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双主体互动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邵献平 《理论探讨》2005,1(6):143-144
1·哲学范畴中的主客体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而整个世界则是人改造和认识的对象,也就是“客体”。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我”与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基本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1]。既然主客体关系是以“我”的存在为前提,这就意味着“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先在性。所谓逻辑先在性,是主体在“逻辑”上先于客体而存在,而不是主体在“时间”上先于客体而存在。在现实的主客…  相似文献   

2.
李新市  王江澜 《学理论》2008,(12):17-19
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的重要一方,工人仅仅表现为物质劳动力,表现为商品。他所从事的剩余劳动按其本质来说,是内在的强制劳动,然而在外表上却似乎是自由买卖与协商达成共识的结果;尽管资本家身陷于资本的被颠倒了的关系中,但他却体现了这种关系的肯定的、统治的一方,因而他感到很快乐。在当代资本主义世界里,不管生产主体与客体的结合是多么复杂多变,只要主体与客体分离,工人阶级被剥削、被支配的命运就不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理论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认识起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认识客体不仅包括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而且还包括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精神产品,即客观的知识系统。与这两种系统相对立的主体系统也包括两个方面:即主体自身以实物形态把握客体的物质器官包括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主体自身以观念形态把握客体的精神器官,即主体认识结构。主体借以把握客体的各种物质器官,是一种物质性的认识工具、手段和中介,它为主体把握客体提供了生理方面的基础,因而它相当于主体认识的“硬件系统”;而主体认识结构则是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脑皮质外”的精神器官,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提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与人的自由发展历史相统一的重要论断,然而他对该论断的论证中还存在着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不相统一的理论矛盾。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系统化,确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内在包含着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在确认主体与客体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出主体生成的历史必然性,从而为彻底地论证"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与人的自由发展历史相统一"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实践的本质,是由实践的内在矛盾规定的,根本的矛盾关系是创造关系。 创造关系是实践内部诸种矛盾关系的最根本的关系。因为,实践一旦生成就包含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以及精神与物质的对立。人要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必然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列宁全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质上就是在现实的实践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作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功能属性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这种内在关系通常本质地体现为它的主体性和客体性这两个基本特征上。具体说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性表现为价值关系的多维性、价值意义的变动性、价值主体的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性表现为价值主体需要产生的物质性、价值客体功能属性的客观性、价值中介作用方式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7.
论价值认识     
价值问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重要问题,从主体——客体分化起,因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便开始了实践认识活动.认识,一是认识客体,二是认识主体自身.就其性质区分,认识客体属于“科学认识”的范畴,认识主体自身的利益关系属于“价值认识”的范畴.本文拟以主体——客体关系结构为轴心,揭示价值认识的含义及其与科学认识的内在统一,以期阐明将价值理论研究纳入认识论研究的意义.一、价值认识的含义及其特征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处于同其它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中,事物的本质呈现于关系中,关系就是本质.以实践关系为主要中介活动的主体——客体结构呈现出的复杂关系,揭示了事物的多方面本质,诸如实践的本质,认识的本质,真理的本质,价值的本质,人与自然矛盾的本质等.它们既有互相区别的属性,又具有在实践基础上内在统一的属性,因此在主体——客体复杂关系结构中,抽取出任何一种关系,必然要涉及到其它关系,但毕竟每一种关系又都拥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价值关系或日价值的本质既然蕴含于主体——客体关系结构中,就理当由此结构加以界定.经典作家正是从这方面来阐释价值本质的.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  相似文献   

8.
一、价值观的双重表达:社会价值导向和个人价值取向价值与价值观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价值观不是价值关系本身,而是关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基本观点。它以观念形态的思想意识、理论形态的思想体系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传媒而存在。它制约人们对具体的价值关系的肯定或否定、追求或排斥、珍视或蔑视、接纳或抗拒。因此,价值观在人们的整个  相似文献   

