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由云南省民族古籍办资助出版的怒江福贡地区首部傈僳族叙事长诗《猎歌》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以傈僳族"木刮"曲牌的形式,运用傈僳族常用的比喻手法,叙述了准备出猎、狩猎、归猎、祭猎等过程,真实再现了古代傈僳族狩猎生活场景,填补了怒江福贡地区没有出版过傈僳族叙事长诗的历史空白。  相似文献   

2.
朝霞 《今日民族》2003,(9):48-49
在民间,通常人们形容一个人拥有巨大的勇气时往往形容他"敢上刀山,敢下火海".但是,人人心里都明白,这仅仅是形容而已.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即便真有"刀山、火海",人是不能"上下"其中的.今年7月中旬,笔者参加"中国百名记者保山采访"活动期间,在腾冲亲眼目睹了几位傈僳族汉子"上刀山,下火海"的情景后,才知道原来"敢上刀山,敢下火海"不仅仅是形容,而是普遍流行于傈僳族民间的一项象征勇敢与坚强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什么是国家治理,如何做好国家治理"新的时代命题进行了大量探索。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家治理的成功关键之一就在于广大农村社会的活力与生机。历史表明,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有一类不可忽视的群体——农村积极分子,他们的命运与国家政治生态保持了高度一致: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分子政治下的"新生",集体化时代全能政府下的"没落"到改革开放初期猝不及防的"迷失",再到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路径中的"回归",彰显了农村社会与国家基层治理行为的深刻互动关系。纵观农村积极分子命运变迁的历史轨迹,只有在党真正落实"群众路线"的实践中,才能实现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统一,真正夯实党的执政之基。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治理有效"是总要求之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多数,农村治理的效度关系着国家治理的成败。历史表明,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过程中有一类不可忽视的群体——农村积极分子,他们的命运与国家政治生态保持了高度一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积极分子的"觉醒",新中国成立初期积极分子政治下的"新生",集体化时代全能政府下的"没落"到改革开放初期猝不及防的"迷失",再到新世纪以来,在国家深化改革开放中的"回归",正是在农村积极分子角色演变图景中,彰显了中国乡村社会与国家(政党)基层治理行为之间的深刻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侯兴华  张国儒 《思想战线》2011,37(6):133-134
一、傈僳族支系划分谈到傈僳族支系,早在唐代,樊绰就把他们划分为黑白两种。《蛮书》中提到:"栗粟两姓蛮,雷蛮、梦蛮皆在邛部台登城东西散居,皆乌蛮、白蛮之种族。"乌蛮、白蛮即黑彝或白彝的一支。这种划分是基于他们身着的服饰颜色考虑的。有的学者也认为,早在唐代,傈僳族先民集团内部分为"两姓蛮",有"乌"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正在实践着一种有别于大多数农村的治理模式——走向半行政化,这种治理模式经过多年实践检验,显示出独特的机理和复杂的影响。其内在运行机理是农村治理"国进民退",即把村民委员会的部分自治权向乡(镇)下派(或聘请的)的事务管理单位转移,这实际上是把村委会这个自治组织纳入到了国家行政体制之内。与此同时,将"项目制"引入农村,结合农村传统能人治村,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投入,从而改善农村治理。在农村治理转向半行政化之后,乡村恶势力干扰农村治理的乱象有所减少,村级财政赤字得到缓解,部分消除了权威治理短板、能人专政等农村治理原有的弊端,使农村管理出现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态势。但是,这种带有严重行政色彩的农村治理模式也带来了譬如机构臃肿、形式主义等"行政化"固有的弊端。  相似文献   

7.
导致"救火式"治理的原因从人事制度方面看,与结果导向的考核机制是分不开的。这种考核机制的基本做法是上级定下各种各样的任务和目标,如民众的上访次数、重大责任事故数量等,据此作为评价下级官员的政绩。欲走出我国目前公共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救火式"治理困境,就必须将结果导向型的绩效考核变为现代意义的绩效管理。  相似文献   

