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龚婷 《思想战线》2018,44(2):147
审美文化是人类审美活动在文化形态上的体现, 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人类的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场域密切相关, 也必然要随着人类的社会存在形式、社会场域的变化而变化。 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 导致了虚拟社会的兴起, 实现了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场域的创新。 与此相适应, 审美文化在虚拟社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 重大而深刻的演变, 其演变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一方面, 人类社会存在形式、 场域的创新必然要求人类的审美文化发生相应的演变, 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状态决定人类文化存在状态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 活动于虚拟社会中的人类新的审美需要, 也必然要求人类的审美文化发生相应的演变, 这是人类需要决定人类活动及产物的必然结果。 正是通过这一演变, 使作为审美文化构成要素的审美观念、 行为和结果表现出了新的状态, 使审美文化呈现出了审美选择的虚实交融性、 审美方式的高度智能性、 审美交流的方便快捷性和审美成果的广泛共享性等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台湾新世代女诗人零雨的后现代诗歌写作,极富“知性”与“理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反抒情”、“反历史”等审美特征。具体表现为对历史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尖锐质疑,对主体丧失后的悲情进行形象观照,对权力话语的深度解构,表现日常生活的庸常性和凡俗性。从而在后现代的文化版图上,展现了人类生存的悲凉处境。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必须把弘扬和教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对历史和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中,注意研究分析考察炎黄文化的创新对历史社会发展质量的深层影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在当代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文化的因素正在产生着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4.
一民族史是研究各个民族的族属渊源、民族形成、文化、各民族间的关系及一切制度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历史。而“人类学”(Anthropology)这个字的原意,是“研究人的学问”,研究人类本身的来历、演变、发展。这和民族史研究的对象是很近似的。在十九世纪人类学开始成为一门现代科学时,只限于研究“人及人种的学问”,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德国人类学家把它认为是“博物学的一个分科”。在这时,人类学似乎与民族史关系不大。后来,人类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了,除了研究人类种属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5.
董惠芳 《前沿》2009,(7):191-194
杜夫海纳把审美对象看成“为我们”而存在的“自在”“自为”的“准主体”。他认为“自在”与“自为”在审美对象中可以调和为一种自律的存在,在此基础上,又创造性的赋予审美对象以“准主体”的地位,这样,在审美活动中,作为“准主体”的审美对象与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便形成一种交流和对话的关系。杜夫海纳将审美时象界定为关系性的存在是对传统美学审美对象主客二分存在方式观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1、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既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文化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制订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建议》。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有关决议,建立“活态文化财产”(又译“活文化财产”,即人类活态财富)制度。2000年,教科文组织开始实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简称“代表作”)项目。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甘肃地域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带一路”是国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战略,古老的丝绸之路横贯甘肃全境,留下了灿若群星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承载并见证了丝路文明历史.“和平友好、开放交流、包容互鉴、互利共赢”是丝绸之路文化所包含的丝路精神,探讨和分析丝绸之路甘肃地域文化富有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振复 《探索与争鸣》2023,(8):139-150+180
从原始巫性文化角度探析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论证中国原始巫性文化的人文特质,揭示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本土化”研究。中国巫性文化的本土特质包含五个方面:以“大巫”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汉文字、类比思维、实用理性的历史与人文前导,对于科学技术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容”;以祭祀祖神作为“中国巫”的独特品类,蕴含“生生哲学”的人文机制;从“巫”向“史”,形成影响深巨的“巫史传统”;封建王朝一般都对“大巫”文化采取崇尚与肯定的文化立场与国策。而从原始巫性转嬗为审美诗性的可能在于:原始巫性本就蕴含诗性审美这一历史与人文基因;构成中国美学主要范畴架构的“气、象、道”中,“巫性之气”成为中国式的“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的本原本体,“巫性之象”成为中国式的审美意象、意境说的历史与人文根因根性之一,“巫性之道”因其“实用理性”而历史地构系于德性生命“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巫性的“吉凶”判断,与审美诗性的性质不一而结构相同,可证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9.
不论“文化”一词有多少种解释,但归根结底都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人类自身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考察人类远古的文化也应作如是观。而追溯人类初始文化的标志形态恐怕莫若于神话与史诗了。古代西亚的神话式叙事诗《吉尔伽美什与阿伽》①无疑就是一部苏美尔民族的文化结晶,是苏美尔人的文化心态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苏美尔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一种英雄崇拜情结的反映,迄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吉尔伽美什的传说来源于“毕尔伽———梅斯”,意为祖辈英雄的故事,历史上实有其人。吉尔伽美什为一…  相似文献   

10.
