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人类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自人类诞生,人类文明便也相应的诞生了,文化也随之诞生了。原始社会时期,生存为人类的第一需要和全部需要,文化也无所谓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之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有了新的需求和新的实践,文化的丰富多彩也就显现出来。关于文化,古今中外的学者给出了许多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文化、人文文化与人才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雪风 《探索》2005,6(1):154-155
人才强国的基础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必须关注人才生态。人才生态是具有战略眼光的理念,它要求对人才培养必须正确理解为科学与人文不可或缺、两者并重的完整教育。这是当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翟华 《理论学刊》2004,3(1):66-69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化的两个最重要的侧面。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既有和谐的一面,又有冲突的一面。科学与人文的和谐主要表现是: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相互交融;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相互蕴含;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的相互补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主要表现在:科学观念与宗教观念的冲突;科学活动与科学道德的冲突;现代科学与社会伦理的冲突。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科学观念和人文观念都面临着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科学为人文奠基,人文为科学导向,科学必须与人文交融。科学研究天道,人文研究人道,科学与人文交融便是天人合一。今日中国,在特别看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人文的作用。因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旦人文缺位,科技就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  相似文献   

5.
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文化环境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与人文的交融表现为:人文文化具有现代科技意识,而科技文化充满人文关怀。现代科技文化的时代特征是:以人为本的自由平等探索精神;理性实证与多元和谐统一的科学态度;满足人类长远发展的新科技价值观;沟通协作、宽容失败的科技人文环境。构建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文化环境是科学发展的基础,文章从企业、科研、教育三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求是》2014,(9)
<正>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了矛盾凸显期,社会问题增多,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如何看待矛盾,如何处理矛盾,就成为摆在党员干部面前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辩证思维,需要科学把握矛盾分析方法。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所谓矛盾,就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谓之变",说的就是对立面的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即统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把科学与人文并列而提不但在逻辑上是混乱的,而且也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事实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科学均属于人文的范畴。今天所谓科学与人文的相互并列,其实是指人文中的科学与人文中的非科学的并列。  相似文献   

8.
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历史考察与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佰莲 《理论学刊》2004,42(3):102-105
作为资产阶级寻求自由解放的思想武器,近代科学从宗教神学中独立出来是与人文精神交融统一在一起的。但是,随着科学力量的壮大,这种以科学理性为旗帜的人文精神由于其内在的局限性必然导致科学的异化和危机。西方一些理论虽然揭示了科学与人文分裂的思想根源,但其寻求两种文化融合的基本路径是错误的。我们认为,完成科学与人文统一的基本途径应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当今学术界仍存有这样一种倾向,即认为科学不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对立的;科学发展应由人文统摄,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是线性关系。本文旨在说明:人文精神不构成科学与人文的分野。科学精神实质上表征着人对自身关怀的理性自觉,人文精神内在于科学之中;科学与人文的关系不可相互“归化”,也不可单向高扬,科学与人文既独立存在又相互制约;科学依其本性而行,它有其存在、发展和超越自身的“科学之道”。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仅是一种制度创新,而且是一种文化创新。只有通过解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文化矛盾,我们才有可能培植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欧洲的面积大致相当,分别是960万平方公里和1040万平方公里.但以2004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人口数为12.8亿,欧洲则为7.3亿。中国的人口总量将近欧洲的2倍。中国的人口数量多主要是因为人口密度高,这不仅是中国的特色,也是东亚国家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从扑朔迷离的民族地区的宗教现象中,剥离出假宗教之名的民族分裂行径,事关西部宗教矛盾处理的全局。文章结合政策与法律、衔接国内法与国际法,分析了对西部宗教现象不同层面的法律保护与法律适用,进而针对经西部数省区实地调查了解到若干问题,论述了给宗教文化以积极的价值认同,对于消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矛盾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前些时候,中国学术界批评了美国未来学家亨廷顿过分强调文化在世界秩序重构中的作用,从而导致不少人走到另一极端,认为中国的文化冲突并不严重。邓伟志教授在《上海大学学报》撰文说,严重不严重难以量化。即使不十分严重,也应该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陈秋淮 《前线》2013,(7):56-58
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曾说,北京无与伦比的就是它的人文气质。  相似文献   

15.
利益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日渐显现出来。反映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人民内部矛盾较为突出。其实,存在矛盾并不可怕,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尤其是提高处理利益矛盾的能力成为我们党和政府肩负的迫切使命。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与人文融合、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三者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催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使命。换言之,在强烈要求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使命就是:基于现实的人存在科学与人文分裂、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不平衡境遇来造就人、发展人,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事业。  相似文献   

17.
当今大学生不仅应具备完备的知识和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完善的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适应大学教育,应实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使这两个方面在教育内容上保持一致性,相互补充,在教育思想上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精神的人文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关于科学精神的理解上,长期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对其人文意义的忽视或否定。由于受狭隘的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科学观的影响,不少论者对科学及科学精神的理解始终没有超出狭隘的实证主义或功利主义的视野。在他们那里,科学似乎是一种与人的思想、人的精神和人的情感完全无关的“客观知识”或“工具理性”,于是,科学精神似乎并不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科学文化所体现的精神,而是一种纯粹“客观”的精神,或者说是一种纯粹“工具”的精神。显然,这个结论不仅是肤浅的,而且是荒唐的。导致这个荒唐结论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事…  相似文献   

19.
科学文化传播与先进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清胜 《探索》2004,(1):67-69
我国科普工作正在由以往单向的科学知识普及发展到双向互动的科学文化传播阶段。科学文化传播肩负着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双重历史使命。我们应将科学与社会主义在文化上紧密结合起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科学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工作,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科学尽快从“物化”、“神化”的历史阴影中走出来,加速实现科技人化,促进我国先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徐宝媛  胡蛟捋 《求实》2003,(Z1):229-230
科学团体创新文化的定义是科学团体在认识与实践其科技价值的行为过程时所形成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科技群体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由科学团体创新文化的定义可知,科学团体创新文化的内容包括了科学团体内在(内隐)、无形的精神现象与外在(外显)、有形的表现形式两大类。其基本内容结构体系与团体文化类似。就科学团体而言,内在、无形的精神现象即科学团体系统的主观意志。科学团体的主观意志包括认识能力与认识内容。前者包含哲学理念、科技思想、思维方式以及基本素质结构等;后者主要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