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宗浩 《政法论丛》2009,(5):102-107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多国政府开始关注相关的立法和制度实践。但是我国环境问题的特殊性以及现行司法制度的现状却难以有效解决当今环境问题。而韩国的环境纠纷调停制度作为诉讼外解决环境纠纷的一种制度实践,将对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提供有益的借鉴模式。  相似文献   

2.
梁宏辉 《行政与法》2014,(8):117-121
行政调解在纠纷解决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其与知识产权纠纷的特点具有相当的契合性,在我国知识产权纠纷的解决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我们应当从完善立法、规范程序以及加强与诉讼的衔接等方面完善该制度,以健全我国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3.
房屋拆迁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静 《行政法学研究》2010,(1):40-45,73
本文对我国房屋拆迁的情况以及房屋纠纷的特点进行概括,并从立法和实践全面分析了房屋拆迁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完善我国房屋拆迁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议,包括明确区分公益拆迁和非公益拆迁,严格拆迁程序,完善听证制度,保障被拆迁人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对拆迁补偿制度、强制拆迁制度和被拆迁人权利救济制度予以完善等。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纠纷解决需求与纠纷解决机制发展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遇到制约发展的法律瓶颈问题,亟须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考虑制定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法,以解决纠纷解决部门职能不清、社会解纷资源 不平衡、衔接机制不顺畅、保障制度不到位等问题。厦门、山东、黑龙江、福建等地区大胆探索,先行出 台的地方条例为国家立法提供了有益参考。国家立法在吸收地方经验和弥补不足的同时,还需考虑与《民事诉讼法》《人民调解法》《仲裁法》等现行法律的衔接问题,共同构建中央与地方统筹协调、专门立法与综合立法协同推进的多元化纠纷解决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由环境问题引发的环境纠纷、侵权问题也层出不穷。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民事诉讼法》正式将公益诉讼纳入立法之中。然而,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比较笼统,只是对这项诉讼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其具体的实施规则仍须在司法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本文旨在分析现行立法的缺失的基础上,从立法和司法实践的角度提出相关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当前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立法是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重要选择.在全面考察了我国现有的禁止就业歧视立法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若干操作性强又符合我国实际的立法方面的具体建议,比如完善现有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规范,明确就业歧视主体的法律责任,创新就业歧视纠纷的解决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当适用传统的救济方法不能解决环境侵权这一问题时,有的学者提出了环境公益诉讼这种新型的制度。环境公益诉讼是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国家、社会和公共环境权益的有效途径。本文从环境公益诉讼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分析了构建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从具体的方面提出了构建这一制度的设想,以期对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与实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徐美倩 《法制与社会》2013,(11):105-106
我国目前民事纠纷解决方式并不单一,多种多样,已经建立起了包括调解、仲裁等多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以及行政裁决、诉讼等纠纷解决方式,但是各种纠纷解决机制相互之间未形成一个有机协调和良性对接的有机体系。简而言之,当前的问题不是要创造更多的纠纷解决方式,而在于有效整合各类纠纷解决机制。因此,当务之急便是建立一个协调、互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通过必要的立法或者制度建设对各种纠纷解决机制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和衔接,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和整体效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社会,由于环境污染与破坏所引发的环境纠纷日益突出,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在纠纷解决机制中,传统的诉讼方式仍占据着主要地位,但诉讼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新型环境纠纷的专业性等特点,决定了仅仅依靠诉讼来解决环境纠纷并不现实,需要大力发展诉讼外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来解决环境纠纷,本文从环境纠纷和ADR制度的特点出发,在分析了我国当前环境纠纷ADR机制的同时,提出了完善我国环境纠纷ADR解决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席涛 《政法论坛》2012,(5):59-75
立法前评估,主要评估立法的必要性、合法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评估立法要设计的重要制度和规则的约束条件,评估立法预期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达到立法配置资源的公平与效率。立法后评估,重在评估立法实践,评估法律法规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实际影响,评估社会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具体问题。立法评估运用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的方法,衡量法律法规的公正和效率。减少法律法规的试错成本,解决制约设计的制度和规则的约束条件,应当重视立法前评估。  相似文献   

