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在新扶贫标准下贵州扶贫工作面临的新挑战,贵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贵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农村地区贫困代际传递造成减贫脱贫工作的边际效益递减,其根源在于贫困文化的顽固性。本文立足贫困文化理论,基于现阶段文化扶贫工作的主要形式,提出农村文化扶贫的创新路径选择。通过开展精神文化教育、建设基层人才队伍、打造数字文化扶贫以及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提高贫困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内源性自主脱贫机制,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
协同治理视角下的农村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扶贫是加快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但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工作面临着制度间缺乏良性互动、扶贫主体间缺乏协同参与、职能部门间缺乏协同联动、扶贫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及扶贫工作绩效评估碎片化等问题,影响了扶贫的效果。从协同治理视角出发,注重观念协同、制度协同、主体协同、部门协同和督评协同等在扶贫工作中的功能,有助于推动政府反贫困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脱贫不仅要实现物质脱贫,更要注重精神脱贫,以精神帮扶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既能够加快贫困人口脱贫,又能够对脱贫攻坚战进行固本培元。精神贫困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导致的,就贫困人员内部因素而言,需通过“扶志”调动贫困人员脱贫的积极性,同时开展“扶智”工作以提高他们自身的脱贫能力,以此切断贫穷的根源;就外部因素而言,需要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并加快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以此为贫困群众脱贫营造积极健康的脱贫氛围。内因与外因的结合,才能使贫困人民真正实现脱贫,不再返贫。这一举措不仅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为全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6.
作者在文中通过对沅陵县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分析了当地贫困村普遍存在基本生活条件欠缺、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乡村建设人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对如何进一步提升精准扶贫的成效,提出了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加大易地搬迁的宣传与行动、多举措改善便民利民条件、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发挥乡村建设主人翁能动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贫困,无论哪个国家哪种社会形态都存在,它是一个全球性问题。贫困问题的减少或最终解决与这个民族和国家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贫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脱贫攻坚中作出令世人刮目相看的巨大成绩。围绕农村贫困老年人精准健康扶贫,河北、江西、云南、陕西、湖南、四川等很多地方积极创新实践模式,取得了一些典型经验,对比分析这些实践模式,又各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宁德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探索与取得的显著扶贫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值得认真总结学习。研究与探讨宁德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经验,不仅在全省具有典型示范效应,而且对全国具有可复制和样板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村低保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还处于政策选择阶段,在实施中还存在农村居民收入评定难,低保对象的认定有待规范;资金投入不足,救助标准偏低;缺乏相关的法律保障,导致管理体系不规范;退保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农村低保要发挥应有的功能,必须秉着公平、公正的理念,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0.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实施困境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准扶贫作为中共中央提高扶贫开发效果的新思路,在扶贫过程中产生积极效能的同时却在实施环节陷入困境。本文以当前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为背景,探索精准扶贫在这一背景下遭遇的困难、形成原因以及实践路径。尽管农村空心化造成的土地、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弱化为精准扶贫带来难题,但精准扶贫却为消除农村空心化现象提供了政策支持,并为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推动新农业发展提供动力,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因此,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实施虽有操作难点却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贫困状况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和贫困率的下降,剩余的农村贫困人口呈现出了明显的家庭和个人特征: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是因残疾患病等因素导致劳动力完全丧失的人口,他们很难继续从开发式扶贫中获得有效的帮助。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高度重视,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开了一系列针对困难农户收入和医疗保障需要的社会救助制度。本文利用2005年的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对农村贫困人群的贫困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干部驻村帮扶30多年,成效斐然,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存在不足。学术界近年来对该主题的关注,随着精准扶贫方略的推进而不断深入。既有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微观独立个案调研多,宏观整体性考量较少;在研究学科上,社会学和管理学等西方理论运用多,纵横本土的系统性建树较少;在研究主题上,精准帮扶现状考察多,精准帮扶长效机制探索较少。乡村振兴背景下,增强区域人村精准匹配、削减其负效应作用、注重可持续性减贫,有助于完善当前干部驻村帮扶制度,提升脱贫质量,对接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3.
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小凉山彝区脱贫攻坚异常困难。如何破解彝区深度贫困,法治扶贫责无旁贷。小凉山彝区的法治扶贫工作尽管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精准扶贫的法治化进程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针对问题,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党建”引领是关键,“治理体系”建设是基础,“治理能力”建设是重点,“法治信仰”培养是前提。  相似文献   

14.
精准扶贫开创了中国反贫困事业的新模式。广大农村精准扶贫实践中出现的识别不精准、帮扶不精准、管理不精准、考核不精准等问题,反映出农村治理中治理环境缺失、村民参与意识薄弱、农村自治能力不强等困境,农村扶贫脱贫与民主建设亟待突破。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所蕴含的价值理性与实践理性,为精准扶贫的深入开展、民主政治的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形式主义问题突出,制约政策执行成效。欲破除其形式主义,目标群体参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理路径。目标群体参与可促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客观实际出发,紧密联系贫困群众,克服政策执行中的“面子工程”现象,真正实现政策目标。目标群体在精准识别阶段整体参与水平偏低、精准帮扶阶段消极被动参与、贫困退出阶段参与功能弱化、脱贫考核阶段参与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引致在克服形式主义方面力有不逮。应在精准识别阶段提升目标群体整体参与水平,精准帮扶阶段提高参与主动性与能力,贫困退出阶段加强参与制度保障,脱贫考核阶段增强参与的有效性,以从根本上治理形式主义这一政策执行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精准扶贫脱贫是国家工作的重点。大小凉山的精准扶贫脱贫工作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依然存在教育质量低下、乡村交通建设难度大、贫困人口健康素质较低等问题,阻碍了当地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开展。政府应当采取加强教育引导、加大交通建设力度等措施,采取先规范教育考核制度化,解决思想扶贫脱贫问题,然后再规范道路建设制度化,解决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随后加强地区资金监管制度化,精准落实扶贫脱贫资金,完善医疗制度,提升当地人口身体素质,建立特困对象识别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等路径,实现大小凉山的精准扶贫脱贫。  相似文献   

17.
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都对"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扶贫包括政府扶贫(政府扶贫机构扶贫和政府所属各部门扶贫)和社会扶贫(社会非政府组织扶贫和财富拥有者扶贫)。"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要将政府扶贫和社会扶贫统一起来。战略目标: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战略重点:不断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战略措施:构建"大扶贫"格局;政策体系:政府的职能责任、民营组织的社会责任和全社会志愿精神的统一;特殊政策:加大对特殊地区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8.
脱贫攻坚是党中央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巩固已有的脱贫攻坚成果,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结合脱贫攻坚成果、分析致贫原因和强化顶层设计落实好政策衔接、激发内生动力以及协同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等方面,探索脱贫攻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巩固产业扶贫成果作为产业兴旺的重要部分,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云南省N县集山区、边远、民族、贫困于一体,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比较突出。作为山区县,其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探索极具代表性,对于全国组织开展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对接乡村振兴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