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刑诉法》规定下,侦查讯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能是以提升合法手段获取供述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获取自愿供述为出发点。而侦查讯问法定强制特点、侦查讯问策略内含的强制性因素又与犯罪嫌疑人的本能的常态的非自愿供述心理之间相互抵触,在侦查讯问实践中如何认识犯罪嫌疑人的自愿供述,提出犯罪嫌疑人"相对自愿"供述观点,成为依法开展侦查讯问,勇于正确实施讯问策略的关键和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所谓"欺骗",一般是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事实真相。[1]侦查讯问中的欺骗一般指欺骗策略的运用,即通过编造虚假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的方式进行讯问以获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犯罪嫌疑人在被羁押的环境中,其占主导地位的需要是保护自身安全,在这种需要的激发下,形成逃避惩罚或减轻处罚的动机,在讯问中拒供或谎供。[2]这就要求讯问人员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与策略,使犯罪嫌疑人克服供述的心理阻碍形成供述动机,并在此动机下进行如实供述。这些方法与策略包括:说服教育、情感感化、出示证据、心理限制等,欺骗策略也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
刍议影响犯罪嫌疑人供述心理的外在因素谭义斌吉平讯问犯罪嫌疑人,既是侦查中每案必经程序,又是核实事实、获取主要犯罪证据的手段。一提到讯问,似乎首先想到的是讯问方法与谋略,以及占有一定的证据材料。这些固然重要。但是,直接影响犯罪嫌疑人供述心理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供述和辩解)在侦查工作和刑事案件证据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心理,特别是供述障碍与动机是讯问人员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虽然学界在刑事侦查中对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心理开展了一些研究但在职务犯罪侦查界,广大检察工作人员基本停留在实践操作和感性认识层面,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证研究上都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因此,通过对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在讯问阶段进行心理学分析,对讯问阶段的暗示现象、非言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如浙江张氏叔侄案、河南赵作海案等案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在侦查讯问阶段保护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的担忧,对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急迫的问题.本文提出甄别式讯问,利用心理学、生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知识,通过归纳犯罪嫌疑人进行真实供述时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特点来为真实供述的犯罪嫌疑人建立一个模型,寻找讯问中犯罪嫌疑人进行真实供述时的规律及与虚假供述时的区别,甄别犯罪嫌疑人供述是真是假,以便保障无罪的犯罪嫌疑人的权利,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一、被讯问人的心理特点贪污受贿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因智商水平和社会阅历等因素,大多比较狡猾,有的在作案时就考虑如何逃避查究问题,为自己筑起一道比较坚固的对抗讯问的心理防线。抗拒心理是阻碍其供述罪行的最主要的心理障碍,因此也是讯问方法所针对和作用的主要对象,只有迫使嫌疑人克服这一主要心理障碍,才能达到使其彻底交代的最终目的。抗拒心理依照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可分为多种类型。第一类是畏罪心理。是犯罪嫌疑人惧怕罪行败露受到处罚而产生的畏罪心理。畏罪心理不仅能直接阻碍犯罪嫌疑人供述罪行,而且还可以派生出侥幸、戒备等抗拒…  相似文献   

7.
侦查取证中的讯问技巧,是指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时。为突破犯罪嫌疑人的心理防线,促使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所采取的诸多讯问策略和方法的总称。侦查人员“初讯”犯罪嫌疑人时,正确运用讯问技巧,对突破案件,固定证据,扩大线索等侦查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职务犯罪的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具有较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有一定的规避法律、反侦查意识和抗审讯能力。近年来,贪污贿赂犯罪与渎职侵权犯罪相交织的情况越来越突出,犯罪嫌疑人对抗侦查讯问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渎职犯罪被查处的概率较低,犯罪心理强化的态势更为明显,这更使在讯问中运用讯问策略,促使犯罪嫌疑人如实交代自己罪行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对犯罪嫌疑人注重"心理限制"有助于提高审讯效率。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侦查人员在讯问的关键阶段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限制,将带来对此类案件的突破。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限制,是遵循犯罪嫌疑人供述基本规律办案的重要环节,是供述动机产生的基础,是促使其尽快交代犯罪事实的有效途径。本文就心理限制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中的运用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9.
李建明 《现代法学》2005,27(5):60-65
讯问犯罪嫌疑人作为收集证据的重要途径在其方法上受到人权保障原则的制约,讯问方法的运用因此不得不面临人权保障与发现案件事实真相的目标冲突。讯问合法性的实质标准在于保证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自愿性,但纯粹的、彻底的自愿供述不可能是讯问合法性的绝对标准。为兼顾人权保障与侦查效率,我们既要确立任何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也要鼓励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并允许运用可能对供述自愿性构成轻微损害的讯问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许诺作为侦查讯问中获得被讯问人供述的一种重要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纵观世界各国的立法以及司法实践,我们发现大多数国家对于许诺均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容许性.对于许诺的客许范围,我们必须采取排除虚假供述与比例原则相结合的审查标准.  相似文献   

