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建立后,农地产权制度经历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变革,与之相对应,农民收入也有巨大变化。不同土地制度对农民增收的决定性作用预示着制度创新是农民增收的源泉,农民增收需要农地产权的持续改革。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地产权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农地制度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外部环境的变化又直接影响制度的生成和导致制度变迁.现行农地制度凸现出一些急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表明我国农地制度变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陈晖涛 《世纪桥》2012,(3):138-140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70%的粮食来自灌溉农业,增加可灌溉耕地面积是保证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旱情和洪涝灾害的多省频发,无疑拉响了粮食安全的声声警钟,再次警示我们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建国以来的农田水利供给制度进行深入梳理并分析其绩效,进而为现阶段的政策调整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组织力是共青团力求自身内部结构合理,运行高效,外部有效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的能力,是共青团生命力的重要体现,是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一百年来,共青团组织力不断提升,经历了初步探索期、成型构建期、持续巩固期和改革提升期。共青团百年组织力变迁的重要启示是必须以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团的组织力提升的紧迫感;以系统观念汇聚政治领导力、组织凝聚力、工作执行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以自我革命精神把握好团与青年的关系、团与社会的关系和团的内部关系,切实全面提升团的组织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胡子欢 《学习月刊》2012,(20):116-116
西方经济学从学派上可分为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两大派别。由制度学派所创立的制度经济学属于非主流经济学。制度学派是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的变种。一、新制度经济学之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有诺斯、戴维斯和拉坦等人。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制度变迁的分类及特点:依据制度变迁的理论,制度变迁包括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也称需求主导型制度  相似文献   

6.
从高校辅导员建构的历程来看,高校辅导员经历了继承与建构、规范与整合、转型与创新的制度化过程,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既要依赖传统制度,又要正确看待高校辅导员发展的制度困境,从制度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与张力中,探究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台湾农地制度改革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区农地政策变迁的基本脉络,从“农地农有”经“农地农用”到强化农地管理,“有序释出”整个过程,与大陆在农村土地政策方面遇到的和面对的问题大致相似。台湾农地政策变革过程中注意发挥农民自治的作用,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法律手段提供保障等经验值得大陆借鉴。  相似文献   

8.
农地的归属问题一直是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核心问题,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变动频繁.针对当前我国农地制度的创新困境,本文试图从国家(或政府)与农户两个利益主体对各自利益追求的角度,构建一个分析框架,描述建国以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轨迹.通过从历史角度的分析,得出当前农地制度是国家与农民之间利益分配的结果及权利的分配造成利益的分配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论文化变迁与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文化与制度的互动进行了论述。文章的观点表明,文化与制度的统一性和一致性说明,文化与制度是相通的,文化也好,制度也好,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是极强的。从这个意义上观察文化与制度,尤其是文化与制度的变迁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变迁或制度变迁是在文化与制度的互动中演进的。文化变迁也好,制度变迁也好,在许多情况下若缺少了相应的文化与制度动因,是难以真正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党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掌政权的重要制度资源。党组源于革命时期建立的"党团",其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党团时期、逐步建立时期、曲折发展时期以及稳步发展时期,并逐渐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组对于增强社会组织化程度、促进党自身发展、保障非党系统健康运作以及促进党政关系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农民土地所有制为主导阶段、乡村集体所有制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级阶段、家庭承包经营制的中级阶段。从四个阶段的变迁轨迹可以看出: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过程,就是效率与公平的交互替代过程。同时也是所有权主体绩效偏好与农民绩效偏好趋同的过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趋势是:农地产权多元化,家庭承包土地物权化,农地产权流动化、资产化、价值化和货币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证券市场是典型的“新兴 转轨”市场,经济、金融结构的不断演进,使作为融资体制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的股票市场也不断处于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在转轨国家中,政策供给是政府制度供给的重要手段。由于无论是市场还是政府,在现实经济中都有其作用的边界,政府通过相关政策的提供和执行进行股票市场监管成为各个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而新兴市场国家的政府在发展股票市场中则要履行培育市场发展和监管市场的双重职能。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变迁总体上说是属于渐进的,它既有利于政府能灵活根据现实的经济和政治环境,对制度安排进行适应性调整,保持与原有制度的相对稳定和有效衔接,较快地发挥了制度的效应,也可能导致行政力量在市场中的深度介入,另一方面政府有限理性的认知特征决定了政策使用的持续性政策本身成为影响股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应通过规范政府行为,改善政策形成机制来提高证券市场政策有效性。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公共政策理论对中国证券市场政府行动逻辑及其影响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13.
梁浩 《唯实》2001,(2):19-23
本文试图通过对强制性变迁模式与诱致性变迁模式的理论分析,结合我国企业改革的实际情况,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制度变迁模式.中心观点是,我国当前应采取以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相结合,并以诱致性变迁为主的企业制度变迁模式.  相似文献   

14.
制度在经济增长中有重要作用,北魏均田制的土地制度改革对提高当时社会生产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农地只有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其他要素一样流动,才能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5.
巡视制度作为行政监察的重要形式之一,古已有之。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有五个特点:巡视制度日趋完善,巡视官以小监大现象日趋普遍,巡视方式方法日趋灵活有效,巡视职责权限日趋明细,巡视官员选拔日趋严苛。古代巡视制度对新时期进一步健全完善巡视工作制度、创新巡视方式方法和打造巡视“铁军”,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基本上完成了当初制度设计任务,当前对农业进行强制性制度安排的时机已经成熟诱导性的制度需求已经为强制性制度安排提供了变迁方向;地方政府的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为之提供了经验积累;农业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好的制度环境;农业制度变迁的经济基础比较扎实;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使农业整体制度改革跌入了制度供给陷阱,农业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压力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7.
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制度具有制度生成的逻辑起点、制度重启的关键拐点、制度发展的重要控点和制度完善的崭新起点等四个关键节点,呈现出明显的历史波动性。在关键节点基础上对党内巡视制度进行勾勒,我们可以发现党内巡视制度大致分为起步奠基期、摸索摇摆期、恢复发展期、拓展创新期四个阶段,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性,整体呈现出一种渐进式转型的制度变迁进程。当前,我们要紧密结合时代需要,全面推进巡视制度改革;健全联动工作格局,促进一体协同作用发挥;完善监督体制机制,优化巡视监督治理模式;构建巡视工作长效机制,创新巡视成果运用方式,使之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魏丽莉 《唯实》2011,(10):61-65
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体现了不同产权形式安排下中国共产党和农民利益关系的调整。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还权赋能,不断保证农民财产权利、人身权利和发展权利的历史,这是党执政兴国、富民安邦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发展阶段,建立行政权力在市场活动中的合法边界,在保障和尊重农民参与市场的交易权利和选择不同产权形式的自由权利之间达成均衡是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和调整经历了三次变迁。从建国初期到1978年,农村全面服务于城市工业化,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从1978年到2003年,是城市、乡村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时期;2004年至今,城乡关系发生历史性转变,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协调发展阶段。城乡关系的变迁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执政能力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社会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规律及其对现实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添生 《求实》2005,1(4):35-37
追溯不同历史时期价值取向的发展与变化,无论是今天的中国还是中国的过去都曾出现过社会主导价值观对其他价值观的抑制甚至替代现象,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全面、不协调的倾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前提和要求,更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