有关指导意见和改革方案,全面推进公车制度改革,中央和国家机关率先推进车改。本次公车改革,将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将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社会化的方式以及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车轮上的浪费和腐败,是长期存在于我们社会的巨大"疮疤"。在经过多年准备后,中央推出改革方案启动新一轮车改,改革的手术刀正式斩向公车顽疾。公众对推进公车改革呼声很高,此次车改方案中体现的比较彻底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改革方向,没有让公众失望。  相似文献   

15.
时下,“大锅饭”没人爱吃,但“大锅话”还有不少人爱讲──尤其是那些习惯于亦步亦趋,照搬照套的领导干部。 比如,某局长在会上说了句:“政务必须公开,大家要监督就先监督我这个局长!”下辖七所八站的头头回去分别开会,接着讲:“政务必须公开,大家要监督就先监督我这个所(站)长!”再下面的组长、队长也不怠慢,照样慷慨陈词:“政务必须公开,大家要监督就先监督我这个组(队)长!”对这些如同一锅煮出的“官话”,群众耳朵听出了老茧,却惟独没听说如何公开、怎样监督。 “大锅话”在群众听来往往是“正确的废话”。不少“人…  相似文献   

16.
对于公车改革,公众最深的印象是,改了近二十年却一直还挂在“空挡”上;在全国层面,“车轮上的浪费”依旧是三公消费中的大头。在严格限制私车使用、提高私车使用成本的背景下,改变公车泛滥的现实,既是必需的以身作则,也是公众的迫切愿望。此刻,“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规定,终于给停滞了近二十年的公车改革挂上了挡,只待踩油门加速前行。  相似文献   

17.
据2009年12月7日<银川晚报>报道:银川市政府机构改革"三定"工作,经过市编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审定.明确全市所有党政群部门的综合处及四套班子办公厅承担本部门政务公开的责任,明确要求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对本部门的办事程序、办事结果,通过公示栏、公示墙、报刊、互联网等媒介进行公开,并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箱,接受公众监督.  相似文献   

18.
明文  绍勇  赵静 《法庭内外》2009,(1):4-10
辽宁沈阳的律师温洪祥递交了一份申请表,要求市财政局、审计局和政务公开办等部门公开政府招待费等财务账目。沈阳市政务公开办相关负责人说,公开政府招待费,"国内还没有先例,政府部门财务信息又极其敏感,难度极大"。这是2008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的"政治新闻"版刊登的这则市民要求看政府"账本"的消息。一时间,这则新闻成了媒体最热的新闻,温洪祥转瞬间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人物。其实,像温洪祥一样要求政府公开信息的,在全国已经有不少人了。就温洪祥本人而言,这也是他第二次要求政府公开信息了,他第一次是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公开一些违规的开发商、未经竣工验收的楼盘等信息。与这次主张公开的"政府招待费"这个敏感字眼一样成为公众焦点的,还有"知情权"。知情权,对于公众来说一个既熟悉又感觉有些陌生的名词。说熟悉,是因为近些年公民维护知情权的报道屡屡见诸媒体,从前些年消费者主张对商品的知情权,患者对医院主张的知情权,到近几年股东主张对公司的知情权,乃至前述包括温洪祥在内的社会公众去年下半年开始就政府信息公开而主张的知情权等等。说陌生,是因为很多情况下,公众对如何行使知情权却还很模糊,尤其是各类知情权的界限在实践中有很多争议。就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19.
正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自上而下涤荡人心,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然而,穿上"新马甲"打折扣搞变通以及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自上而下涤荡人心,党风政风为之一新。然而,穿上"新马甲"打折扣搞变通以及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公车改革乱象丛生。随着《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颁布实施,公车改革方向更加  相似文献   

20.
论著作权法中的公开传播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公开传播权区别于复制、演绎权和发行、出租权,是著作权人享有的以不转移作品有形载体所有权或占有的方式向公众传播作品,使公众得以欣赏或者使用作品内容的权利。公开传播权控制的是向公众传播作品的行为,仅提供网络地址的设链行为不属于公开传播行为。公开传播权区别于发行权,因此不存在权利用尽问题。公开传播权中的公开是指向不特定公众传播作品,应以一份作品复制件而非作品本身作为是否面向公众作为公开传播的判断标准。以公众是否需要在特定时间和地点聚集,公开传播权可分为"在公众传播权"、"向公众传播权"。现行《著作权法》中应引入公开传播权的定义,将"在公众传播权"统一为公开表演权,以避免该类权利过于分散,同时还应扩大"向公众传播权"的控制范围,使其与国际条约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