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在社会成员中达到广泛的认同,才能发挥其规范、引导社会发展的功能,而这需要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渗透。感性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向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方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更符合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因此,要通过促进话语的多样化及形象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制度化;重视发挥示范的作用;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感性化,使其个性化、差异化和日常生活化,不是从外部灌输,而是注重让人们去感受、体验、理解和运用,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认同。  相似文献   

2.
张和清  徐菲 《新视野》2023,(1):55-63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呈现后生快发、拿来即用的特点,由此存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水平有待提高、教学与实践结合不紧密等局限性。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必须回归社区民众的生活世界,教学相长,处理好先验理论与本土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可行的路径包括:引导学生建立本土的社会问题意识,回应社区公共议题;聚焦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的第三次分配议题,关注民生及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继承社会工作专业属性,回归社区民众日常生活,解决生活问题;立足实践,生产实践性知识。  相似文献   

3.
在“回归马克思”的过程中,与对“生产哲学”的研究一样,人们也开始关注“生活哲学”领域的问题。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所进行的生活哲学研究还日益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新学术生长点。十余年来,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活观”、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与日常生活世界理论的关系,以及“生活哲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方面。对已往马克思主义生活哲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评价,将有助于研究向“学理性”和“现实性”的双向度深化。  相似文献   

4.
生活视域中的异化需要在生活世界中解决。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主张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和重建来实现思想的变革,以此理论为依据,对大学生活异化现象进行揭示与分析,探究大学生活异化本质,提出大学生活异化的日常性回归路径主要为:重视高校校园化的"去功利性倾向"建设、发挥大众传媒及网络的正确引领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重,消解社会思潮在高校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传统和自然的终结,关注日常生活,强调情感,以自我与身体为出发点的新政治论述方式——生活政治逐渐浮现,它与晚期现代性的特质密切相关:现代性的外延性和意向性交互关联的特征导致吉登斯政治哲学的生活转向;现代性的概念不仅仅指公共和理性,还包括私人领域和激情,从而使得吉登斯生活政治带有明显的情感转向。  相似文献   

6.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日常生活逐渐丧失古典形态下的丰富韵味,日渐刻板化。韦伯的研究雄辩地证明,新教伦理和现代官僚体制是形成这一生活困境的重要社会文化根源,前者造成一心追求财富、精于计算的资本主义生活场景,后者又将日常生活纳入了合理化规章制度的严密控制下。由于宏观研究方法的局限,韦伯对日常生活的前景作出了过于悲观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许晓 《求实》2024,(1):84-95+112
乡村治理是一种旨在增进农民福祉、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治理活动,不仅可以由国家通过资源供给与制度安排来驱动,也天然地发生在相对独立的乡村世界中,具有鲜明的日常生活面向。通过考察农民日常生活与乡村治理的理论关联,并分析台盘村围绕篮球运动所构造出的治理模式及取得的治理成效,发现以推动农民构建生活共同体的思路来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能够开辟出一条让村庄通往治理有效的路径。这既要树立正视农民日常生活的理念,又要以强化村级党组织的生活治理能力为支点,引导日常生活中的农民积极参与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对日常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学理追问是理论融入生活世界的基础性问题。近代以来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确立了日常生活对于人存在发展和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以日常生活为其产生和功能实现的基础场域。  相似文献   

9.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生活化。对日常生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的学理追问是理论融入生活世界的基础性问题。近代以来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确立了日常生活对于人存在发展和意识形态的本体论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以日常生活为其产生和功能实现的基础场域。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是以饮食男女、生老病死、交往言行为主要内容,与公共社会活动、精神生产相对的私人活动领域。整个社会的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奠基于日常生活。一个健全的社会除了应致力于塑造英雄和追求理想价值目标之外,还应该同时致力于激活普通人和追求日常生活的意义。党性教育要依据实情、落到实处、产生实效,必须进入平凡的日常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1.
人类文化的发展,从宏观上看已经历了自然文化和科学文化这两个文化千年.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极有希望建构以生命为核心的文化新千年,从而实现人类文明的整体性跃迁.  相似文献   

12.
盖光 《理论学刊》2005,42(3):66-69
现实生存的人是在生态系统中从事着生命体验活动的人。人与对象世界关系的把握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同时也关系到生态系统的有效与合理的循环。当下,我们应在生态性视域中来思考人类在何种意义上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这种定位中完善生命的体验和追求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大学时期是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然而,逐年增多的大学生自杀、暴力事件突显出我国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乏和生命责任感的淡漠。应引导学生认识并尊重生命,提高生命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论现代生活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环境革命、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等催生了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生活方式具有时代性、创新性,更加追求精神消费、共生性、个体性、多样性等特点。要从营造消费文化、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优美的生活环境、全面完善生活方式内容等方面创造现代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要摒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曹雪芹深得魏晋名士之文化情韵.无论是魏晋的阮籍、嵇康,还是封建末世的曹雪芹,尽管表面是那样的放诞、痴狂,内心却清醒地保持着崇高的气节.魏晋风度的魅力更在于魏晋名士们满怀痴情去追求自己的人文理想,在于他们试图去毁灭腐烂的、充满奴性而陈旧的生活方式,从而荡涤出一个非奴性的充满真自由真血性的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们所执著的全新的生活方式便是其一生践行的诗化人生.同样,曹雪芹亦满怀痴情地执著诗化人生理想.试图以诗化人生、审美人生去矫正以政治、权力、暴力、伦理为重心的浊恶世界,以诗情的世界去反抗充满贪欲和无情的世界.  相似文献   

16.
吴培显 《理论学刊》2005,8(4):112-116
新写实之"新"的根本所在,表现为对生活和人生的看取方式上的突破。这是一种"网"与"烦"相缠绕的"非牧歌生活观"。它生成于原生态日常生活的层面,"一地鸡毛"的现实生存之网与生命个体的"烦恼"意绪相交织,构成了其生活观的基本叙事特征和底色,其整体特征则表现为"无奈"与"直面"并存,"烦恼"与"寻求"共生。这种非牧歌生活观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刷新与开拓的意义,也是促成中国小说形态现代转换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7.
岳晓英 《理论学刊》2004,1(7):119-121
同样拥有孤独寂寞的人生,张爱玲和萧红的生命感悟却有所不同。出身没落大家庭的张爱玲品味到的是繁华不再的苍凉,她选择了遁世的人生方式;萧红感悟到的是生命的宿命般的苦难和苦难中的一丝温柔,所以,她一生都在生命的路途上艰难地寻觅。  相似文献   

18.
试论休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应当对此高度重视 ,把休闲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大事来抓。休闲与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密切相关 ,建设健康、高尚的休闲文化是建设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社会稳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促进力量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高耗能以及高碳排放量形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自从低碳经济观念的提出,世界各国都开始注意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寻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桂林作为我国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城市,保护生态环境尤其重要,应对其经济结构进行重整和调整,将桂林建设成为一个以低碳经济的发展为模式和方向的城市,将桂林市民的理念改变成为一种全新的低碳生活理念与行为是目前工作的重心。  相似文献   

20.
10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对全球化作出过科学的预见。他们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生活“世界性”和“国际化”,与当今的“全球化”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今全球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确立全球化的科学理论和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