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增长原理:"转换说"与"创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龄 《湖湘论坛》2002,15(1):56-59
一、引言经济在波动中增长,经济在增长中波动,这是经济增长过程的一般规律。人们建立了有效需求不足论、投资过度论、货币信用过度论、创新论等理论,说明经济波动的原因,我把它们归纳为“市场说”与“政府说”。市场的自发作用与政府政策的有限理性是经济波动的原因。经济在不断的波动中实现了增长。丹尼森把引起增长的原因归结为六个方面: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知识进展、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库兹涅茨则认为是知识存量的增长、生产率的提高和结构变化等因素促进经济增长。哈罗德与多马以及新古典增…  相似文献   

2.
张洪国 《今日浙江》2008,(15):44-44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赞成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既不同意限制财富积累的“零增长”,也反对不顾环境承载力的过分增长,特别要全力避免欠发达地区在跨越式发展中延续“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而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各级领导干部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起着示范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经济人”假设的历史考量:源流、批判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刚 《求索》2008,(8):35-37
经济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人的经济行为与经济后果的一门学科,“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核心前提。从经济学史方面考量,“经济人”假说经历了纯粹“经济人”、“理性经济人”和“有限理性经济人”等几个阶段。各时代的经济学家之所以不断对”经济人”进行抽象与修正,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分析人类的经济行为,解释由此产生的各种经济现象,为建立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分析的理论支撑。基于传统“经济人”的伦理缺陷.在生态文明时代.提出“生态理性经济人”可能是“经济人”假设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4.
毕舸 《创造》2009,(2):16-16
事实上,减税从来都是刺激经济、休养生息、培植税源的最好方式。无论从世界经验还是从中国历史来看,减税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趋于下行通道时各国政府习惯采用的政策手段。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着一方面必须反通胀,另一方面必须保增长的双重压力。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重视“民富”显然更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和持久发展。在中国当前经济迅速增长、税收增长过快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GDP高速增长的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原来的红利因素减弱,因此,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经济增速理性回归的内在要求。同时,通过再造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新红利和动力系统,有效保障新常态下GDP的中高速增长。通过GDP中高速增长,实现经济提质增效,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四、下世纪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围绕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初步完成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两大调整”,初步解决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两大课题”对于21世纪初期我...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05,(2):45-47
我以为做人为官应“以德为先”,“以德为先”就是发挥“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规范、教育、引导作用,促使健康社会、理性经济的形成。自古以来,中国十分强调做人要“修身养德”,培植出了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立身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德,“苟利国家生死以,  相似文献   

8.
崔晨 《北京观察》2013,(11):26-29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首次把“三驾马车”的序列做了调整,把消费在拉动中闺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提到了第一位。发展实践证明,在这三大因素中,消费需求是经济有效增长最持久的动力。近年来,我国消费增速旱稳步增长态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一驾快车。  相似文献   

9.
(一)“九五”期间,在思茅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主要宏观调控目标大部分完成,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的任务已提前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辉煌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实现“九五”计划年均增长9%的调整目标,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53亿元。(二)“九五”期间,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持续健康发展。农业总产值(现价)由1995年的20.54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9.8亿元,“九…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政报》2008,(7):F0003-F0004
2007年,在通辽市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通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做大总量和规模,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两重一优”(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优势产业)的强力拉动下。经济社会步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1.
刘励 《人大论坛》2014,(7):52-53
又一次白酒行业的寒冬,又一次业内的周期性调整,“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故事正在中国酒都贵州仁怀静静上演。有国家政策调整原因,也有经济大环境下行原因,市场的理性回归,消费的理性回归,以及整个行业的理性回归。我们需要理性思考,振奋精神,找对路径,白酒行业的下一个春天才会尽快到来。  相似文献   

12.
判断吃亏与否应持辩证的观点。在政治生活中,纯粹出自为官理性的“吃亏”,是一种明智的、深谋远虑的从政行为选择,而以从政理性为依据的“吃亏”,则是自我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一定的个人利益的亏损,换来了高于人利益的组织利益的增添,这是“吃亏”的为政价值和官德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刘国新  汪继福 《求索》2007,(5):13-1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发展生产,发展农村经济。而要发展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核心问题是必须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理性的最佳选择就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4.
闫东升 《公安教育》2008,(11):22-23,30
“集约化发展”原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概念。在经济增长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的转变过程中,非资本、劳动生产要素或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就属于集约式增长。这种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后来,“集约化发展”被隐喻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关注质量和效益的一种普遍发展方式。集约化发展方式注重人的潜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注重通过自身要素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来提高工作的规模和效益。公安工作在财力投入有限的条件下,必须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创造》2009,(12):33-3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日前闭幕。解读此次会议,从“保增长”到“稳增长”是明年经济工作基调的最大变化。“保增长”是一种政府强力干预的经济发展思路,增长的背后是政府这只强有力的推手给予经济一种非市场的作用力.是一种人为的“保”,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直接作用;而“稳增长”则是一种自然的经济发展思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更为隐性,是一种市场主导、政府维持稳定的正常轨道。换句话说,这一变化表明中央政府试图从金融危机之后的危机思维中走出来,重回前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的正常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低碳”成为今年大会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从代表的生活细节、会务安排到热议的话题,“低碳清风”吹遍了大会的每一个角落。在历年“两会”热点民意调查中,2010年“低碳经济”关键词首次出现。“低碳”为什么这样火?现实需求和时代潮流正推动着我国走向低碳经济的时代。在政策退出的背景下,各发达国家均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因此被寄予厚望,它不仅是传统的环保手段,而且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中小微企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支撑力量。大力推进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扶持中小微企业改革发展,是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严峻复杂国内外经济形势、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举措,对加快推进“四化两型”战略.实现“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劳动者的健康支出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增加健康投入,实际上是增加了人力资本投资,这不但不是一项“赔钱买卖”,而且会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前,向农村人口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的健康进行投资,改善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可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对浙江经济来说是转型发展的重要一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好字当头”的发展要求下,浙江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在消耗降低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在发展协调性改善的基础上实现了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20.
李楯 《同舟共进》2014,(8):47-48
以往,人们常将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过分归咎于对GDP的追求,以及部分个人、企业牟取私利行为所致,而较少关注到在体制中有一种内在的根本性的经济增长冲动,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的内在的张力。究竟这种体制中的内在张力生成的根基是什么?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张力的区别又是什么?思考中国60余年来的发展历史,多数时间是在一种内外均呈紧张状态的情境下度过的。外部先是在美、苏对峙背景下形成封闭,后是开放后接续出现的关系恶化,进而在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贸易壁垒重启下的出口受挫;内部则先有不断的运动,后有收入差距拉大和其他事项带来的利益冲突。出于这种安全需求和核心利益趋势,出现了追求“赶超”“拼比”“战胜”的基础目标与内心冲动,以至于有了持续存在于体制内的经济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