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苏联对核武器的作用、核战争是否是政治的继续等问题的认识,经历了辩证发展的过程。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了苏联核政策的制定。苏联的核政策与美国的核政策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表现出几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苏联最初坚持美国应率先进行核裁军。美国的核垄断被打破后,苏联在努力发展核武器的同时,开始与美国合作致力于限制他国发展核武器;随着对美核均势的形成,在限制他国发展核武器的同时,苏联开始实施与美国进行相互限制的核政策;冷战末期,由于自身实力的衰落,苏联努力争取与美国共同削减核武器。苏联核政策的主要结果,是使国际核不扩散机制随着苏联核政策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历史表明,反对霸权主义,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这一新安全观为指导处理与他国关系,才是各国防核扩散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2.
《苏联的东南亚史研究与编纂》是一本论文集,其中包括八篇文章。苏联科学出版杜东方书籍编辑部1977年于莫斯科主编出版,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负责组织与审查稿件,责任编辑是Б·Г·盖弗洛夫。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苏联东方学者对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太国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历史的研究成果,对了解苏联东南亚研究工作的历史和现状有一定参考价值。书中极力吹嘘苏联东方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实际上苏联的东方学也早已沦为替新沙皇扩张主义政策辩护的御用工具。现将该书的编者前言译出,以便读者了解全书概要以及苏联的东南亚研究工作概况。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电影业受苏联解体、经济陷入困境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一度举步维艰。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俄罗斯政府的改革措施实施以来,俄罗斯电影业正经历从低谷走向回归的过程。俄罗斯电影工作者十分注重提高电影的艺术品位,试图创作出经典叙事以及富有俄罗斯民族精神的电影。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是本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外交政策经历了一次重大调整,一些之前被忽视或重视不够的国家成为苏联外交关注的重点。同时,苏联调整了之前重军事而轻经济的对外援助思维与模式,加强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援助力度,其中,苏联就对亚洲大国印度开展了技术支持、贷款等多样的经济援助。苏联在印度的经济活动引起了美国政府的警觉。为应对苏联的"经济攻势",艾森豪威尔政府一改之前不积极的做法,对印度提供了数量可观的经济援助。印度成为当时美国对外经济援助中最大的受援国。分析这一时期苏联对印度的经济活动及美国的回应,有助于我们理解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印度的博弈情况及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政策中的苏联因素。  相似文献   

5.
苏联对北朝鲜最初的政策是希望与美国合作,通过建立国际托管和"联合政府"的形式,在朝鲜建立一个对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政府。随着美苏关系紧张和朝鲜政治局势的变化,苏联力图在北朝鲜整合政治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普选建立起统一的、实行对苏友好政策的政府。在美苏联合委员会工作中断而联合国在朝鲜南方实行单独选举后,苏联支持和帮助朝鲜北方建立单独政府,以实现对北部朝鲜的控制,并以此与美国对抗。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苏联国家进出口贸易管理局西伯利亚部是强化与外蒙古贸易联系的最重要和最大的苏联贸易组织之一。它在外蒙古市场上的活动不仅使西伯利亚地区加强了与外蒙古的贸易联系,而且也使苏联在外蒙古市场上逐步站稳脚跟。这对后来苏联垄断外蒙古市场、排挤中国内地商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苏联自成立至二战爆发这段时间里,与拉美国家的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发展缓慢,只是依托共产国际才对拉关地区的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二战爆发后,苏拉关系发展迅速。二战结束后,大多数拉美国家与苏联建立了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在全球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发展国家间关系和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苏联介入拉美地区事务。但受制于美国的冷战政策及为了压制本国共产主义势力的上升,20世纪50年代末大多数拉美国家相继与苏联断绝了外交关系,六七十年代苏拉关系才逐步得到恢复。在拉美地区,苏联以古巴和尼加拉瓜为依托,积极介入拉美地区事务。苏拉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表明,苏联对拉美的政策是不成功的,其全球战略也缺乏牢固根基。苏联错失了在拉美地区提高影响力的良机,试图以经济手段维系与拉美国家的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的外交政策使苏联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古巴进行军事冒险活动也未能取得成功。苏联介入拉美地区事务的经验与教训表明,经济利益是维系苏拉关系稳定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8.
欧洲在冷战中的地缘政治地位十分重要,引发苏联与美国在欧洲的激烈博弈。苏联将能源作为政治和经济博弈的砝码,通过对东欧经互会成员国及西欧国家的能源外交,实现和维护着国家利益。冷战时期苏联的能源贸易对其国内经济的拉动起了很大作用,成为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更为重要的是石油成为苏联与美国争夺欧洲及全球利益的重要战略手段。  相似文献   

