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5 毫秒
1.
道教和基督教都认为宇宙万物和人有一个共同的本源。道教认为道化生天地万物后 ,也作为万物的本体内在于万物之中 ;基督教生态神学认为上帝既创造了一切 ,也存在于创造过程和被造物之中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无论是“道”化生的人 ,还是“上帝”创造的人 ,都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 ,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基督教的上帝被奉为宇宙间至上神 ,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是道教关注的中心 ,其最终目的是人的得道成仙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与“人”的理解原则的根本变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贺来 《长白学刊》2002,1(5):33-39
对人的研究,关键不在干使用“人”的观念打出“人学”的旗号,而在于切实领会马克思所确立的把握人的理解原则方法。马克思在人的问题上最为重大的理论贡献在于超越了传统哲学把人理解为一个“现成存在”的理解原则和思维方式,而确立了理解人的“生存性”理解原则和思维方式,从而为通向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存在开辟了道路。从“现成性”到“生存性”,并进一步把这种“生存性”领会为人的“自由性”,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我理解最具革命性和启示力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从中西传统人权观念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培元 《人权》2002,(5):12-13
西方文化有“天赋人权”的观念,这一观念已成为西方人权学说的理论依据。这一观念与人类中心论是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权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对自然界拥有绝对权利,在自然界面前享有无可质疑的权利。据说,人是自然界最优越的,居于统治地位,自然界则是被利用、控制、奴役和掠夺的对象。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包括动、植物的生命是没有任何权利的。在现代社会即工业化时代,这一价值观导致人对自然界的肆无忌惮的掠夺,已造成严重后果,人类生存已面临着空前的威胁,这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文化是非人类中心论的,可说是一种深层次的生态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也很重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与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以人为中心的或人文主义的。但以人为中心并不等同于人类中心论。中国文化的中心议题是“究天人之际”,其基本观念是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的主体性正在于实现这一目的。无论道家的“回归自然”、“人与天一”,还是儒家的“天道性命”与“仁民爱物”,都主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4.
乔莉萍 《长白学刊》2012,(3):156-157
一、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与“人的发现” 1350年开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近代文化的新开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它以人文学科的研究与学术为基础,与基督教神学人生观相对立,以人和人的现实生活为中心,以培养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为理想,以促进和实现人类幸福的现实生活为目的.  相似文献   

5.
唐媛  ;李建华 《求索》2008,(6):121-123
在道德系统中,规范伦理的参照对象是德性伦理。规范伦理是一种以人的行为为中心的伦理学,它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我应该如何行动的问题”。自从思想启蒙之后,在伦理学领域里,规范伦理几乎成了衡量个人行为的唯一标准。规范伦理居于伦理学中心地位的理论根源在于理性主义的张扬,而深层的现实原因是现代社会的全方位转型。  相似文献   

6.
一、人文主义及其人的存在“人文主义”一词 ,是作为十五十六世纪新兴市民阶层———力图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 ,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出现在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的欧洲 ,神学是统治一切的意识形态。神学通过宗教观念将封建制度内化为人民内心中关于“人应当怎样生活”的人生信念 ,既构成封建制度最重要的理性基础 ,也是束缚新兴市民阶层的精神枷锁。为了摆脱精神枷锁的束缚 ,实现自己所向往的自由生活 ,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家们提出 ,以往人们都是基于宗教信仰的观念去认识世界和人 ,撕去这层神秘的纱幕 ,就能使世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江西省上饶市三级人大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三级联动,不断创新乡镇人大代表工作,并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使全市乡镇人大代表工作活力四射,成为全市人大工作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纵观近年来的乡镇人大代表工作,我们主要是抓好了“三个创新”,也正是这“三个创新”,全面激活全市乡镇人大代表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创新,是人大工作的不竭动力”。观念创新,是激活乡镇人大代表工作的前提一是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检验我们工作的标准,不在于过去我们有没有做过,而在于它符不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三个代表”要求,…  相似文献   

8.
<正>从诞生之初哲学同“神话”争执对于宇宙与人世的解释,到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古典希腊时期,哲学家突出哲学与诗的争论,再到中世纪的哲学与神学之争,可以说,哲学始终在“对话”中发展着自身。近代思想发端于一种全然不同于神学的,对于神、人、自然这三者关系的哲学或科学的阐释。哲学与科学的联姻(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  相似文献   

9.
一、在用人机制上改革创新,解决好年轻干部的使用问题培养的目的在于使用。之所以不少优秀年轻干部“英雄无用武之地”,主要还在于有的人对使用年轻干部存在种种主观偏见和习惯认识,这是当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最大障碍。不解决这个障碍,优秀年轻干部不可能脱颖而出。“选贤任能也是革命”。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首先要求“伯乐”阶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决抛弃妨碍识别和起用优秀年轻干部的种种陈旧落后观念和主观偏见,彻底打破习惯势力。要改变用老眼光看人、在少数人中选  相似文献   