11.
李冬梅 《中国律师》2009,(10):55-57
对环境纠纷这类“新型纠纷”,在诉讼之外寻求环境纠纷的解决方式已成为当今各国解决环境纠纷的发展趋势。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美国又称为ADR模式.该模式具有成本低、迅速和便利的特点,以妥协而不是对抗的方式解决纠纷,起到对诉讼审判制度补偏救弊、分担压力和补充代替作用,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环境纠纷领域已诸多应用。我国虽然已有运用ADR模式来处理环境纠纷的实践,但在立法方面及运作方式上仍很粗糙。  相似文献   

12.
邵文君 《法制与社会》2011,(34):45+61-45,61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由此产生的环境纠纷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环境纠纷解决机制还不戍熟,在诉讼程序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而ADR机制在解决环境纠纷中具有很大的优势,把它引入到环境纠纷当中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ADR机制本身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所以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立法上完善环境纠纷ADR机制,从而有效地解决我国的环境纠纷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海峡两岸仲裁立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两岸经济贸易往来的发展和解决民商事纠纷的需要 ,仲裁日益成为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本文从比较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仲裁法入手 ,就仲裁的标的、仲裁协议的形式、自裁管辖权、仲裁机构、仲裁裁决的形成、仲裁裁决的效力等七个方面分析了两岸仲裁法律制度的不同 ,并就其中的若干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最终为两岸民商事纠纷解决的仲裁方式的选取与仲裁制度的完善提供了若干解决方案和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静  李华 《法制与社会》2012,(1):113-114
纠纷长期存在,纠纷的解决便成了人类永恒的话题.人类通过其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行为,构造了不同的规范体系:国家正式立法与习惯.于是便形成了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即“公了”与“私了”.本文通过经济学上的成本——收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由于社会存在矛盾与纠纷,并且它们不同的解决机制也是一种实然的社会现象与存在,更有国家制度效力发挥的不充分,必然会在制度内的纠纷解决机制运行时,留下空白或者“鞭长莫及”的地方,而制度外的纠纷解决方式就应该在它们的效用范围内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承认.  相似文献   

15.
李国波 《政法学刊》2009,26(4):29-33
农村群体性纠纷是农村社会尖税矛盾和突出问题的特殊表现。我国农村群体性纠纷的不断发生和升级,暴露了我国在制度建设、管理措施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当前,对农村群体性纠纷的解决,基层干部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思想教育手段、行政手段,对法律手段的运用较为薄弱。从方法论之角度,采用法律手段解决农村群体性纠纷是“治本”之策。因此,必须健全预防和处理农村群体性纠纷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ADR机制社会功能和价值的提升,仲裁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日趋重要。但是我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环境纠纷可以仲裁。通过对国外环境仲裁制度的研究,启示我国进行专门的环境纠纷仲裁立法是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处理环境纠纷和追究环境责任的政策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促进处理环境纠纷和追究环境责任的理论研究、法制实践和立法活动,本文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一个处理环境纠纷和追究环境责任的政策性框架文件,确立我国处理环境纠纷和追究环境责任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方式方法,明确国家有关部门在处理环境纠纷和追究环境责任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以建立一个统一、全面、系统的处理环境纠纷和追究环境责任的机制。本文还就建立处理环境民事纠纷、追究环境民事责任的法律制度,建立处理新型环境损害纠纷和追究相应责任的公益诉讼制度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凯 《法制与社会》2013,(30):35-37
人民调解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社会纠纷解决制度,其在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立法的缺陷和实践的困境始终制约着这一制度功能的发挥以及制度本身的发展。为此,需要从立法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完善,以促进和保障人民调解制度的科学运行。  相似文献   

19.
我国跨行政区环境管理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燕 《法学杂志》2005,26(5):86-8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跨区域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区域环境管理方面的立法散见于不同的环境法律法规之中。其内容包括自然资源归属、环境污染预防、环境资源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及跨区域环境纠纷管辖及解决等,体现了预防、管理、监督、救济的法律控制思维。但因在具体控制制度方面存在诸多缺陷,跨行政区域环境管理法律实施效果欠佳。建议在跨行政区域环境保护方面完善立法,健全法律制度,理顺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0.
诉前调解,是指人民法院在民商事案件立案审查时,认为该纠纷有可能通过调解解决的,经由当事人同意暂缓立案,而将案件转交人民调解委员会对纠纷进行调解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诉前调解有着方便、高效、节约司法资源等优势.然鉴于我国立法目前并未对诉前调解制度加以明确规定,该制度在应用于实践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本文拟从诉前调解制度的实施背景、以及该制度较于民事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优劣、及在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并尝试就该制度的完善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