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是司法实践中容易混淆的问题,只有正确划清两者的界限,才能做到既打击合同诈骗活动,又及时调整经济纠纷的目的。本文从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履行合同的实际能力及合同的内容和形式等角度对两者进行了区分,以供司法实践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司法实践中,可以通过对行为人侵犯的权利和违反的义务,对合同标的履行态度,签订和履行合同时的资格以及行为人主观目的的比较来界定行为的属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 ,合同在经济领域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桥梁作用 ,而现实生活中由于诈骗分子近年来常常利用签订经济合同进行诈骗 ,往往使合同诈骗罪和合同纠纷交织在一起 ,不易区分。因此正确的界定和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 ,对打击犯罪 ,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合同诈骗犯罪应从履行合同的能力,履行合同的行为两方面来认定,对经济合同诈骗犯罪与经济合同纠纷认定的根据是当事人的覆行能力及其主观心理状态和当事人的实际履约为及其主观心理状态,合同诈骗犯罪的侦查重点要放在查清犯罪嫌疑人犯罪的故意、犯罪主体、犯罪行为及资金流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合同诈骗犯罪应从履行合同的能力、履行合同的行为两方面来认定。对经济合同诈骗犯罪与经济合同纠纷认定的根据是当事人的履行能力及其主观心理状态和当事人的实际履约行为及其主观心理状态。合同诈骗犯罪的侦查重点要放在查清犯罪嫌疑人犯罪的故意、犯罪主体、犯罪行为及资金流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7.
合同诈骗是以合同的形式进行的,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隐蔽性,往往与经济合同纠纷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在案件性质的认定上,容易引发分歧。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案件看似经济纠纷,但实质上却已构成经济犯罪,对此类案件,公安、法院部门间的认识往往难以统一,从而使案件在办理过程中受理难、移送难;有些案件表面上看是经济合同诈骗,实质上却是经济合同纠纷。实践中,公安机关因对这类案件的性质分析不透彻,而非法插手经济纠纷,结果是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深入研究经济合同诈骗与经济合同纠纷的界限,对于指导司法实践,惩治犯罪分子,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使得民事不法与刑事不法交错相生,难以正确地加以界分。在对一些疑难案例的分析认定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多种侵犯财产利益的不法行为,不当得利与财产性犯罪的界限模糊不清。对不当得利与财产性犯罪的区分认定,应当在其一般理论的基础上,以行为对象为切入角度,进而依据权属关系的变动情况来认定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和客观行为,最终确定该不法行为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1998年以来 ,受国际形势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内需严重不足 ,为了刺激内需并保持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 ,我国决定施行个人消费信贷。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消费信贷体系。可是在个人消费信贷的施行过程当中出现了大量的利用信贷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 ,严重干扰了消费信贷顺利进行。因此 ,我们有必要对这种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 ,以在现实中认定和避免诈骗行为。  相似文献   

10.
合同诈骗罪是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罪。尤其是近几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一犯罪更为猖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合同订立过程中产生了中介人阶层 ,出现了居间合同的形式 ,使得合同关系更显复杂。对于居间人合同诈骗行为的司法认定问题 ,文章认为 ,在诈骗合同① 和居间合同并存的情况下 ,司法人员对合同诈骗罪骗局角色② 的认识不应仅仅局限于过去的诈骗人③ 和被害人一对一的模式 ,因为诈骗人和居间人可能共同实施合同诈骗行为 ,自然居间人就应当纳入刑事责任评价的范畴 ,这样刑法才能更好地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合同当事人的财产权益。  相似文献   

11.
当前,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犯罪活动呈蔓延之势,案件升幅大,作案手段多,智能化程度高,涉案面广。其原因主要是受害单位思想麻痹,管理制度不严;法律不完备,司法解决滞后;地方保护主义作怪,打击惩治不力。  相似文献   

12.
在侦办合同诈骗犯罪案件时,立案审查环节是侦办案件的关键,其方法就是从审查涉案公司的注册登记情况、涉案的资金流向、实物流向入手,发现犯罪线索、收集犯罪证据、缉获犯罪嫌疑人和追缴涉案款物,并保证依法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案件得到及时处理,真正遏制经济犯罪的发生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实践中掌握合同诈骗犯罪与合同民事欺诈的界限有:1查清行为人主体资格是否真实;2考察行为人客观上有无实际履约能力或担保;3查明行为人有无实际履约行为;4分析行为人不履约的原因及事后态度;5查明资金和财物的流向。  相似文献   

14.
合同诈骗与合同欺诈是两类既相似又不相同的合同行为。司法实践中对包含有欺骗事实的合同行为的性质认定一直是个难点,这两者往往容易被混淆,导致许多判决结果存在争议,所以,应对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行全面把握,以利于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及实务经验来看,盗窃、诈骗等侵财类犯罪的“非法占有目的”一般由“排除意思”与“利用意思”两个方面构成。排除意思侧重排除权利人的法益保护,利用意思侧重财物的经济利用。合同诈骗作为诈骗的特殊形态,其非法占有目的也可以从此两结构进行认定。具体来说,从签订合同时、合同履行中判断其是否具有排除意思及利用意思,也可以从合同履行中履行完毕前对通过合同取得财物的利用方式判断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用签订货运合同诈骗钱财的犯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货运合同诈骗侵犯他人财产权,扰乱市场秩序,在全国各地屡有发生。其诈骗手段形式不断翻新,侦破难度很大。为此,必须从其表现形式和特征对货运合同诈骗案件作出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侦防对策。  相似文献   

17.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作为当代民法一项重要的不动产所有权形式,自十九世纪初叶迄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为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各国民事立法所普遍确立,①并由此成为各国和地区法制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在调整建筑物区分所有关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物权法关于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规定,尚未达到十分完善的地步.有鉴于此,本文就对该领域中若干问题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8.
合同诈骗罪手段隐蔽、情况复杂,在诈骗犯罪中合同诈骗案所占比例相当高。作为新设立的罪名,合同诈骗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我们应正确理解该罪的特点和构成,准确对合同诈骗行为定性。  相似文献   

19.
合同之债与合同诈骗是两种很相似但又有着本质区别的合同行为。在公安执法实践中,这两者往往容易被混淆,导致公安机关往往越俎代庖,更有甚者借口合同诈骗而插手经济纠纷。要从理论上对合同之债与合同诈骗加以厘清,从合同之债与合同诈骗的特点入手,着重就两者的主观目的上做出区别,从而指导公安实践,更好地惩治违法、打击犯罪并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0.
合同诈骗罪手段隐蔽、情况复杂,在诈骗犯罪中合同诈骗案所占比例相当高。作为新设立的罪名,合同诈骗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我们应正确理解该罪的特点和构成,准确对合同诈骗行为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