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死刑是以剥夺人的生命权为内容的刑罚,罪犯一旦被判处死刑,其他的自由权、财产权、资格权便消失殆尽,可见死刑是刑罚种类中最极端、最严厉的惩罚。贝卡利亚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特别规定了对年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一般不适用死刑,应该说这是慎用死刑、少杀慎杀方针的体现。有必要以老年人年龄作为处刑标准的死刑控制路径,并从“75岁免死”的依据、我国国情、刑法公正价值等角度分析该项立法的不合理性。因此,对75岁以上老人是否适用死刑更应该是一个司法层面操作和认知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案例教学法与中国法制史课堂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专业主干核心课程之一,然而从我国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中国法制史颇受冷遇.究其原因,主要是教材建设存在弊端、课程本身难度大、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而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缓解这些问题带来的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习效果.进行案例教学,关键在于案例库的建立和使用,以及案例教学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张晋藩先生作为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创建人和带头人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和研究中,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观点鲜明、方法独具时代特色的学术派别,在当今中国法学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张晋藩先生的学理运思是解释传统,面向现实,中国的法制建设必须植根于传统之中。在研究中国法制史的价值及现代意义时,张先生强调"学以致用",提炼传统中的精华和元素,为现实的政治和法制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张晋藩治史方法讲究静态动态结合,人物思想互见。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制史的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研究对象的范围的确定问题。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范围不应当仅仅局限在法律制度史领域内,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救灾制度等强制性规则体系的发展历史也应当纳入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视野之内。此外,由于中国法制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学史存在一定的交叉,所以在研究中国法制史时,还有必...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法制史课程的教学实践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教学模式的单一、教材体例的僵化、授课教师的极端化等诸多问题,为改变这种教学困境,必须从转变教学理念、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革新教学内容以及对授课教师的培养几方面着手。如此,才能走出中国法制史教学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 ,中国法律制度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形成了特点鲜明 ,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 ,在世界上极具影响。古代法律文献也因之而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 ,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多局限于某一局部。文章意在弥补此不足 ,力求在能较为系统地向世人展示中国古代法律文献概貌方面起一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8.
反面教材是思想教育材料中的一种特殊教材,因其来源广泛,收集和使用方便,作用又较为明显,而且人们在实践中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应用,因此,这种材料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使这一思想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材料能更好地受到重视,并更为有效地在实践中应用,笔者特就反面教材的有关问题作了一些探讨,现将其作一阐述,以便在引起思想教育工作者同行们兴趣的基础上,更多地听取同行们的意见和批评,使今后在反面教材的应用中更加深入、完善地将其推向一个更高更有效的应用阶段。 一 什么是反面教材?五十二年前,革命领袖毛泽东在著名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制史的学科困境体现在法律专业办学资格的硬性要求下法制史教学实践的边缘化、教材的僵化和教学体例的单一化、教学方法上的技术化倾向等方面。谋求中国法制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创新的姿态和思维对学科意义进行深入探讨,给予其理性定位,并从教学体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法制史的教学改革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林咏荣先生所著《中国法制史》采用了广义法制说。他认为,中国法制史不仅在于记述中国过去的法律及由法律所形成的制度,而且要通过考察其沿革,分析其得失及其因果关系,以古为镜,以古明今。《中国法制史》包含了三方面内容,即法制史的分期、传统法的效力渊源、传统法的组成部分等。林咏荣先生倡导研究法制史要注意三种方法,一要关注史实以及史论的正确性,二是研究中国法制史要强调整体性,三要注重探讨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可能性功效。林咏荣先生的《中国法制史》是台湾法制史学者的重要论著,其结构、内容、立场及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表现了我国台湾学者在中国法制史研究上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民众认为不杀犯罪人药家鑫、李昌奎不足以平民愤,许多刑法学者和法官则认为两人都有自首情节,根据自首可以从宽原则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精神应予以免死,但两被告人的最终命运都是死刑立即执行。深究之,这源于自首可以从宽是可以而并非应当,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并非唯宽马首是瞻而需宽严并济,少杀、慎杀严格限制死刑适用的刑事政策背后的逻辑并非不杀。综合考量两人实施犯罪的手段残忍、性质恶劣、主观恶性极大、动机卑劣、社会危害极其严重,因而虽有自首情节还不足以免死。  相似文献   

12.
明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统一中央集权王朝,对我们研究中国封建法制进程,具有重大意义。重典治吏起于明太祖朱元璋,至英宗朝以后,逐渐蜕化,转化为政治斗争工具。对于明朝重典治吏政策的实施原因,得失成败,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明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尽管中国法制史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中国法制史课程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改变这种状况,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即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外,还有必要引入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从而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的法律思维能力。本文以《宋代法律制度》一章的教学为例,探析多元化教学方法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桂万先博士的《北洋政府时期的审判制度研究》一书既有深刻的理论性的探讨和宏观指导,又有着扎实、翔实的史料作为支撑。整部书详细梳理和描述了这一时期的审判制度发展和改革的整个动态过程,是值得研读的法史新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死刑行刑种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死刑行刑种类体现着死刑的残忍度和每个朝代的时代精神。中国古代死刑行刑种类基本的有两类,即“斩”与“绞”,但每个朝代会有相应的变化。中国古代死刑行刑种类经历了以下发展的历程:三皇五帝至商朝:起源与渐增;西周至汉朝:繁多与残酷;三国至唐朝:减少而适中;五代十国至清朝:反动与继承;清末法律变革时期:少而人道。中国古代死刑行刑种类的态与发展体现着在中国古代具有浓厚的报复主义与威慑主义。  相似文献   

16.
死刑废除论的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刑废除论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刑法学界的主流意识.流行的观点不一定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死刑废除论这座炫目的大厦竟然矗立在薄冰之上,其理论基础存在许多误区.  相似文献   

17.
18.
翻开中国法制史,可以清楚地看到,紧随着法制的发展,法律文书也随之萌生和发展起来。按照我国通常的历史分期,裁判文书同样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阶段。各阶段有着自身发展的特性。本文就近现代的裁判文书发展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9.
书摘     
《1911年刑事诉讼律(草案)》是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刑事诉讼法典,同时也是中国近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奠基之作,对之后民国时期的刑事诉讼法制(乃至新中国的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黄源盛称该草案“酌采各国通例,实足以弥补传统中国旧制之所未备”,  相似文献   

20.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由于死刑是刑罚体系中诸多刑罚方法中最重的一种,因而又称极刑.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死刑这一残酷刑罚方法备受质疑,废除死刑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如今中国,在推行法治重视人权的现代文明背景下,人权观念已深入人心,虽然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尚不具备,但我们应该贯彻"少杀、慎杀"政策,科学地设置死刑条款,进一步完善死刑的复核制度,正确掌握死刑适用的具体标准,不断促进刑事司法公正,严格限制和减少死刑的适用,从而顺应国际死刑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