9.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无论是商品的价值还是使用价值都与哲学上的价值概念是一致的,都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关系属性,即客体对主体的效用关系;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主客体关系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主体与客体在实践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对立、相互渗透而又相互转化,从而构成主体无限的创造性的活动。本文试图通过实践来探讨主体与客体在其活动中具有方向相反而又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从而揭示主体能动地创造性活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个体性”是指人类个体既作为生物机体又作为社会机体的特殊属性。苏联心理学家安南耶夫把具体人类的生物和社会整体叫做“个体性”。19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重要论断:“人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关于人的“自然关系”,早在我国古籍《礼记·礼运》和《孟子·告子上》中,古人就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并归结为“食色,性也。”在人的“个体性”中,生物机体所表现出的某些生理、心理现象,一般具有“趋我性、“趋逸性”、“趋惰性”特点,这种特点对于“个体性”青年生物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是适用的。而在人的社会关系中,青年“个体性”则包含着“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伦理道德、宗教信仰、风格习惯等是一股强大的制约力  相似文献   

12.
吕国忱 《理论探讨》2004,4(1):28-31
学术界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往往以早期著作为依据,而不含列宁的哲学著作。这对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是一种"中断"。重读列宁的主要哲学著作,我们会发现,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明确提出:"主体—客体和客体—主体","这就是经验批判主义的原则同格的全部实质,就是最新实证论对'素朴实在论'的最新式的保护的全部实质!"并且把它作为批判马赫主义的武器而贯穿全书的始终。与此相反,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多次提出"主体和客体的一致",并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把列宁的后期观点引进哲学原理,就应该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避免以往教科书滥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从而把哲学理论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3.
“价值”,一般是指物质客体和社会现象的一种属性和功能,这种物质属性和功能标志着这些物质客体和社会现象对一定社会、群体或个人的意义。党校的价值何在?党校的存在价值或者社会价值就是培训干部、创新理论。其核心是培训干部——党的执政骨干(公务员)。实现党校人的共同价值,至少要做到:树立共同价值观;把握好准确定位;处理好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把手”是指领导班子中居于首位的负责人 ,处于关键地位 ,起着重要作用 ,关系着一个部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事业的成败。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这是党内监督的重点。一、对党政“一把手”监督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1 监督意识淡化。表现在监督的主、客体两方面 :一是监督主体好人主义盛行 ,怕得罪人 ,不想监督 ;监督环境不良 ,缺乏信心不愿监督 ;与己无关 ,不肯监督 ;“一把手”有权有势 ,不敢监督 ;对新形势下监督工作缺乏研究 ,不善于监督。二是监督客体 :有的“一把手”把上级监督看作是对自己不信任 ,反对监督 ;特权思想…  相似文献   

15.
黄炳荣  解通 《学理论》2014,(2):93-94
我国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正式确立了地役权制度。探析现行《物权法》中地役权制度的相关规定,不难发现地役权制度的主体、客体、从属性的相关规定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我国地役权制度的完善建议如下:扩大地役权的主体范围;扩大地役权的客体范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的根本思维方式──主体思维──读《中国哲学主体思维》谭明冉近读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一书,深受启迪。该书从主体思维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主体思维”在此处不应被理解为西方哲学中的“主体对客体或现象的认识”,而应理解为“主体以...  相似文献   

17.
青年价值观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恩全集》第19卷第406页)也就是说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某种属性。由此看来,价值主体是价值实现的前提。那么今天青年心中认可的价值主体是什么呢?有没有变化?弄清楚这个问题对我们从更深层次角度去把握青年价值观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讲,价值主体清楚不过地指的是人。但人却是形形色色,包括自我、他人、家庭、社会集团、  相似文献   

18.
价值与道德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与程度.在道德价值关系中,道德主体是第一性的,客体是第二性的.道德价值关系中的主体要比事实关系中的主体拥有更多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指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即需要与满足需要之间的关系。谈价值,必有主体且主体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关系。第一,主体,这是指需要的主体,主体是谁。第二,需要的内容是什么,这是客体。需要与需要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不是由主体或客体任何一个单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主体与客体双方共同规定的。  相似文献   

20.
它山之石     
宏图 《瞭望》1988,(46)
英国古典戏剧、电影艺术家劳伦斯·奥立弗作为莎翁历史剧《亨利五世》的制片人兼导演、主演,使“伟大的戏剧诗章同当代表现这种诗章的最伟大的手段二者之间完美的结合”(詹姆斯·艾吉评语),于1947年3月荣获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特别奖。《劳伦斯·奥立弗传》的作者约翰·科特雷尔描述了奥立弗载誉归国后的如下细节: “他就把奥斯卡金像奖包起来,亲自送给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