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犯和结果加重犯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有的同志认为是一回事,也有的同志认为是两回事。马克昌同志认为是一回事(见《法学》)82年第8期《试论结合犯兼谈抢劫罪的未遂》,以下简称马文),我则认为是两回事。马文写道:“结合犯原指为刑法上数个独立的犯罪,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结合成为一个犯罪的情况”。我是同意的。不同意的是我和他对“独立犯罪”的认识和理解不完全一样。马文认为我国刑法第一百五十条第二款中的致人重伤、死亡是结合犯,因为抢劫和致人重伤、死亡都是独立的犯罪。当  相似文献   

2.
犯罪系人实施,刑罚亦科于人,刑法因人的行为而介入,也因对犯罪人刑罚的实施而结束,人是刑法的中心与落脚点。而人性是人天生具有的、固定不变的共同本性,因而人性成为刑法始终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人性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刑法介入社会生活的范围,人性观的不同使得刑法调整生活的范围差异明显。本文试从古代中西方人性观的差异来看刑法介入社会生活的范围的差异,并反思我国现行刑法的介入范围之现状与缺陷,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3.
论宪政的人性基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宪政与法治的人性基础问题—开始并且始终是思想家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如果我们撇开思想家在这一问题上思想的细微差别 ,从总体、宏观上总结 ,不难发现 ,他们对宪政与法治的人性基础的思想是立足于这样一种双重的人性假定或预设。即人性有恶的一面 ,因而权力成为必要 ,而对权力的执行者、权力也必须加以限制 ,权力是一种“必要的恶”(洛克语)。另一方面 ,人性又有善的一面 ,因此 ,人是目的(康德语) ,应当尊重他们作为人所应有的尊严 ,去保障他们的生命、自由与财产等基本权利。这两方面的统一生长出了宪政与法治的基本精神即对权力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刑法学是研究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学科,众所周知,它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都有哪些犯罪以及犯罪以后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刑罚;换句话说,刑法是众多法律部门中最严厉的、能够对行为人造成最大伤害的法律。它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要慎重和宽缓,而任何一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都是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本文所论述的"人性"就是刑法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指导思想,因为只有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制定和实施刑法才会真正实现刑法的目的、体现刑法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中外的人性观点,并阐述了我国刑法关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立法缺失。  相似文献   

5.
自首、立功若干规定的理念及反思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刑罚的设立,是为了使社会一般成员能够树立理性意识,或者犯罪之人重新认识其自身的社会价值,重塑其理性意识以达到对其人性的救济;自首和立功是我国惩治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立法中的体现,并在我国的司法实务中得到广泛的适用,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是,社会一般成员树立理性意识和犯罪之人人性的恢复有赖于刑罚传递的符合人性的价值和文化理念,以此角度而言,关于自首、立功司法解释中的某些规定,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相似文献   

6.
论医疗事故罪的构成要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宝珍 《法学论坛》2000,15(3):64-67
医疗事故罪的构成要件为:犯罪的客体是国家的医疗工作秩序和就诊人的生命、健康权利;犯罪的客观方面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违反医疗规章制度,违章行为造成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身体健康,违章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犯罪的主体是广义上的医务人员;犯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  相似文献   

7.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品性,是一切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犯罪是由人实施的,并且由犯罪人承担相应的刑罚,对于犯罪的主体、刑罚的对象,必须考虑人性。  相似文献   

8.
结果犯理论的反思及界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结果犯的含义对于结果犯,我国刑法理论界主要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结果犯是指以法定的犯罪结果的发生作为犯罪既遂标志的犯罪;①另一种观点认为结果犯是以法定的犯罪结果发生为犯罪成立要件的犯罪。这两种含义在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通常是统一的。因为大陆法系刑法以处罚既遂为原则、以处罚未遂为例外,刑法分则以既遂为模式。刑法分则规定的构成要件不仅是成立犯罪的要件,还可以说是犯罪既遂的要件。当分则条文规定了犯罪结果时,该结果是犯罪构成要件之一,又是犯罪既逐的标志,所以关于结果犯的两种观点在他们那里…  相似文献   

9.
《现代世界警察》2023,(11):12-12
公安机关针对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始终紧盯不放,在持续开展多轮次打击行动,坚决铲除诈骗窝点、依法缉捕涉诈人员的基础上,近日,云南普洱公安机关与缅甸相关地方执法部门开展边境警务执法合作,抓获2349名中国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并移交我方。这是开展打击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行动以来,单次移交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包括网上在逃人员111名。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云南公安机关与缅甸相关地方执法部门不断加强边境警务合作,持续通报最新研判的诈骗窝点和人员线索,并于近日密集开展抓捕行动,一大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相继落网。  相似文献   

10.
杀人犯罪人参与刑事司法是指在情节严重的杀人犯罪的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尚未死亡的前提之下。对于在案件中杀人犯罪被害人死亡的情况自然主动被排除在情况之外。而对于杀人犯罪案件中杀人犯罪被害人尚未死亡的情况下,犯罪被害人是同犯罪人最了解案件发生的原因、案件经过以及产生的后果等情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刑事司法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维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和对犯罪人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惩处。首先,这是犯罪被害人作为刑事诉讼主体和当事人地位的必然要求;其次,犯罪被害人在整个刑事司法过程中的地位符合刑事诉讼法的程序原则的基本原则;同时,这也是恢复性司法模式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从人性上说,人都是喜新厌旧的,而婚姻则要求人们天长地久;从感情上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而人的感情又是丰富的、难以琢磨的;从社会来说,人们处于现代社会给他们提供的广大和多方位的接触空间中,不接触异性是不可能的……从这几方面来看,出现婚外情似乎是可以理解的。在这里,我们无意评论“第三者”的是是非非,但是,由婚外情所引发的犯罪则不仅仅是个人的隐私,更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它值得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关注。人们常说“欲望是海”。茫茫世界里,我们无法杜绝欲望,但是庆幸的是,人都是理性的,用理智来掌欲望的舵,就能行好人生的船,愿你、我、他都是生活的好舵手。——编者  相似文献   

