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正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难以化解的危机,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危机的酿成,多数是人类自身造业的结果,借用佛教的一句话说:因果不虚。人类的贪婪、对大自然毫无节制的掠取,让一个原本完整的世界开始残缺:野生动物的大量减少,土地的沙漠化,滇池之水不再能照出蓝天,若尔盖湿地失去它天然的蓄水功能,层层拦坝导致水源干涸,以致世世代代生活在大渡河流域的村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哀叹:我们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源于20世界80年代,强调回归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发展非常迅速。在我国历史上,佛教是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之一,在两千年的中华佛教发展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生态思想,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佛教生态文化,留下了众多宝贵的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其生态旅游开发潜力巨大。在生态旅游成为时尚的今天,正确认识并合理开发这一宗教资源,不仅可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更有利于实现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现东 《求索》2012,(1):55-57
"低碳经济"是人类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及其造成的生态环境后果进行反思的结果,是现时代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关涉人类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低碳"理念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论纬度,为批判旧的生态价值观、重构新的生态价值观提供了重要契机。由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两种生态价值观各有偏颇。为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构生态价值观,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生物多样性消失的人为因素分析侯元凯,侯惠有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是九十年代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多样性的生物资源是大自然赋于人类最为珍贵的财富,它不仅对维持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基本食物、药物和工业原料。但是,在近代...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的关键是建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具有三重基本要义:其一,生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形态之一;其二,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内在尺度;其三,生态价值观是当代人类摆脱生存危机的生存法则。理解生态价值观的基本要义,是建构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明在带给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负面效应———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为此,只有确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和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偏颇,进而建设兼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互补与共同发展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相统一的高级文明社会。这就要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确立“生态至上”的自然价值观,在人与社会关系上树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上告别物质至上主义,在人与自身关系上确立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释见忍 《世纪行》2012,(5):36-36
一、佛教“缘起论”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益思想资料 二、佛教“圆融”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三、佛教“平等”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佛教的平等观内容主要有几方面的含义:一是平等意味着共生、共存、共享,万物具有同体性.有着同等重要的生存价值和品格,体现了心、行、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公民道德出现危机的原因一方面是现代化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物质财富时,阻碍了人类的精神和道德的发展,产生物质的丰富与精神(道德)的贫瘠(危机)的悖论,惟物质至上侵袭了我国公民的道德观念,带来了混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是人们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认识不清,出现偏差,公民意识教育欠缺,道德教育内容未能与时俱进,教育的主体未搞清,法律与道德发生"裂变",后者更是我国公民道德危机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鸟类是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的完整组成部分,它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类了解生态功能和环境中的生态平衡,对人类获得生物学知识,都具有可观的贡献。保护鸟类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内容。然而,保护与发展总是有一定矛盾,因此,认清合肥市鸟类资源现状,探讨如何进一  相似文献   

10.
现代国家,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共同体。然而,转型时期的中国,价值观混乱与迷失使得价值危机凸显。摆脱价值危机,走出价值困境的可行路径是进行价值整合。为此,首先,需要进行价值反思与价值启蒙;其次,需要通过社会成员做出理性的价值选择而确立自己理性的价值观;再次,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达成共识。只有汇聚东西方人类智慧,顺应时代潮流和大众意愿的核心价值观才具有价值整合力。十八大提出的民主、和谐、自由、法治、公正、诚信等就是价值整合的结果,同时也构成价值共同体建构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1.
生态环境危机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恒钊 《前沿》2010,(14):11-13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生态,如何处理环境危机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才能保证我们当代以及子孙后代安居乐业、永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对西南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破坏了这种平衡,人类就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这种生态观在西南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中得到了体现。历史上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存在过各种丧葬习俗和观念,其发展变化与各民族居群所处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习俗和观念的存在,客观上起到了一种保护森林、土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危机究其根由,很大一部分根源于消费异化,消费异化是造成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的深层驱动力。我国的消费异化除受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外,主要缘于传统的"崇奢黜俭"的消费观。本文从分析传统的消费观切入,揭示了"崇奢黜俭"消费观对生态环境的负值效应,倡导"尚俭去奢"的消费观,主张用生态消费观引导和塑造消费理念、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14.
王茵 《湖北社会科学》2004,3(12):100-101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与自然关系不断恶化,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要从根本上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与自然真正地达到和谐发展,寻求其恶化的根源极其重要。应从认识论、价值观等角度,剖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进而确定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童大焕 《小康》2011,(6):118-119
三峡大坝没有成为预期中能够结束长江流域百年洪水的"救星",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负面影响却逐渐显现,大自然不允许人类侥幸,"后三峡时代",在力争最大限度发挥三峡工程的效能的同时,也要将负面的影响降到最小  相似文献   

16.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人口的过度增长,资源的日趋枯竭,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在全球形成了全面性的危机。只有走人与自然和谐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才能为建设真正的和谐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和茂卓 《创造》2002,(7):21-21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丽江旅游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关系 1、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自然生态环境是由各种自然景观构成的,为了增加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首先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大自然原始的、优美的环境对旅游者有特别的吸引力,特别是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他们为了暂避开城市的喧嚣,更希望在大自然中领略新鲜的空气、宁  相似文献   

18.
生态价值观即人们对生态环境自身价值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总的看法。由于生态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价值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次调查从生态内在价值、经济发展与环保关系、生态消费、生态权责意识四个维度对当前公民的生态价值观进行了调查,得出当前公民生态价值观现状为:公众普遍认同生态内在价值但强度微弱;公众普遍认同"不该为发展经济而破坏环境",但面对经济发展观念呈现摇摆性;适度、健康、环保的消费观是消费领域的主流观念;在环保权责意识上,抗争以维护生命健康的基本权益是主导倾向。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哲学上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双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是当前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悲观论者总是把二者对立起来,认为经济发展是环境破坏的根源,人类在二者面前只能取其一,要么获取经济发展牺牲生态环境,要么片面强调环境保护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乐观论者认为,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不应当自寻烦恼。但是,在今天人类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危机的时刻,这种观点显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青年的社会意识或价值观,都在向 所谓的“现代价值观”转化;但传统儒家文化 中的一些成份,却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于青年 之中。▲面对全球化浪潮,中日青年中的大多数仍然 对民族、国家和传统文化持认同态度,但青 年中没有任何与西方为敌的价值倾向。▲尽管中国在总体上还处在从传统向现代的转 型,但后现代价值观已经渗入青年之中。[导 言]在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之际,东亚社会的价值观,尤其是青年人的价值观及其发展趋势,越来越引起东西方学者的注意。为真实了解东亚青年的价值观现状,1998年至2000年,日本佛教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