8.
《新东方》2015,(5)
社会历史研究的"民间视角"既关注国家与地方一同构建完整地方社会的历史机制,也强调地方精英、民众百姓以及民俗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意义与价值。从"民间视角"出发,海南冼夫人文化经历了由英雄化到神化最终实现民俗化的历史过程。海南冼夫人文化的变迁既表现出海南民众持有的实用理性的价值追求,也充分体现了国家与地方之间的互动对于海南社会发展的深入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社会发展发生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如何在遵循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规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的前提下,重新审视中国贫困发生发展规律与治理机制,进而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贫困治理能力提供前瞻性研判依据,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学理意义和政策讨论意义的主题。为此,通过结合我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发展目标,阐释2020年后相对贫困的概念及治理机制,即将相对贫困理解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实现这一美好生活的可行能力之间的差距;将治理机制理解为通过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制度优化改革,提高微观层面个体的"可行劳动能力",增大"可持续生计维持机会"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10.
钱广荣 《桂海论丛》2015,(1):4-10,2
应对当前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需要立足于唯物史观视野,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理解和把握当前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成因,将应对当前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实践看成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确立人民群众为主体的道德实践观,组织人民群众投身到"专项教育和治理"的活动之中。为此,不仅必须在全社会普及历史唯物主义这种"看家本领",而且还应当对道德哲学和伦理学进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当今时代全球性问题不断凸显,全球治理体系亟待变革,以美国为首的作为旧体系主导者的发达国家却出于维护自身垄断利益的考虑,表现出了明显的"逆全球化"倾向。在此背景下,历经十余年发展合作日益紧密的"金砖国家",迎来了实现角色转变--从全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大好历史机遇。美欧发达国家的排斥与抵制,金砖国家自身的内部问题,以及金砖合作机制的相对不成熟,构成了掣肘这一转变的主要障碍。解除障碍的可行途径则在于:依托已有机制加强同其他治理主体的合作,不断扩大自身在全球治理方面的影响力;进一步发扬金砖精神,不断凝聚共识,深化金砖伙伴关系;加强金砖合作机制建设,完善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12.
何奎 《前沿》2010,(9):150-152
仿生设计作为现代图案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类认识自然、学习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产物。仿生设计在服装设计中主要体现在形态仿生上,它以大自然为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傈僳族民族服饰在自觉不自觉中体现了仿生设计的理念,丰富了当代仿生服装设计的研究范围。文章将从具象仿生和抽象仿生两个层面剖析腾冲傈僳族传统民族服饰的文化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任何执政党都面临着如何畅通与民众的联系,以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增强执政合法性的问题."经同意而统治"、"围绕竞选搞党建"是西方执政党联系民众的基本逻辑和主要机制,中国执政党联系民众的逻辑则是先锋队和群众路线理论,而它联系民众的机制则是多元且变化的.如何避免执政党成为"半国家的机构",从而弱化党与民众的联系,是一个有待进...  相似文献   

14.
从表面上看,抗击疫情是围绕新冠病毒所进行的防控"阻击战",但实际上,从抗击疫情伊始,一场以疫情防控为牵引的"总体战"和"人民战争"就已经悄无声息地打响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既检验了我们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让我们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又找到社会变革的新切入点和新生长点。补充短板、克服不足,使"不平衡"发展至"平衡",使"不充分"嬗变至"充分",需继续强化和运用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这些思维方式,既体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5.
<正>"治吏越严爱民越多",对贪官的严厉整治,就是对普通民众的爱。如果一个国家吏治败坏,是不可能有安全、有福利、有尊严的从中国的历史来看,国家治理的历史,就是治吏的历史。当前同样如此,从八项规定,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再到高压反腐,都体现出高层以治吏为突破点推动改革的深意。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期,毫无疑问就是吏治有效期。如果吏治混乱、官场腐败,社会各项  相似文献   

16.
景小勇 《人民论坛》2014,(14):28-31
文化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决定着政府在文化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国情要求,党和政府在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方面是"元主体",要承担"元治理"的责任。具体到文化治理,政府的基本职责应该包括:架构国家文化治理体系;保障和实现国家文化需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和发挥"社会"在文化治理中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新的时代背景,推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方针并指出其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际上是指国家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制度的现代化,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健全制度体制机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注意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制度的贯彻落实,要加强党的领导,扎紧制度的笼子严把权力关。  相似文献   

18.
《同舟共进》2015,(2):3
社会的发展,落脚点在个人;国家的治理,立足点在基层。从古至今,治国理政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基层治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矛盾问题的交汇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一方面,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承担相当的责任和压力,存在干群矛盾隐患;另一方面,压力型体制的限制让基层治理难度重重,政府维稳与民众维权的矛盾使基层治理常常陷入"双维困境"……  相似文献   

19.
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履行公共职责,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手段,提供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政府存在伦理、价值、方式的必要前提。当前,在民众不在场、非文化部门缺位、社会力量乏力等因素的限制下,公共文化服务在现实运作中出现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局部化等问题,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利益保障属性无法得到充分实现,结果则表现为民众利益的受损。参与式治理是一种治理模式,侧重于强调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处理中,生产政策和分配资源。借鉴"参与式治理"思维,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应在民意表达与回应、政府内部组织协调机制、公私合作、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进行体制完善与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关键的一步是从政治学的视角对"国家治理"的理念有一个正确认识和价值评判。当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界对"国家治理"的认识存在着种种误区。必须历史地、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国家治理"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从"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的演变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趋势。惟其如此,才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