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人即识人,孔子相人有三则: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人焉度哉!孔子说:第一要"视其所以"——看他的目的是什么?第二要观其所由——观察知道他的来源、动机也就是本心。第三要"察其所安",就是再看看他平常做人是安于什么?  相似文献   

2.
程啸 《党政论坛》2014,(20):20-20
巴菲特是美国著名的投资家,有"股神"之美誉。其实他更为人们所称赞的是慈善事业,尤其是为比尔·盖茨投入超乎人们想象的大笔资金,成为慈善界的典范。有一次,巴菲特前往中国宣传慈善理念,其间专门接受了著名主持人杨澜的采访。杨澜向他提问道:"我前面看新闻,您刚刚为比尔·盖茨经营的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捐赠了百亿美元,我当时就想,您为什么不像比尔·盖茨一样也创办一家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呢?这样岂不是更会让您声名远播?再说,要是以后人们忘记了您的名字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于晓玲 《党政论坛》2011,(14):22-22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百家讲坛》讲《易经》时,说他在孔子的故里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来孔子家里拜访,孔子的徒弟拦住了他,问他有什么事。那人说:“我想问问先生,一年到底有几季?”孔子的徒弟很不以为然地说:“当然是四季了!这个连小孩子都知道,还用问先生?  相似文献   

4.
时常浩 《侨园》2014,(10):46-47
人生如梦。梦是理想的敲门砖,理想便是梦的缘。一个没有梦的民族不会成为伟大的民族,一个没有梦的人生更不会丰富多彩!在我童年模糊的记忆中,不知是哪个早上,一睁开惺忪的眼睛,姐姐就问我:"做梦了吧?"妈妈马上接过去:"做梦是好事。"做梦?我不解地眨眨眼,暗自想,什么是做梦?  相似文献   

5.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宰予问了孔子一个很古怪的问题:“老师,一个好人君子,假如我们诓骗他:‘有人掉到井里啦!’他会马上跳下井去救人吗?”孔子皱眉回答说:“怎么会呢?君子可能会马上赶去察看,但不会糊里糊涂就往下跳。我告诉你:君子可以被欺骗,却不会被愚弄。”  相似文献   

6.
邓亚萍 《党政论坛》2010,(24):39-39
我与萨马兰奇先生相识于1991年日本举办的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当时,他由日本皇太子陪同观看了我与朝鲜李粉姬的女单决赛。只有18岁的我敢打敢拼,3:0获胜。颁奖前翻译对我说:“你知道一会儿谁给你发奖?萨马兰奇!”我睁大了眼睛问:“萨马兰奇是谁?”  相似文献   

7.
唐春翔 《侨园》2014,(7):53-53
那一日。我与一位人类史学者"不期而遇"。我:"人类是两条腿的高级动物,为什么有时候习惯于爬行?"学者:"大抵是因为人还不习惯做人吧。"我:"人,即人自身,怎么不习惯做人?"学者:"由于生存等诸多原因,人类常常怀念自己的祖先;这种怀念有时就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类的灵魂,于是人类就学起了祖先曾经爬行的模样。"  相似文献   

8.
宋洪斌 《侨园》2014,(6):40-40
给杨立秋定位,需从两个侧面分而合之:企业家中的作家,作家中的企业家。这就是山海关作家协会主席、秦皇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杨立秋。他的这两个侧面孰重孰轻,难以划分。他在商企领域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而骨子里仍然是文人气质。在山海关那座古城中,他是别具一格的"两栖人"。一是文学。  相似文献   

9.
论孔孟的中庸之道孙实明中庸之道在孔子和孟子那里是道德实践达到义精仁熟之高境地的行为风范,也是实行道德的最好方法。所以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以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何谓“中庸”?《尚书·吕刑》云:士制百姓于刑之...  相似文献   

