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突显时期,其中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发生的频度呈上升趋势。基于市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志愿者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处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了诸如专业性不强、缺少法律依据、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党和政府通过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等措施,提高志愿者参与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处置的能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能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不断增多,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在经历了“非典”危机、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全球金融海啸、H1N1肆虐等重大突发事件之后,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能力建设已成为我国政府关注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公共管理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本文阐释了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能力现状,并就社会转型中不时出现的突发事件,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能力建设问题阐明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3.
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应急保障资源配置要遵循相应的原则,才能做到有效配置,同时应在这些配置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实际需要,分析应急保障资源配置的诸要素,这对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水平非常有意义,也符合目前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的城市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针对我国目前城市公共危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构建以法律制度完善为基础的涵盖政策层面、技术层面、社会层面等方面的中国现代城市危机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公安民爆公共安全管理的行政法规制,主要包括公安机关实施的民爆物品的行政许可规制和行政处罚规制两方面。公安机关实施的许可包括购买许可、运输许可和爆破作业许可。对违反民爆公共安全管理违法行为的处罚一般有七个方面,下一步应精简许可环节,完善非法爆炸物品销毁的立法。  相似文献   

6.
奥运安保与公共安全危机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雅典奥运会前夕的大停电和北京"7·10"暴雨向我们提出了危机管理问题.危机管理的对象是危机,它具有不确定性、应急性和预防性.目前,我们的危机管理停留在危机处理上,尚未形成新的控制体系和应对危机的能力.为此,我们应当建立早期预警和危机评估机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设立专职机构,提高紧急状态下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危机处理应对能力,建立综合性公用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7.
公安机关承担着大量行政应急管理任务.公安应急管理行为具有启动紧急性、程序简易性、依据模糊性和结果损害性等特点.此类行为进入行政诉讼程序后,法院一方面要严格履行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职责;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行政应急管理的特殊性,在法律目的性解释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审查方式.此外,法院还应积极开展协调和解工作,兼顾公安应急管理效率和相对人权益保护的基础上实现矛盾纠纷的真正化解.  相似文献   

8.
应对高风险社会不但需要高效的应急管理,还需要积极的预防,目前我国政府对公共安全偏重于应急的管理模式日益凸显出其局限性。文章以风险社会为分析基础,探讨了应急管理与公共安全管理的不同特点,指出由事后性的应急管理向预防与应急并重且更注重预防的公共安全管理转变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选择,认为应从思想观念、法律法规、组织机构以及管理机构的目标和任务四个方面来实现具体转变。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增加的趋势,本文从应急法治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不足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高校应急管理建设的几点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为应对互联网触发或者扩大的公共危机,传统的公安情报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把握公安情报工作与公共危机管理之间的契合点,是二者从陌生走向互动的逻辑起点。实现公安情报工作与现代公共危机管理之间的良性互动,需要健全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响应机制,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对网络日常维护及监控,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情报专业队伍。  相似文献   

11.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项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建设,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关于加强公共安全体系的需求,也是专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公共安全管理专业应通过推进校、局、企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推进评价模式改革等手段,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12.
突发事件频发对我国公共安全问题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年的突发事件中,各种天灾人祸频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政府积极回应等。其深层次的问题涉及到是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风险意识、公共治理结构、公共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社会问题或者与这些社会问题紧密相关联。认真思考并总结这些突发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后增强公共安全危机管理能力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遭受各种灾害威胁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9类专项应急预案,为城市的应急管理构建了科学的框架,但是由于我国应急管理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仍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当前观念转变、职能整合、部门协调、扩大社会参与是提高我国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已经进入到一个全面转型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一个危机多发时期。如何预防危机、应对危机,变危机为契机?这已成为转型期考验我国政府执政能力尤其是驾驭复杂局势、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和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因此,加强对转型期我国危机的认识,了解其特点及其产生诱因,在此基础上深化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研究,探索其管理规律,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显得十分重要、紧迫。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在塑造公众价值观、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直接影响着政府应急能力和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因此,探讨新媒体在应急管理中的运行方式和影响,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试从新媒体视角,分析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政府危机管理是政府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维护农村安全的主要途径。严峻的农村公共安全现状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农村政府危机管理,必须建立和健全农村政府危机管理法律,坚持农村危机管理与城市危机管理并举,农村危机管理法律与具体应对法律并举,农村危机管理综合法律规范与规则细化并举。政府应当从突发公共事件产生机理入手,通过系统科学的规划,从根源上遏止或降低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几率;整合法律条文和政府危机管理系统,制定农村危机管理综合法律,并细化相关规范,增强农村危机管理法律规范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风险社会已是当前全球化、普遍化的社会发展态势,建设公共安全危机常态治理下的公众参与机制成为时代课题。这首先需要对于公共安全危机治理的常态化及有效性形成新的认知。公众参与公共安全危机常态治理不但展示了政府自身的合法性与公信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公共安全危机常态治理的管理价值。相对于主动的参与形式,社会动员是公共安全危机常态治理中公众参与的一种特殊形式,但同样是危机治理效能提升不可或缺的路径。当前我国公众参与公共安全危机常态治理的形式及内容尽管日益丰富,但也明显存在参与不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通过具体路径展开相应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量信息的快速传播,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越发凸显,社会的各种矛盾、冲突和危机也会逐渐反映到高校这片"净土"。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其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应急领导力是微观尺度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也是非常态情境中亟待进行理论建构的重要领导力类型。从概念范畴来看,应急领导力包含一条效能标准,即突发事件处理后的组织绩效不低于突发事件发生之前;表现出两项行为特征,即果断决策和有效沟通;扮演三类管理角色,即风险预警者、应急驾驭者和成长学习者;拥有四种能力素质,即未雨绸缪的战略思维能力、转危为机的应急处置能力、经事长智的应急学习能力、处乱不惊的心理韧性能力。应急管理能力是应急领导力概念的本土化延展,可以划分为内隐性的通用能力和外显性的胜任素质。前者指应急领导力,后者指个体层面的应急知识技能和组织层面的应急规则运用。未来应急领导力研究可以按整合-混合型理论进路、分类分级能力进路、测量工具进路和应急决策模式进路展开。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突发事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应急处置,我国公安机关的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应该重视和加强以下工作: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收集网络和分析中心,形成科学、灵敏的预警机制;建立以公安指挥中心为基础的指挥机制;建立高效的应急协调机制;建立公安应急公关机制;建立应急管理学习机制;完善应急处置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