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时期,江南佛教开始发展起来.当时在江南传教的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东汉末年从关中、洛阳南下避难的僧众;另一部分则是从南海由海道北上的僧人,康僧会就是其中之一.康僧会通过建立佛寺、译经、注经等一系列传教活动,在江南传播独具特色的佛教"仁道"思想.为当时江南地区的佛教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通过苏东坡文集《杂记·人物六十七首》中记录僧人形象的相关文献,探讨苏东坡品评佛教僧人的标准,并探讨苏东坡在佛教修行方面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3.
提起天津大悲禅院,名传遐迩。说起天津佛教音乐,却鲜为人知。天津佛教音乐是在天津地区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民间音乐精华与佛门梵音相结合的产物,是天津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亦是佛教文化的瑰宝。天津佛乐是经历代僧人、信众、民间艺人及倾心佛教音乐的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打造出来的,它既具佛教音乐的普遍性,又独具天津地区的特色,使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曲目濒临失传。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历史上,佛教和道教财产一直归属于寺庙宫观等佛道教组织,寺院宫观等宗教组织的法人地位不仅得到其内部宗教教义的确认,也得到了政府的默认或者确认,从而在事实上和法律上都确立了宗教法人制度。同时,除一些家庙或乡村小庙之外,寺院的基础和重心在于僧人的集合体——僧团,因此,应当将寺庙宫观等宗教组织定位为社团法人而非财团法人。  相似文献   

5.
《弘明集》记载了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释、道、儒三教的争论。在释道的争论中发生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僧人或拥护佛教的学者援引道家经典以回应道教的攻击。笔者暂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以佛释道”。佛教刚传入中国时,遭到了包括儒、道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强烈抵制和排斥。佛教僧俗从当时实际需要出发,以自己的特有思维方式来阐释道教的思想,其目的在于为自己这样一个外来宗教能在异国开辟生存和发展之路。同时,佛道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辩论,也给道家的传统观念打上浓厚的佛教印迹,这当是很有特色、耐人寻味的情形。  相似文献   

6.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发展按其特点,可分四个历史阶段,即译经阶段、消化阶段、创宗阶段、自立阶段。自东汉至十六国时期,是中国佛教学史上的第一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里,佛教徒的贡献,一是翻译经典;二是阐发义理。至南北朝,佛教发展进入初步消化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时,首先是阐明义理,其次是译经,经过初步的消化,中国佛学进入创宗阶段和自立阶段。  相似文献   

7.
正佛教题材绘画有着悠久历史。自佛教东渐中土以来,佛教绘画在逐渐中国化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既有过史册称道的辉煌,也有过门前冷落的寂寞。田沧海的画作,给沉寂已久的佛画创作投下了一抹亮色,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启示。也许,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作为"像教"的一种重要形式,佛教绘画进入中国已达两千年之久。这两千年的历史,可大致分为两段:前半段是在中国化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和辉煌,从南北朝之际的"张家样"、"曹家样",到  相似文献   

8.
随着佛教的发展,至东晋慧远大师时,佛教迎来了第一个的历史考验与机遇。考验是因为新兴文化兴起后,必然与原有的本土文化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与冲突,机遇则是若能善巧应对这种冲突,化解其中的矛盾,佛教就能真正的融入中国文化这个体系,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部份。本文以慧远大师在这重历史考验与机遇中的表现为中心,来探讨其对佛教中国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佛教是山西最重要的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它在山西的兴盛和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进程,而且呈现出熠熠生辉的亮点:山西佛教人才辈出;山西是净土宗的发源地;五台山是山西佛教最亮的名片;梵宫宝刹遍布三晋。  相似文献   

