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进浙江省金华市的婺州公园,人们可以看到1986年7月1日所立的邵飘萍烈士纪念碑,碑文上写着:“邵飘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者,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而献身的革命烈士。”但就在纪念碑落成后的第10天,即1986年7月1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认定了邵飘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政治身份。遗憾的是,这个光荣的称号,没有来得及写入碑文。邵飘萍从长期被人们认为是一个资产阶级新闻记者、新闻学者、新闻教育工作者,到1982年4月被追认为革命烈土,直到最后被确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风流记者—…  相似文献   

2.
在斯诺的《西行漫记》中,有一段毛泽东对近代著名新闻记者邵飘萍的回忆:“在新闻学会里……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1918年冬,毛泽东从湖南来到北京,他在担任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的同时,参加了由《京报》社长邵飘萍倡导创办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学习期间,毛泽东除听邵飘萍讲外,还常去他的住处请教,并就政治、社会等问题促  相似文献   

3.
正邵飘萍,中共早期秘密党员、北京京报社社长、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五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之一。以笔为枪与贪官污吏进行斗争先后被捕3次险遭不测邵飘萍,字振青,1886年10月11日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县南马区五十六都紫溪村的一个贫困家庭。5岁起随父读私塾,9岁便能写诗作文,14岁时考中秀才。1906年秋,邵飘萍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他勤奋好学,尤以国  相似文献   

4.
邵飘萍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新闻教育家,而且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有益贡献。他第二次到日本期间,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编著《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和《新俄国之研究》,系统地阐释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体认。《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不仅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而且具体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之特色及“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知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有益贡献。  相似文献   

5.
邵飘萍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新闻教育家,而且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有益贡献。他第二次到日本期间,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编著《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和《新俄国之研究》,系统地阐释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体认。《综合研究各国社会思潮》不仅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而且具体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之特色及"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知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有益贡献。  相似文献   

6.
邵飘萍,这位中国新闻界的先驱,著名的《京报》的创建人,1886年10月11日生于浙江东阳,1926年4月26日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终年仅40岁。沈小仍——贫困之中成夫妻,苦中作乐是生涯浙江东阳紫溪村是邵飘萍的故乡,父亲名邵桂林,是个乡村教书先生,颇有文化气质并满怀希冀地给孩子起名新成,后来改名振青,字飘萍。邵飘萍幼承庭训,5岁随父在私塾读书。邵父管教极严,以儒家的“修齐治平”为准则,希望儿子以古时的仁人志士为表率。父亲对邵飘萍的人生态度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救亡图存的希望,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力量。邵飘萍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作为当时著名的记者、报人,邵飘萍撰写革命书籍,创办进步报刊,宣传共产主义运动,参加反帝爱国的革命活动,推动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事业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刘福臣  杨欣 《奋斗》2001,(9):50-51
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邵飘萍(1886-1926),是我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新闻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名满京华的一代报人——邵飘萍诞生一百周年。邵飘萍是北京《京报》的创办人。他热爱祖国,不畏强暴,以报纸为阵地,以文章为武器,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作了勇敢的斗争,并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陕北对美国记者斯诺讲述个人经历时,谈到早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曾参加新闻学研究会,研究会的导师邵飘萍对他“帮助很大”,并称赞邵飘萍是“一个具有热烈理想与优良品质的人”。研究会于1918年10月成立,邵飘萍应邀兼任研究会导师。当时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的毛泽东对新闻学很有兴趣,报名参加了研究会,听课半年,并获得结业证书。邵飘萍思想进步,富有新闻经验,言谈潇洒,深受学员欢迎。他强调,报纸要为民执言,平社会之不平。新闻记者要尽自己的天职,“苟见有强凌弱、众暴寡之行为,必毅然伸张人道,而为弱…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一九二五年,余在北京,由《京报》社长邵飘萍之介绍获知其人,然并无深交,且不相往来也。邵、李两人同均属英勇有为、不避艰险、不畏强暴之志士,邵为新闻界之闻人,李则系宣传共产主义之理论家,而兼有学者之风度。闻友言:“李与国民革命军关系甚深,苏联协助国民革命军之饱款达银币二百数十万余元,均由李大钊经手转交而己则分文不沾,生活简朴,可谓有为有守之君子。”一九二六年,《京报》连日刊载关于共产主义之文件,不久,邵飘萍即为张宗昌枪杀。一九二七年三月,国民革命军克复南京,未及兼旬,李大钊亦被张作霖逮捕绞决。此均为我国文化界之大损失。而  相似文献   

