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期,中国社科院发布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从2004年开始,随着"民工荒"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我国劳动力可能短缺的趋势,一些机构和学者也纷纷提出中国"人口红利"可能枯竭的诸多预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公众对人口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劳动力短缺"、"老龄化"和"养老"问题。中国因特殊的国情、国策使得这些问题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为了让广大党政干部更深入了解这些问题的特点、根源及应对之策,我们特别采访了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先生。《中国党政干部论坛》: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结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表现在人口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不断下降,人口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疾病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人口政策也一直在调整变化,以适应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当前我国的低生育水平对劳动力资源的供给造成了挑战,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引起养老负担加重,预期寿命的提升并未伴随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建议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着力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以质量型人口红利推动经济的稳步增长;完善养老照护体系,满足老年人的养老照护需求;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与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4.
汪洋 《新重庆》2006,(2):6-9,18
一、坚持把转移劳动力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着力点,努力把人口大市变成人力资源大市人口问题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人口多是压力、是挑战,但如果开发利用得好,也可能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对此,我们要结合重庆实际,全面准确地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5.
我国实现了从传统意义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向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动力转换,主要包括质量型人口红利、结构型人口红利和空间型人口红利以及以储蓄体现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应完善针对不同群体特征劳动力的引导机制,完善对雇用行为的规范与引导机制,完善劳动供需数量、质量、结构匹配的发展政策和引导机制,完善基于空间视域丰富人力资本投资策略,以释放我国第二次人口红利,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已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国家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国家;从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以城镇人口为主的国家;从成年型人口国家转变为老龄化人口国家。中国人口的这种重大转变,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已经或将造成很多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劳动力人口占比开始下降、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老龄化水平提升、人口负债压力日益加大、人口出生性别比攀升造成的婚姻挤压问题逐步显化、"421家庭"赡养结构渐成规模等。为达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的,人口政策应在分析这些影响过程中作出调整:在"十二五"末期考虑实施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结婚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在"十三五"末期实施所有育龄夫妇都可以生育两孩子的间隔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7.
正一、问题的提出蔡昉(2004)[1]的研究证明人口结构是决定经济稳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成功的人口转变,较早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于劳动力供给和储蓄率提高的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人口红利"主要是基于人口结构特征对经济发展影响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包含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劳动力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大;二是抚养负担相  相似文献   

8.
宋平 《中国青年研究》2012,(11):15-18,69
"人口红利"被社会所广泛关注,其最终出发点是人口总量及结构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总量的拐点进行了预测,显示2015年我国人口达到最高峰为147006.1万人,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不同年龄人数并对未来的人口结构进行了预测,表明我国"人口红利"时代终结在即;并从人口素质、劳动力结构、资源配置等多个层面论述了当前计划生育国策在过去几十年享受"人口红利"后将付出的代价,最后提出了缓解"人口红利"终结及应对负面冲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实行以"一胎化"为中心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自从2010年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以来,中国劳动力价格上涨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中国劳动力红利还能享受多久成为人们不断追问的问题。于此同时,人们也看到,"一胎化"政策再实施下去,必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应尽快加以全面调整。2011年两会,《今日中国论坛》记者从小组讨论会上获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名提出中国要尽快  相似文献   

10.
2000年的人口普查,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的成效和已步入老年型社会的状况,有人因此认为我国今后人口问题的重点将发生转移。本文通过我国的人口现状,对我国人口数量控制的重要性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控制人口数量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坚持其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带来的劳动力供求的变动,这些变动虽然加大了劳动力供求矛盾,但是也为中国能否利用"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人口红利"势必会逐步消失.因此,一方面中国要采取措施确保"人口红利"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要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前,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确保中国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口红利已经在消失。"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0个百分点。这是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在相当长时期里首次出现下降。  相似文献   

13.
高帆 《探索与争鸣》2022,(9):67-77+17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农村劳动力大规模非农化流转、进入城市就业而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现阶段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呈现出三大历史性趋势——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下降、城市化的相对减速、数字和绿色经济的快速崛起,它们分别从供给结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这三大趋势相互交汇,对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城市化相对减速影响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转的规模和速度,而数字和绿色经济崛起则对城乡融合发展产生了“双刃剑”效应。新时代我国应基于三大历史性趋势的交汇特征,因势利导地完善和改进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对城乡劳动力流动方向、城乡劳动力流动基础、城乡空间分布、城乡部门产业特征、城乡部门功能定位等进行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4.
快速发生的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劳动力增量的回落,在改善就业环境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民工短缺的局面。教育分流所导致的初中阶段劳动力增量的萎缩,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初中阶段劳动力的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了民工荒问题。另外,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加速增大了劳动力需求,这在东中西部之间产生了招工竞争现象。农民工劳动用工合同签订率低下、大量劳务派遣工的存在、某些制造业工资水平的相对低下,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对农民工的吸引程度。面对当前的招工难趋势,政府的政策投入应该是:进一步优化劳动用工环境、提升农民工工资水平、以实有人口配置城市公共资源、增加企业对农民工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改革是推动中国发展最重要的引擎,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讲到,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切实地推进改革,才能真正获得改革红利。我们也应该从这个视角出发看待人口红利问题。未来要应对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必须要靠改革。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制度环境也确实还有很多增加劳动力供给的空间。比如我们有2.7亿的农民工,这是劳动力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城市户  相似文献   

16.
《前进论坛》2011,(6):6-8
2011年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世界人口发展和全面做好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工作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我国人口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增强做好  相似文献   

17.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自1994年以后有迅速攀升之势,农村明显高于城市,省际间很不平衡。由于传统生育观的驱动,农业生产对男性劳动力需求的偏向,监管乏力,《刑法》立法缺位和性别选择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等原因使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十分重要,必须以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管理和监督、完善《刑法》立法、建立养老保障制度等举措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8.
过去30多年,我国16岁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快于15岁以下及65岁以上人口的增速,人口抚养比(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编者注)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为经济  相似文献   

19.
人口问题是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具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经济增长对其核心要素资本、劳动力、技术、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变迁的需求 ,都受着人口问题的制约和影响。人口增长、老龄化、剩余劳动力、体能素质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问题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五大人口问题。因此 ,必须致力于稳定低生育水平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而最根本的则在于解放生产力 ,依靠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