10.
“一号文件”已经超越了“文件”的内涵,而成为一种历史的符号。它象征着代表农民群众利益是党和政府的根本价值选择之一,意味着将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一号文件”的灵魂是改革,它象征着改革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诉求,而“三农”问题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一号文件”还要求将平等理念贯彻到底,而平等正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闻骏 《理论月刊》2007,(12):60-63
本文认为康德的宗教思想应该基本区分为道德宗教与道德神学这样两个基本阶段。康德对于宗教问题的思考有着明显的由道德宗教进展到道德神学的理论走向,而道德人性论正是康德从道德宗教进展到道德神学的枢纽与关键一环。康德的这一做法一方面体现了其宗教思想发展的基本一致性,即宗教的道德化与神学的人学化趋向;而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康德在对宗教问题的思考与清理上从批判哲学的立场进展到人类学的立场的理论视域上的基本转换。  相似文献   

12.
在自然法学的发展阶段,包括古代自然学、中世纪神学时期的自然法学、古典自然法学,近现代自然法学,其中古典自然法学时期的自然法学的理论是最为杰出的,它是建立在批判中世纪神学的自然法学基础上形成的,以人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这一时期自然法的理论十分完善,为西方世界的文明法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为了掌握古典自然法学的理论内容,本文分析了古典自然法学中的自然法观念的起源、特征、意义以及局限之处。  相似文献   

13.
吴蔷薇 《青年论坛》2008,(5):142-144
“文”与“质”是古代中国人审美范畴中的重要观念,作为一种评判尺度,文质观念涉及了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造物艺术作为一种实体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物化形式,它更是“文”与“质”这对审美观念发展历程的见证。本文浅谈了汉代造物艺术中体现的文质观念。即循“质”而进,“先质而后文”,从而达到“文质兼备”的造物观念。  相似文献   

14.
探讨西方的东方文化研究,实际上涉及到了国际东方学的课题。东方学是西方国家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它反映的是西方人从古到今对东方和东方文化的观念。具体到我们,探讨西方的东方文化研究,其任务便在于探讨西方国家对东方文化的观念和这种观念发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八十周年了!它既是反帝爱国运动,又是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它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它涉及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是思想、观念领域振聋发聩而又影响深远的文化启蒙。所谓文化启蒙,实质上是把“人”从神权至上的中世纪或君权无边的封建等级社会中解放出来,把“人”交还给“人”自身,剥去强加在“人”身上的一系列扭曲人性的文化观念,在显现人性自然的同时彻底背叛神权文化和君权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正是这样的文化启蒙运动。它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上是划时代的,在世界现代史上也是少见的。它终于使…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基督教界“神学思想建设”的提出与实施 ,是中国教会“三自爱国运动”深入发展和宗教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体现 ;基督教神学思想的不断调整与发展是宗教适应社会和自身存在与发展的规律性反映 ;关注“神学思想建设” ,必须努力做好“提高认识”和“积极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我是贵刊的一名读者。近来,看到《知心朋友信箱》连续发表劳斌和李今二位同志的通信,对其中讨论有关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些问题甚感兴趣。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有不少话题可继续探讨。比如,提高素质要不断磨炼,而磨炼主要靠自觉。于是,“修身”问题就被提到生活日程上来了。最近,北京大学一批研究生发表了《修身宣言》,在校内外,引起较大反响。然而据我所知,对“修身”问题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传统的修身观念是孔孟之道的中心观念之一,其要义在于宣扬“独善其身”,这种旧的士大夫观念,对今天的社会未必能有多大的…  相似文献   

18.
李恩来 《求索》2008,(4):112-11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根本的生存性关系。在现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控制自然”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形成经历了从“敬畏自然”到“控制自然”的转变过程。但是这一观念导致了双重的伦理困境:即日益严重的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生态伦理困境和人与人关系异化的社会伦理困境,这使得人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构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的新关系。  相似文献   

19.
汉字的奇妙之处在于它的一字之差而寓意迥异,在法律上,一字之差完全可以改变人的生死命运。而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损失4000多万元亦绝非一个小数目,“补偿”还是“赔偿”,一字之差,可谓生死攸关。2006年发生在湖州的一起普通民事赔偿纠纷案,就是涉及到这两个关健词,引出的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20.
郑煜 《新东方》2004,(1):35-37
从泰勒(Frederick W.Taylor)的科学管理到梅奥(G.Elton Mayo)的“霍桑试验”,由“以物为中心”的刚性管理到“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说明了人不仅是“经济人”,更重要的是“社会人”、“资源人”和“复杂人”。对人性的认识也是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