9.
苏联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出发点是,进入亚太,成为积极参予者,建立一个安全与合作机制,确保苏联有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并获得经济援助。苏联在亚太地区对美国、中国、日本各有所求,经过几年的努力,同它们的关系已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同三国关系中,苏联一度更加看重美国和日本,尤其是比较倚重美国。今后苏联同三大国的关系如何发展,它的亚太战略如何实现,最重要的是取决于苏联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走向。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苏联一直致力于对1936年《蒙特勒公约》规定的海峡体制做出修改。1939年苏联与土耳其缔结盟约的谈判和之后苏联与英德两国的秘密谈判中,海峡问题都成为一项重要议题。二战末期苏联利用自己新的地位寻求对海峡体制做出"根本性改变",招致英美的坚决抵制,导致了1946年土耳其危机。苏联在海峡问题上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了不同的外交,其中的成败得失对中国维护海疆安全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后,俄乌关系史成为国内外史学界特别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史学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研究多集中在《佩列亚斯拉夫协议》及其影响、俄罗斯帝国版图内的乌克兰、乌克兰分离主义运动、乌克兰大饥荒、二战中的乌克兰、乌克兰独立等方面。由于从不同视角解读俄乌关系史,加之有些历史问题被人为政治化,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存在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是先破后立,即以私有化为开端拉开其社会转型的序幕,在经过十余年的痛苦反思和屡受挫折后又将“和谐社会”作为其社会转型“立”的思想基础。它是破得彻底,立得艰难。总结归纳中国、俄罗斯本土和西方学界研究成果、梳理俄罗斯社会转型的历程和现状,使我们对社会转型“破”与“立”的严重脱节是其社会转型代价沉重的内在根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石原慎太郎的"地震天谴论"和大江健三郎"日本暧昧论"代表了"三一一"巨大地震后日本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国家定位"和"未来走向"的诉求。前者的民族主义话语本意和后者的理想主义追求形成鲜明对照。它们的相同点是均要面对沉重的历史负资产和日美同盟关系等尖锐的现实问题,两者构成了极其矛盾即"暧昧"的两极。今后日本在"国家定位"等问题上将在这两极之间摇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中国因素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Orbis》2022,66(1):35-57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seven potential drivers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s military interventions played out in seven instances in which Vladimir Putin was likely to have deliberated on whether or not to use military force in foreign countries, including three instances in which the Russian leader ultimately decided to intervene and four instances in which he did not. The article contends that carefully reviewing these historical episodes could help predict Putin’s military action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的俄国,承继18世纪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治国方略,继续遵循俄国历史上极为独特的自上而下调节经济的政策。每一次的皇权更迭都伴随着一场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发生,对俄国历史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19世纪俄国货币制度的演变,更是历经战争与和平的交替影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国历代沙皇拯救国家经济危机的策略以及治国安邦的既定方针和传统。  相似文献   

16.
历史小说是美国少年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反映少年生活的历史小说在美国不断问世,并于60、70年代进入繁荣阶段。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美国少年历史小说的发展脉络,探讨其潮流及特点,如发展阶段、文化内涵、审美价值观等,说明其文学成就与影响,同时加深我国对美国少年历史小说的了解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雷丽平  李渤 《东北亚论坛》2011,20(4):112-122
中俄两国是最大的邻国,有着世界陆地上最长的海岸线,边界长达4 500公里。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古为礼仪之邦。加强中俄两国的文化研究,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只有俄罗斯人懂得汉语,理解中国的文化载体,才能了解中国,才能成为中国的朋友,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加强文明间的对话,才能减少偏见,消除隔阂和误解。俄罗斯的汉学家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在国际汉学界独树一帜。对俄罗斯汉学历史进行梳理和总结,不仅有益于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各领域合作,更能全面认识中俄关系,进一步促进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国际汉学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公社是俄国农民的自治机构,是农村的基本组织细胞,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农村公社被俄国人视为"特殊的俄罗斯精神".漫长的村社生活,造成俄国农民所特有的社会心理和生存意识,并进而影响到俄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村社制度孕育了俄国集体主义、平均主义和专制主义的文化传统.村社所具有的经济和社会二重性特征使农民、地主、国家三者的利益得到调和甚至达到平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村社在满足农民基本生存的同时,培养了俄国农民对村社生活的依恋,农民的村社情结却是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转型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障碍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欧亚主义是介于西方派和斯拉夫派之间的一种思潮,认为"俄罗斯既非欧洲国家,也非亚洲国家,而是处于欧亚之间,是连接欧亚文明的桥梁"。俄罗斯从17世纪开始就成为地跨欧亚的国家,因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受到来自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并不断吸收不同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即欧亚文明。普京的外交战略思想,注重俄罗斯的历史和传统因素,特别是对欧亚主义的继承。俄罗斯外交呈现出以欧美为主、以亚太地区为补充和辅助的倾向。外交战略的选择,对于未来俄罗斯对外关系的层次和范围无疑将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case study of the online community Russian Nationalism,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Russian nationalists’ online communities on VKontakte in 2012–2016. The article aims to find out where network leaders and common members of nationalist online groups closed on the Russian Internet go and in which thematic communities they continue their activity. Russian Nationalism members’ personal profiles and friendly links on VKontakte were used as data sources. The metric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were used to study Russian Nationalism’s network structure.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ban of a massive extreme right nationalist online group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maller shelter groups that retain their ideological basis, but abandon the clearly expressed hate speech; members of a banned nationalist group flow to groups whose content is both close (militaristic,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and far (everyday) to the extreme right. The content of the latter can transform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ist ideology. The case study of Russian Nationalism shows a high potential for diffusion of extreme right nationalist ideas in the Russian network space, which manifests in their ability to penetrate other thematic and ideological areas of public discour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