10.
佛教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是外来宗教中国化最成功的代表,其中国化经验对于其他宗教在当代中国的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河北省佛教历史悠久,发轫于河北的临济宗和赵州禅等佛教思想是历史上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改革开放后,河北佛教界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积极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取得了中国化的新成绩。本课题通过对河北省125个佛教活动场所进行问卷调查,梳理河北佛教中国化的现状及经验,以期为新形势下党和政府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党员生活(武汉)》2012,(1):F0002-F0002
归元禅寺坐落于汉阳区归元寺路20号,是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点。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浙江僧人白光、主峰始建。也是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现任方丈为隆印法师。  相似文献   

12.
牟子《理惑论》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典籍,其在学术界曾引起广泛关注,研究成果颇多。但对其研究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理惑论》一书的作者及其真伪问题上,很少论及其中有关儒、释、道三教的争论及它在中国佛教:之上的历史价值。透析《理惑论》一书的文本过程,揭示佛教与儒、道间的融合与冲突,及其在初传时期以迎夸儒、道来为自身进行辩护,论证自身合理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佛教相传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由净饭王太子乔答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创立.大约在东汉明帝水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内地,在前秦和后秦时代,长安(今西安)已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长安作为隋、唐京城,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处于重要的地位.当时的长安,佛寺林立,以玄奘为代表的名僧相继辈出,佛经翻译超越了前代,教理的研究各有主张.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具有中国佛教特色的佛教学派,如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三阶教等,先后在长安出现.声誉远播,影响极大.日本、朝鲜、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学问僧,不顾路途的遥远与艰险纷纷前来我国求法,归国后开宗传教.这种渊源关系,信仰者至今不忘.由于历史的缘故,形成了陕西境内留存在地上地下的佛教遗迹、文物碑石和经卷造像,十分丰富.西安大雁塔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发展 ,中国佛教界本着慈悲为怀、救苦救难的佛教精神 ,高举爱国旗帜 ,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开展抗日救国斗争。这一历史现象是千百年来中国佛教文化演化的结果 ,也是大乘佛教积极入世 ,注重利益社会人群之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凸显 ;爱国思想是佛教徒奋起抗战的内在动力 ;日本佛教界的大部分教派追随军国主义 ,助纣为虐 ,则是促使中国佛教界奋起抗战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朝阳凤凰山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厚的佛教文化底蕴而自立于东北名山之林。本文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依据,认为朝阳凤凰山在东北地区佛教建筑年代最早、佛教历史延续时间最长、佛寺建筑规格与级别最高、高僧多、佛教遗迹丰富且艺术价值最高,是东北佛教第一圣地和第一佛教名山。  相似文献   

16.
回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通用汉语。回族穆斯林借用了一些佛教术语,通过改造、引申等形式,来表达伊斯兰教方面的事物与思想。回族对佛教词汇的借用,是在不违背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的前提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适应,这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这一世纪佛教将肩负着什么样的历史使命,佛教界大都在思考,湖北省佛教代表人士认为,中国佛教有今天的昌隆,赵朴老高举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旗帜,力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功不可没。本文试从“人间佛教”的文化底蕴看佛教在21世纪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在我国曾一度销声匿迹,人们谈“教”色变的宗教活动又以空前多样的形式活跃起来。其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令人倍加关注和议论,而其中佛教由于在中国的历史的影响久远,信徒众多,尤其是佛教在其传播过程中的中国化,使佛教在社会上有着极其深远影响,人们的言行与日常生活无不感受到佛教的存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后,佛教道德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作用,笔者愿就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又被称为"佛教之路"。丝绸之路上的佛教包括汉传和藏传两个语系,传入的途经、与本地文化的交融,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传播历史折射出文化交流、经济发展,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是宗教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增进各国在宗教、文化、学术领域的对话交流,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跨国联合行动,建立海外道场和文化传播中心等方式,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人员往来,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让"一带一路"成为一条充满文化活力与和谐精神的人类文明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20.
纵观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佛教为了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具体体现为通过商人由商路传入中国,通过结交权贵在中国培育基本信仰土壤,以术法吸引作为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方式方法,通过经典译释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及传播,通过观念改造进行调适以减少与中国文化的异质性,通过诸教合一与中国本土宗教相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