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9年12月在我县良种繁殖种猪场进行过猪瘟、猪丹毒、猪肺疫预防接种的猪群中发生一种以高热、喘气、皮肤红斑为主症的疾病,引起猪只急性死亡。从二头猪的脑、肺、肠系膜淋巴结中查到弓形体,又经用小白鼠作虫株分离,从死亡小白鼠的脏器及继代小白鼠的腹液中查到了大量弓形体,从而确诊为猪弓形体病。  相似文献   

2.
本文把在实验兔弓形体病诊断上取得较好结果的滤纸干血滴供检的间接血凝试验法用于猪弓形体病的诊断。首先对实验感染猪弓形体抗体的出现情况进行了观察,进而对流行地区猪弓形体抗体作了检测,前后采自流行地区的753份样品中,阳性200份,阳性率26.56%。从而肯定了滤纸干血滴供检的间接血凝试验法在猪弓形体病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上的实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磺胺药物对控制急性猪弓形体病的临床症状及迅速恢复健康方面具有卓越疗效,但在治疗过程中对包囊形成的阻抑作用,迄今尚未见有比较系统的观察与报道。为此,特进行了本试验。 阻抑包囊形成试验 (一)材料及方法 1.试验动物:健康双月龄断奶仔猪,体况中上等,体重7.5~9公斤。购入后立即注射三联苗,并使适应营养环境。 2.试验虫株:选用本省分离的ZG株。虫体在小白鼠体内继代。虫株毒力较弱,较大剂量接种可引致典型病症,但一般可耐过。  相似文献   

4.
高热病和小新虫 猪遭遇小新虫感染,可发作高热病,或小新虫肠炎。这种疫病流行于我国广阔地区已有多年,但尚未见有人阐发和报道。很早以前有人描述的猪的火症很可能就是此病,而病原一直是个谜。对此,近年来盛行两种论点,一说是猪瘟(慢性猪瘟、温和性猪瘟、兔毒回归猪瘟),另说是弓形体病,均难令人信服。弓形体发现至今已有七十二年的历史,近十年在我国有人遇到青链霉素无效的高烧病猪,只要一发现弓形,即定为弓形体病,此中很可能有错判之例。据我们两年来在猪高热病疫区调查,弓形体销声匿迹,却无例外地在所有病猪身上  相似文献   

5.
弓形体病是由弓形体原虫感染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疾病。过去由于对本病缺乏认识,而将猪弓形体病统归于猪“无名高热”病群中,又因猪弓形体病所表现的症状与猪瘟难以区分,往往误认为猪瘟。我省在六十年代就出现猪无名高热病,直至现在尚未查清。为此进行了猪弓形体病的调查研究。 (一)血清学检查 1982年7月至1983年12月对贵州省八个地、州、市的23个县(区)的52个单位饲养的猪、耕牛、奶牛、绵羊、山羊、奶山羊、鸡、兔、狗、猫、豚鼠等动物,  相似文献   

6.
猪肾虫病不仅是我国南方各省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近年来北方的辽宁、吉林等省也广泛流行,感染率很高。据我们两年来的调查,我省大部分地区均有本病存在。如我省东部山区10个县(市)猪肾虫平均感染率高达46.7%,很多猪场猪只100%感染肾虫病。不仅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发育,而且因本病造成大批死亡的也屡见不鲜。目前本病已成为我省影响养猪业发展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  相似文献   

7.
1977年在我国高热病猪中发现了爆发性弓形虫病。1979年又在我国高热病猪中发现了弓形虫包囊弱毒株,接种猪只不引起死亡;接种小白鼠不产生症状,但在脑内可形成包囊。由于这株虫株是在江苏南通县的病猪中分离的,故定名为弓形虫南通包囊弱毒株,简称NT株。为了证实NT株在猪体内,是否与在小白鼠体内一样可形成包囊,因此将猪源小白鼠传代的NT株作了回猪试验。  相似文献   

