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安养院老人日常饮食及相关活动,能揭示安养文化的多重意义。如果将素食斋饭视为佛教安养文化的根隐喻,可以将素食从安身、养心、安魂三个层面对佛教安养文化进行界定和阐释。从安养院的管理模式体现出的安身,由养心概念出发的吃素习惯,从而形成的身份认同,以及食素与养老伦理、佛教生死观之间形成的安魂,是这种现象的三种表象。在此意义上,老人们在佛教安养院安享晚年,也意味着对于素食的完全接纳,遵照佛门戒律安养以求往生安魂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养老包含养生送死,但当下关于养老的探讨多集中于生养,临终关怀的不足和死亡质量的低下值得反思。来自江苏省两家佛教安养院的安养理论与临终关怀实践,展示了佛教安养院发生的临终关怀,将养老、修行、临终关怀、往生礼仪结为一体。这种安养理论及临终关怀,不但具有身心兼顾的双重功能,而且突显出了抵制过度医疗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慧青 《求索》2012,(10):203-204,213
高等教育价值观及其价值取向的变化影响高校布局结构及其变革方式的选择。论文探讨了迁移、新建、撤销和重组等诸多方式对高校布局结构的影响,进而分析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高等教育价值观演变引致的高校布局结构变革方式的价值选择呈现出以下特点:从范围上看,变革方式逐渐由高校外部转向内部;从程度上看,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演变方式逐渐由"突变"转向"渐变";从目的上看,对变革方式的选择与偏好不仅重视高校外部结构的优化与资源的合理配置,更注重高校自身的发展逻辑,遵从一种内在秩序的自然演进。  相似文献   

4.
生态环境危机表面上是大自然被破坏的严重结果,但实际是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危机。倘若贯穿在人类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变得极为不利于大自然,生态环境危机也就在所难免。基于北方一家佛教安养院的调查研究显示,以佛教有关万物同体共生思想为怀的人体骨灰海葬,不仅具有环保意义,而且体现出践行者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和谐理念是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生命智慧。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文明价值理念,旨在建立一种良好的秩序,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追求一种崇高的境界,即通过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得社会发展秩序、生产秩序、生活秩序、心态秩序与自然生态演变秩序之间始终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正>在党和政府日益关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背景下,文化养老逐渐成为现代文明的一种"新常态",愈来愈得到各方重视。文化养老是指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为基础,以政治沟通、文化交流、文娱健身为基本内容,以享受快乐、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为目标,是一种能体现传统文化与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代,优质人才辈出,高等教育逐渐大众化,就业已不再是一种谋生方式,尤其对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就业方式、就业取向已经成为他们精神认知和行为模式的一种叠合表现,他们所关注的更多的是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体现等。鉴于此,文章从就业价值观层面概述了价值观与就业价值观的含义,梳理了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生成过程作出了简要分析,并对其价值观的引导路径给出了参考性建议,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更好地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快,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不可避免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当前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二是精神没有寄托,三是劳动责任没有减少,四是生病得不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养老的核心问题已从解决贫困和物质匮乏转变为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所谓精神养老,是指通过多维供给,老年人精神需求得以有效满足的过程。脱离生产结构后的价值缺失、脱离社会结构后的交往萎缩、脱离生活结构后的连续性中断,使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直面空虚、寂寞以及对未来迷茫的挑战。稳定地参与一项适宜的社会活动重建与事和价值的联结,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重建与人和关系的联结,形成一种稳定连续的生活方式重建与生活和未来的联结,即“有事做、有关系、有希望”便成为城市老年人精神养老的理想图景。然而,囿于能力有大小、动机有差异,以自治(强能力型城市老年人)、共治(弱能力—利他型城市老年人)、他治(弱能力—利己型城市老年人)为主要内容的分类治理便成为必然选择,不同机制中的主体结构各异。  相似文献   

10.
推动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由理念到实践的转变,必须依循科学的路径,这一路径大致包含三个基本维度。依据知与行相统一的逻辑,首先要使警察自身对这种价值观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有正确的认知,并从理性上予以认同;也要建立相应的规范,为公安民警践行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提供外在的条件和保障;还应把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行为主体的职业精神、生活方式和德性品质,为实现社会对人民警察的价值期待提供内在的保证和动力。  相似文献   

11.
宋代禅僧对儒学的认识,增添了许多新的精致特点,态度逐渐由对立转变为会通。他们不再简单地用佛教理论化解儒学,而是在承认佛教的教化作用与儒学平等的前提下,或是将佛教与儒学的理论进行比较,或是用佛教的教义会通儒学,或是认为佛教和儒学具有同样的社会功能且都可随时教化。宋代禅僧的儒学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使佛教逐渐走上了中国化、世俗化的发展道路,为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孙慧明 《前沿》2011,(23):202-204
传统孝道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我国社会养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曾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我国家庭养老的思想基础即传统的孝道又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为了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利用传统孝道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等方面,来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异地养老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其兴起和发展与我国目前人口结构、家庭结构、阶层结构等社会结构背景密不可分.人口结构的特征使得异地养老成为人们可以选择的养老方式之一,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异地养老具有存在的合理性,阶层结构的特征使得异地养老转变为现实,具有发展的潜力.因此,异地养老的出现是适应个人及社会需求的养老方式,其发展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4.
价值观是制度的内在灵魂,制度是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制度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具体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转化为制度安排的内在价值观、具体的规章制度以及赏善罚恶的奖惩机制。价值观念变革、价值观念认同、价值观念践行是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的重要原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搞好制度的顶层设计、价值评价和重建道德秩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制度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沉淀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以家庭养老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保障模式转变为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的多元养老模式。多元养老模式是一种以老带新的养老模式,目前旧的养老方式矛盾日益凸现,新的养老方式又面临许多挑战,为此应该建立家庭补贴制度以缓解日益突出的农村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是制度的内在灵魂,制度是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制度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具体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转化为制度安排的内在价值观、具体的规章制度以及赏善罚恶的奖惩机制。价值观念变革、价值观念认同、价值观念践行是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的重要原因。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搞好制度的顶层设计、价值评价和重建道德秩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制度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沉淀为人们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在精神生活物化趋势日益凸显的当代,大学生中也出现了精神“亚健康”、过度消费、攀比、缺乏担当等精神生活物化表现.这主要是由社会大环境影响、大众文化包围和网络化生活方式普及所造成的.应该积极塑造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核心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方式,引导大学生成为释放精神正能量的自觉规范群体.  相似文献   

18.
空巢老人精神健康情况与自身社会支持网络、自我角色构建以及社会资本相关。维系城市空巢老人精神健康必须促进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保持其与社会的连接,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尊重其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帮助构建积极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转变观念,减少社会歧视,帮助城市空巢老人发掘自身优势,拓展社会资本;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定相关社会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相似文献   

19.
社会价值观与政府治理关系密切,随着价值观的改变,政府治理也应随之做出一定调适,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社会价值观逐步由物质主义过渡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此背景下,政府要想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治理秩序,便不能够仅依靠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这一方式,而应该调整自己的治理方式,满足大众的价值需求。  相似文献   

20.
李晓林 《求索》2011,(6):121-122
社会转型期的成人教育面临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高速社会转型,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社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体系也发生很大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教育价值观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开始从国家意志向国家意志与个人利益相结合转变、从阶段性认识向全面性认识转变、从能力价值向文化价值转变、从精英教育价值观向普及教育价值观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