10.
孔子义利观属于官德范畴 ,其思想来源上承周代“敬德保民”,下接当时的“幅利”观点 ,其主旨是为其推行“仁政”服务。孔子讲利时 ,公利与私利并重 ,尤重为民谋利 ,而轻官吏为己谋利。孔子讲义 ,不是从一般意义上讲公利私利孰重孰轻 ,而是讲应该正确处理好公利与私利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 ,义就是正确处理公利与私利矛盾的一种社会价值导向原则。作为享受俸禄的执政官吏 ,应“以义为质”,“谋道”为要 ,爱民为先 ,反对增加民众负担。对孔子义利观进行概括把握 ,其实质内容可表述为“重利贵义”。孔子义利观对现代官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印度与中国,同为世界上东方文明古国。 1924年5月21日,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应中国学者之邀率团访华,在太原与当时的军阀政客阎锡山有过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请问阎先生,什么是东方文化?""东方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中’字。"我们此行经上海、天津、北京,为什么见不到一点中道文化的痕迹呢?""不只上海、天津、北京找不到,就是太原也找不到,你们想要找,去乡村可以找到一点。"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收入     
关心孔子的人,未必关注钱包;关心钱包的人,未必关注孔子.有朋友突然想到孔子的钱包,我觉得很有趣. 孔子一生,主张富民.他说:"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又认为"薄赋敛则民富",但孔子的富民主张未能付诸实施.他曾一针见血地说:"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换句话说,鲁国国君并没有接受孔子"薄赋敛"的治国方略.鲁国如此,当时其他的诸侯国也大多如此.  相似文献   

13.
沈淦 《侨园》2014,(11):40-40
西汉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秋天,元帝刘奭(音shi)准备去宗庙祭祀,出了长安城南西边上的便门后就想下车,改乘楼船沿渭水而往。这时,御史大夫薛广德迎上前来,跪伏于地,并摘掉乌纱帽磕着头说:"陛下应该乘马车去,从西渭桥上走。"元帝暗想:我每次外出都是乘车,颠簸得够呛。今去宗庙,乘船也能抵达,为什么不从水路去呢?哼!这个老头儿,才当了几个月的御史大夫,倒管得真宽。不过元帝从小爱读儒家经典,还是很有涵养的,心中虽然不满,嘴上却仍然委婉地说:"御史大夫,你陕戴上帽子,站起来吧。"言下之意是:我今天已经打定主意乘船去了,你不必多说了。  相似文献   

14.
杨家学 《团结》2011,(2):11+16-11,16
二千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这样问他:怎样才能让一个国家人民安定、政治平稳?孔子的回答是:“足兵,足食.民信之矣。”也即是说.国家要有足够的兵力来保障安全.要让老百姓能够吃饱.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孔子认为在这几条中间,信仰是最重要的.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相似文献   

15.
“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开始于西汉元始元年。汉平帝为了张扬礼教,封孔子后裔为褒侯。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到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为衍圣公,后代一直沿袭这个封号。公元1935年,民国政府取消“衍圣公”,改为民国唯一由总统特任,且可以世袭罔替的“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而有意思的是,民国以前,孔子后人的“衍圣”史全是“谁红捧谁”,民国以后,却是“捧谁谁倒”。奇哉!怪哉!  相似文献   

16.
于丹 《党政论坛》2011,(14):52-52
庄子曾假托孔子说了这样一件事: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对孔子说:我曾经渡过一个名字叫觞深的深渊,看见摆渡的人,划船技术太高明了,简直是“操舟若神”,如有神助一般。我就很羡慕地问他:操舟可以学吗?他回答说:可以。但是他又透露了一个秘密,如果你要是会游泳的话,  相似文献   

17.
陶方宣 《各界》2013,(10):94-96
黄靖贤见过梁漱溟,是姐夫伍观淇带他回来的,当时,对他印象挺不好,年纪轻轻的一个人,整日一心向佛,死气沉沉的样子.她还对姐姐说:"这种人,不会有姑娘嫁给他,他要娶,只能娶尼姑."姐姐吓得慌忙双手合十,念念有词:"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你无知丫头,怎能说出这种话来?一心向佛的人,他不会存有俗世之心."黄靖贤自知说错,吓得连连吐舌:"掌嘴,掌嘴."  相似文献   

18.
一、“吾从先进”,“以夏变夷”的大一统思想西周时代,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早已是多民族的复合体,各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孕育了中国灿烂的华夏丈明。所谓“华”,“夏”、“中国”诸名称之本质涵义,实际上指的都是文化或文明。即使是周代的所谓“礼”,从广义上讲也是泛指当时的社会文明。孔子对由批判地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成见     
孔子一行来到齐国,拜见齐景公而不去造访晏子。子贡说:“拜见齐君,不去见他的执政大夫,可以吗?” 孔子说:“我听说晏子侍奉过三位国君,都很顺利啊,他为人是否正派,我很怀疑。”  相似文献   

20.
薛田 《党政论坛》2012,(10):57-57
相声大师侯宝林到美国去访问,记者自然不会放过他,提出一个很刁钻的问题:"里根是演员,当了美国总统。你也是演员,你在中国也可以这样吗?"侯宝林稍微一思索,回答道:“我和里根不一样,他是二流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