12.
邵飘萍名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惟有奋斗,决不退让。我舍生取义,死不择音为人民,无遗憾。马克思之学说,所以成为社会主义之中坚者,不仅学理上别开一新生面,在实际上不啻授劳动阶级以一极强大之武器。邵飘萍(1886-1926),名振青,浙江金华人。中国新闻事业力驱者之一。1912年在杭州创办《汉民日报》,报馆被封后1914年逃亡日本,同年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初为《时报》、《申报》、《时事新报》主笔,后任《申报》驻北京特派员。1918年7月创办新闻编译社,10月创办《京报》,任社长,同时在北京大学等地讲授新闻学。1925年春由李大钊、罗章龙介绍秘密加入…  相似文献   

13.
李桂华  岳博伟 《前线》2022,(9):94-96
<正>在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魏染胡同,有一幢灰色的二层小楼,楼门正上方“京报馆”三个大字十分引人注目。这里就是京报馆旧址,是革命志士和传奇报人邵飘萍曾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进入馆内,一座镌刻着“铁肩辣手”四个字的影壁赫然矗立。馆内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京报》和京报馆的发展历程、党领导下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和邵飘萍生平事迹。观尽展览,一段热血激昂的报人奋斗史便浮现在人们眼前。  相似文献   

14.
宋志坚 《唯实》2008,(10):93-94
看到两篇文章,都是关于三十年前的那一场真理标准讨论的。一篇是在《报刊文摘》上看到的,题为《华国锋在“真理标准”讨论中》(以下简称《讨论》),原载《财经杂志》第9期,作者胡德平;一篇是在网上看到的,题为《邓小平怎样挑战“两个凡是”》(以下简称《挑战》),《文摘报》转载时,标题为《从历史看邓小平与华国锋斗争的政治艺术》)。坦率地说,我赞赏胡德平的《讨论》一文,以为这篇文章最可贵的一条,就是尊重历史事实,给人们一个有关真理标准讨论的完整的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把中共党史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要求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人民认清只有社会工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大力开展党史宣传教育,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党史,这是历史的公论,是现实的呼唤作为当代中国执政党──共产党的历史,无疑是中国现代和当代历史最重要的部分。积极宣传党的历史,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其一,…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一年里,《党史文汇腰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通过历史知识、历史榜样、历史经验、历史教训等内容,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提供历史借鉴。为此,要精心提炼编辑思想,明确宣传要点,办好下列专栏:一、真理追求者之歌不管是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无一不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而马列主义真理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实际的成功结合,都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努力追求真理的结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形成及其所产…  相似文献   

17.
真理标准讨论与旗帜问题□徐春林1978年,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强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就是有广泛的群众参与、遍及全国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讨论由《光明日报》刊载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而发端,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形成了一个深入、持久地探讨和学...  相似文献   

18.
佚名 《廉政瞭望》2004,(1):45-45
读浙江日报摄影部邵全海《“绳桥”上的震撼——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lt;上学&gt;》一文,我不但失去了往日读此《上学》作品时也曾感受过的心灵上的震撼,反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股寒意!为什么?请看作者在文中写道:  相似文献   

19.
9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同时,也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其中,邵飘萍、陈望道、方豪、施存统、金佛庄、千家驹等一批金华籍先进分子对建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建党思想彰显了伟大的时代精神,他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开辟了一条深厚而拓远的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以1920年9月1日《新青年》第8卷第1号上发表的《谈政治》为标志,陈独秀实现了思想进程中的历史性跨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由宣传向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标志。本文以《谈政治》一文的研读为依据,追溯陈独秀早期思想跨越的足迹,并对这一重要跨越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所具有的意义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