12.
检察印象     
范平 《江淮法治》2012,(12):20-21
小时候看电视.看见检察官把坏人送向法庭审判.觉得他们是那么得崇高伟大,高考时填报志愿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学.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惩罚犯罪、维护稳定。还记得本科毕业前的实习,我有幸被分到了公诉科。公诉科很忙.但是却让我学习到了一些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案卷及法律文书.也第一次去了看守所与犯罪嫌疑人面对面地交流。更是第一次去了神圣庄严的刑事审判庭目睹了法官与检察官的风采。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法第312条对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的犯罪构成和处罚原则作了规定。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人们对"明知"、"犯罪"、"赃物"的理解以及赃物犯罪的构成是否应以原罪构成犯罪为必要条件等问题仍然存在许多分岐意见。在此,笔者结合理论与实践谈谈对这几个问题的认识。首先,赃物对行为具有或然性;其次,赃物犯罪中的明知应当是事前或事中明知,对于事后明知不构成本罪;对明知应理解为知道或是应当知道。第三,对犯罪应作扩在理解,犯罪是指犯罪行为,而不是已经具备各犯罪构成要件的罪,赃物犯罪不以原罪构成犯罪为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雷池 《法律与生活》2014,(20):40-41
正在美国,有这样一个人:白天是大学教授,从事教学与科研;晚上是机车党"魔鬼圣徒"成员,贩卖毒品。形迹败露后,其人被捕,面对五项罪名指控。然而,被捕三年来,庭审延期达十余次,至今未对其进行审判。扭曲的人性、犯罪的环境、法律的节奏,揭开美国现实一角。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官倾向于将“犯罪情节较轻”理解为罪行整体较轻,尽管他们在实践中也会“自己反对自己”;这表明中国法官在缓刑正当化根据上偏好并合主义立场.法官们的再犯罪危险预测存有一定程度的偏差,裁判风险对缓刑结果的影响远远大于再犯罪危险的影响.缓刑适用规则、裁判结果社会影响与审判责任追究的不确定性,塑造了冒险与保守并存的缓刑司法格局.要让缓刑裁判更加科学和正义,必须为缓刑制度注入确定性.宜将“犯罪情节较轻”解释为“(再)犯罪(危险性)情节较轻”,进而在正当化根据上坚持分阶段的并合主义立场;要通过再犯罪危险评估的科学化、定量化和专门化来提高缓刑实质条件的操作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犯罪原因的主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犯罪原因的一般理解(一 )犯罪原因和犯罪定义的原因在犯罪研究中人们对犯罪原因情有独钟 ,但要对犯罪原因下一个确切的普遍认可的定义却实非易事。这一困难不仅来自于犯罪产生的作用系统的复杂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个人因素等几乎都与犯罪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还由于人们对犯罪的理解和制度的差异使得犯罪原因问题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在犯罪的专业化研究中是如此 ,在犯罪的一般性社会理解中也是如此。鲁迅先生《而已集》中的“可恶罪”一文 ,对犯罪原因特别是犯罪定义原因的揭示很有见地 ,精辟而脍炙人口 ,颇值引述 :这是一种新的“世…  相似文献   

17.
胡光志 《现代法学》2007,29(2):9-17
人性是人基于生存与发展的天然的心理倾向。群体、组织、国家与法律是人性演化、冲突与调适的必然产物。在国家体制下,人性受到保护的同时也受到抑制。民法以排斥国家权力的方法,在国家体制下开辟了人性解放的新天地;经济法则是在国家体制下民法第一次解放人性的基础上,为克服民法于人性解放方面的某些不足而构建起来的规则体系,是国家体制下人性的第二次解放与和谐调适。因此,尊重民法与经济法是明智政府达成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成倍增长的数据,是张家界边检人坚守岗位、忠诚履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最好见证。2019年1月1日,湖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张家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举行集体换装仪式。一年来,这支队伍的步伐始终坚定自信,原公安边防官兵的事迹与精神,他们在发扬,今移民管理警察的使命与担当,他们在书写。  相似文献   

19.
马艳君 《法学杂志》2013,34(5):120-125
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始终坚持教育挽救原则,新《刑事诉讼法》第一次以立法形式确定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构建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需要确立封存对象、条件、内容、效力等实质要件,同时对犯罪记录封存的主体、启动、查询、审核和监督的整个流程进行具体的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经济领域的犯罪越来越多,如采用添加、涂改伪造土地证内容方式作案的犯罪也明显增加.本文就12起土地证字迹书写时间案件的检验方法和经验介绍如下.1 检验方法1.1 立体显微镜检验法将检材字迹与土地证原书写字迹直接置立体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检材字迹色泽淡、不均匀,有的部位有明显洇散痕迹;而土地证原书写字迹色泽浓、均匀,无洇散痕迹.1.2 溶解检验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