8.
弓形体是一种负于细胞内的寄生虫,除了无核细胞外,它有广泛宿主细胞的易感性。为了研究动物弓形体病的需要,我们于1978年用PTPM和RTPM两个虫株对BHK_(-21)、PK_(-15)、IB-RS-2和Vero四种传代细胞做了适应性及其增殖性的观察,并对病原性进行了探讨,回顾了弓形体体外培养的历史资料,以资共同工作着的参考和评价其结果为:弓形体进入细胞3小时后就已开始进行二分裂,6小时钻入细胞的能力基本结束;两个虫株都能适应上述四种传代细胞,在72小时内可增殖大量的虫体,收集抗原;实验证明这两个虫株都是强毒株,细胞培养66天19代不失其病原性。  相似文献   

9.
试验采用兔抗猪IgG 荧光抗体(IgGFA),对弓形体虫体涂片进行IFA染色,检查了人工接种弓形体猪、现场自然感染弓形体猪和屠宰猪的血清样品共444头份。在这些样品中,检出弓形体阳性血清样品的抗体滴度在1:16~1:1024之间。 本文叙述了兔抗猪IgGFA的制备和弓形体IFA染色的操作方法,并对试验检出弓形体抗体的滴度结果和IFA诊断猪弓形体病的实用价值,做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猪肾虫病是由有齿冠尾线虫(Stephnurus dentatus)侵袭猪只所引起,流行于我国南方各省及北方部分地区。长期以来,国内外的研究由于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所以防治这个病就比较困难。自1976年丙硫苯咪唑(Albendazole)问世后,国内外的试验报告认为对猪肾虫具有驱虫效果,我们应用此药,在受侵猪场进行驱虫试验,并采取隔离、消毒等综合性卫生措施,结果消灭肾虫病,建成康复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甘肃某农场人、畜弓形体病的调查和病原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和动物的弓形体病在甘肃虽尚无记载,但省内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猪的“无名高热病”。1981年8月,我们对从该省某农场购回的30头25公斤左右的架子猪作弓形体人工感染时,发现有些猪即使给予非常大的接种剂量(每头猪腹腔接种1亿弓形体滋养体)也未能使之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发生死亡现象。故怀疑接种猪体内存在着弓形体抗体,并进行了调查和病原分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于1955年由于恩庶等人首次发现弓形体之后,相继从猫、兔、猪、豚鼠、罗赛鼠等五种动物体内分离出弓形体。关于羊的弓形体国外虽有资料记载,但国内未见报道。现将我们发现的羊弓形体病报告如下。 (一)发病与流行情况 铁岭种畜场三台分场饲养的美利奴细毛羊,全群营养状况良好,饲养管理正常,可是1978年1月上旬在妊娠母羊中发生了流产。  相似文献   

13.
弓形体病是由一种龚地弓形体(Toxoplarma gondii)所引起的寄生虫病。这种虫体可以寄生于多种家畜、禽类及一些野生的温血脊椎动物和冷血动物,人也可以感染。在美国和德国于1952年首先报告了猪弓形体病。1956年后许多国家亦相继有本病的报告。在我国,最早在福建曾于猫、兔、猪及豚鼠体内发现了弓形体。1977年8月,上海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及上海市乳肉管理所病畜化制站由病猪体内分离到弓形体,并诊断为猪弓形体病。  相似文献   

14.
1974年7月,我们从陕西某肉联厂分离出一株猪水泡病野毒,经适应乳鼠继代和理化性能测定,证明该毒株性能较好,并定名为陕西Ⅱ系毒。之后。我们用其制作了三批全鼠灭能苗。并以新鲜苗及在4℃环境下经2个月的保存苗接种猪,进行了安全性和免疫性能的观察试验。 (一)疫苗种毒:种毒系猪水泡病陕西Ⅱ系毒ME_5,用两日龄乳鼠测得毒价为10~(-8)。 (二)疫苗制造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县于1979年10月下旬开始发生猪弓形体病,至1980年1月底止,据统计,全县13个公社有12个公社、93个大队、874个生产队先后发生流行,分别占全县总大队数的6O%,总生产队数的43.6%;发病猪只达13371头,占存栏生猪的35.6%;死亡6671头,占发病猪只的49.9%。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流行情况 1.传染快,呈爆发性流行:首先在县城镇发现部分已经过猪瘟、猪肺疫、猪丹毒防疫  相似文献   