11.
讯问的心理实质是促使犯罪嫌疑人由拒供、谎供到真实供述的态度改变过程。影响犯罪嫌疑人态度改变的因素有认知性因素,情绪情感因素,情景因素,犯罪嫌疑人的人格特征。促使犯罪嫌疑人态度改变的心理策略有,正确利用恐惧唤醒,恰当使用单面或双面证据,合理利用首因与近因效应,有效组织不同层次的说服信息,建立与犯罪嫌疑人的可沟通的关系,设计讯问场所与营造讯问气氛。  相似文献   

12.
夏美婷  陈飞 《法制与社会》2011,(14):269-269
在司法实务中,为了获得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警察经常会采取诸多措施与犯罪嫌疑人斗智斗勇。残暴的刑讯逼供随着文明的进步有所改善,警方转而借助一些心理技巧达到问讯目的。关于警方讯问技巧的公正性和道德性的辩论一直存在,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外国刑法和中国刑法对刑事讯问中出现的“欺骗性”策略获取犯罪嫌疑人供述的态度,强调在司法实务中应该注重供述的真实性和程序的正当,明确道德底线兼顾道德评价。  相似文献   

13.
所谓供述动机,是指在侦查讯问过程中,促使犯罪嫌疑人形成供述决意和如实供述的内心起因,是犯罪嫌疑人供述行为中的动力因素。掌握供述动机产生、存在和起作用的规律,促使犯罪嫌疑人产生供述动机,是侦查人员在讯问时的必备素质和工作重点。在侦查讯问研究中,供述动机是很多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问题。下文将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中,分析普遍存在的供述动机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用来指导侦查讯问实践。  相似文献   

14.
反贪工作中的讯问,是指反贪干警对贪污贿赂类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依照刑事诉讼法,采用言语对话、心理影响的方式,获取犯罪嫌疑人对自身行为有罪供述或无罪辩解的一种侦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靖波  魏梅 《中国检察官》2013,(13):51-54
研究犯罪嫌疑人在讯问阶段的心理活动,是整个刑事诉讼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与完善,在讯问中,讯问人员和嫌疑人在心理空间的对抗,越来越成为影响整个诉讼工作全局的一个焦点。特别是在审查逮捕阶段,听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则是防止错案发生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在讯问中心理作战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掌控现代法制条件下讯问中心理战的能力和水平。一、在审查逮捕讯问中心理博弈的特点(一)博弈主体与对象地位的特殊性从审查逮捕讯问中心理战的主体来看,讯问主体  相似文献   

16.
谢峻刚 《法制与社会》2010,(35):180-181
谢峻刚 摘要本文指出在职务犯罪讯问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一般要经历试探摸底、对抗相持、动摇反复和供述罪行四个阶段,侦查人员需要掌握四个阶段的规律性,依靠良好的讯问技巧,方能成功讯问嫌疑人。  相似文献   

17.
在侦查讯问中,通过利用矛盾来揭露犯罪嫌疑人的谎言,瓦解其拒供心理,迫使其如实供述罪行,是当前我国侦查讯问实践中最为主要的三种基础性方法之一。但也无须讳言,当前,关于侦查讯问中利用矛盾的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侦查讯问实践的需求,使得侦查人员对侦查讯问中在如何利用矛  相似文献   

18.
讯问笔录是侦查人员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的书面记录。讯问的目的是查清案情,以确保案件的正确处理。讯问犯罪嫌疑人的笔录是言词证据的一种。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是诉讼中的重要证据之一,经查证属实的,就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同  相似文献   

19.
沈志宏 《政法学刊》2006,23(6):104-107
讯问对象的拒供动机是形成“讯问难”的重要因素。讯问对象的拒供动机形成因素主要来自于讯问人员和讯问对象自身两个方面;按照常态和变态心理因素分为现实性拒供动机和心理拒供动机。侦查讯问辅助方法在转化讯问现实性拒供动机的功能在于减弱讯问对象拒供的心理需要,明确或强化其供述需求,提供诱因,创设有利于讯问对象形成供述决意的情境;在转化心理拒供动机中的功能在于利用讯问对象心理病态特征,刺激讯问对象的挫折情绪,突破忍耐极限,导致心理崩溃,从而走向供述。  相似文献   

20.
何赖杰 《人民检察》2012,(11):68-71
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由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负责进行。类似规定在各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上并无不同。本文仅以规定中"犯罪嫌疑人"与"讯问"两个要件在解释适用上可能引发的问题,尝试提出定义性看法。一、犯罪嫌疑人之定义刑事诉讼法就讯问犯罪嫌疑人与询问证人予以分别规定,两者在适用上自然存在区别。在概念上,讯问或询问,皆指国家机关为取得被讯问人供述所进行的发问及质问行为。讯问与询问的区分,主要是立法政策上因素,而非实质内容上的不同。不过,就质问对象而言,犯罪嫌疑人与证人,无论在形式用语,还是实质内容上,皆有重大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