饶峻妮  饶峻姝 《前沿》2008,(4):49-51
本文试图将白族歌谣放在民族文化的“多棱镜”下扩视,以历史的视角和文化平等的视野对其现照,用心灵去剖判、理解白族之所以成其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定民族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象,努力发掘深埋其中的多重文化解读空间,真实地表达出歌谣文化的整体面貌和底层民众的情绪世界。因为大理白族民间歌谣是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中展现的活态文化,反映了白族人民田有的思想意识、文化现念、民族风情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1.
徐天戍  昝连生 《求索》2013,(5):149-151
流散文学以艺术的形式对“流散”这一历史文化现象进行了诗性的表征.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与审美内涵。作为异质文化接触的产物和表征。流散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文化症候。生态哲学以其有机的、系统的、互利的思维方式为流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意义。生态整体主义、二元模式批判、互惠价值观等核心思想的提出为构建健康的文化生态、实现流散文学向世界文学的良性进化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2.
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地方化背景下,活态文化日益活跃并逐渐凸显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它不仅作为当前文艺学的补充性附加要素而存在,而且对后者构成了严峻挑战,它迫切要求文艺学场域作出结构调整和范式转换.本文在勾勒活态文化概念范畴的基础上,论述其在知识范式上的环境性、实践性和地方性等特征,剖析活态文化对当前文艺学的边缘之罔、历史之罔和载体之罔等思维盲区的挑战,以期为活态文化研究和保护以及文艺学的建设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3.
俞振武 《群众》2023,(18):55-56
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姑苏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并作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的重要指示。苏州市姑苏区始终把“全面保护”“活态保护”的理念贯穿于苏州古城的保护更新中,极大程度上延续了古城的传统风貌,保护了古城的文化遗产,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工作“样板”。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它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文化基因。我国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中积淀了底蕴丰厚、异彩纷呈的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遗产,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记忆之根,也是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和历史见证。如何将“非遗”这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更好的薪火相传,是我们教育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探索有效途径和策略,进行校园非遗活态传承,对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具有积极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5.
周静 《理论月刊》2012,(1):48-51
在当前的视觉文化研究和艺术史研究中,视觉往往被看作是文化的建构,具有历史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文化、政治、权力等对视觉的历史性支配被当作了视觉本身的历史性;在艺术史研究中,艺术史被当作视觉史则是由于混淆了“观看”和“呈现”两者的差别.丹托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有助于我们认识在艺术史的发展中,“观看”是不变的,变化的是艺术“呈现”的图式和技术.因此,视觉本身是非历史性的,人类对视觉的支配和再现才是历史性的.  相似文献   

16.
韩征天 《前进》2003,(11):34-37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纵观长达12年的太行革命根据地的文化建设,贯穿于始终的一条红线,就是在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实现了对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而民族精神,又作为民族文化最深刻、最本质的体现,为根据地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忠诚实践“三个代表”,加快我省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必然选择。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紧紧服务于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心工作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以知识产业为核心的“脑业社会”或“文化世纪”之际,人们似乎更加预感到了文化对自己的深刻影响。 一、名牌文化现象探析 文化的本来涵义,就是指对于不可分割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开发,它不仅体现了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把自身的向往、追求、人格和情趣等精神印记,施加于由自己所造就的一切物质对象,使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成为主体对象过程的活动成果;而且,也体现了在这样的过程中,人类自身的行为要受无形精神因素的影响,要在传统、习俗和固有观念的指导下,开始新的文化创造,实现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双重超越。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名牌商品,恰巧就是这样典型的文化产物。一方面,从生产者来看,在其设计、制造和行销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侧重讨论了“徽州文化”与“徽学”这两个不同概念的内涵,指出:徽州文化是历史上徽州区域富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现象,而徽学则是一门以大量的徽州文献、文书和文物遗存为依据,以历史上徽州的区域文化为直接研究对象,并通过它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徽学固然以徽州文化为直接的研究对象,但其研究对象更为广泛,其价值在于通过留存众多的徽州历史文献认识中国历史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王文兵 《思想战线》2007,33(2):124-132
文化自觉的方法论是关于文化自觉的实现方式和研究方式及其途径与手段等问题的系统探索,是关于文化自觉的主体、对象、目的与手段之间基本关系的前提性、总体性思考。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消除各种“自我文化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认识和呈现人类各种文化的真实面目,在深刻的自我反思与相互交流中获得文化自觉的方法基础和实践能力,更有效地实现文化自觉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20.
张桂芳 《青年论坛》2014,(4):139-14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审美文化研究一直存在两种突出的倾向:一种是关注当下生活,对文化现实进行批判,却疏于理论建构与历史传承;另一种是严格从审美视角出发,探讨具有审美性质的文化层面,却超然于人们的现实境遇。有鉴于此,周来祥的审美文化研究显出特别的意义:他的审美文化研究既讲求理论的自洽性,又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在对传统审美文化的梳理与当代文化的描述中亦能显示出内在的关联。这种寻求传统与当下、理论与现实对接的努力,为充满断裂的审美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