16.
弓形体病是感染范围极广的动物寄生虫侵袭病。截止目前已被证实有45种哺乳动物、70种鸟类和5种冷血动物可自然感染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人的感染率也相当高。我国早已发现有弓形体病,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上海、江苏、广西、云南等地弓形体病呈现流行趋势,这些省市畜牧兽医科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单从猪的污染率看,上海调查20个猪场,污染率为24.52%,广西为39.4%,江苏47个县调查污染率37.14%,黑龙江、天  相似文献   

17.
自从Hutchison于1965年首次报告在弓形体感染猫的粪便中排出很强抵抗型的弓形体以后,引起了对弓形体生活史及卵囊感染性的广泛研究,并认为猫是弓形体的终末宿主。逐步认识了猫作为弓形体病传染源的重要性。在我国,1977年夏季以来,先后在一些省、市发现暴发性和散发性的猪弓形体病。但是,对其传染来源和感染途径尚不十分清楚。而了解弓形体卵囊的感染性,探索弓形体病的感染途径,对于认识弓形体卵囊作为自然界弓形体病的传染源,对于提供相应的预防措施都具有现实的意义。我们以含有弓形体卵囊的猫粪感染猪及小白鼠获得成功,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以供参考并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用模式动物小白鼠继代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的过程中,随着继代次数增加,虫体毒力也随之增强,尤其弱毒虫株在继代过程中更为突出,随着继代次数和毒力的增强,鼠体内弓形虫包囊形成之前小鼠常发生死亡,从而给虫株包囊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据报道,国外研究者为获取弓形虫包囊,在继代小鼠的饮水中加入磺胺嘧啶(SD),可保证小鼠存活至组织包囊形成,但对饮服SD的浓度和时间未详细报道。为了确定不同浓度、不同饮服时间对小鼠体内弓形虫包囊形成及其毒力的影响,特进行了本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弓形虫QHO株组织包囊:弓形虫QHO株由本课题组分离继代培养。取预先接种弓形虫QHO株的小白鼠,引颈处死,取其含弓形虫包囊的脑组  相似文献   

19.
20 0 3年春夏间,笔者参加了几次猪病的诊疗,通过临床诊断、治疗效果观察及剖检验证等,最终确诊为猪肾虫病。猪肾虫病是由猪肾虫寄生于猪的肾及其周围脂肪和与输尿管相通的结缔组织的包囊内等处而引起的一种线虫病。猪肾虫又叫有齿冠尾线虫,虫体粗壮、灰褐色,猪只不论大小均可感染,危害较大。患病肥育猪生长迟缓,公猪可失去配种能力,母猪不孕或流产,甚至可造成猪的大批死亡。初期病猪出现皮肤炎症;以后表现为精神欠佳,食欲下降,喜卧,后肢无力,跛行。逐渐贫血,消瘦。检查尿液,如发现虫卵或剖检病猪见肾盂及肾周围脂肪内有虫体,即可确诊。1 诊…  相似文献   

20.
本文内容以1978年湖北运川的长白猪群所发生疫病的诊断为基础,逐步深入探究此病的性质。最初,怀疑是弓形体病,因为初步收集的流行病学资料、症状和病变颇为近似。就其免疫历史和分离培养程序,排除了猪瘟及其他常发的细菌病。在疫场病猪和暴露过疫源而外表健康猪只体内各种组织之为弓形体所常住者全未发现弓形体;经常发现的却是一种能扭动的微球体充斥于病猪的全身组织与体液及分泌排泄物中。衡量当时掌握到的资料,起初把发 现的小虫称为小新弓,名此病为类弓形体病;以后正名为猪的新热病,而将此病原体暂名为小新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