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伪装历来是犯罪分子作案时常用的反侦查手段,侦查与反侦查、伪装与识别贯穿于刑事侦查工作的始终。犯罪分子伪装作案的目的在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以便逃避法律的惩罚,其伪装行为给侦查工作带来了众多障碍。刑事侦查部门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及时、有效的识另ll作案人的各种伪装行为,揭露其真实面目是侦查破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新型犯罪手段层出不穷,犯罪分子的反侦查意识不断加强,反侦查手段也更加趋于智能化.面对犯罪分子反侦查手段的挑战,对反侦查行为的表现及防范对策进行研究,能够有效的指导侦查人员的侦查行为,提高破案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研究侦查谋略的目的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侦查谋略是为了侦查人员在侦查对抗中更有效地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因此 ,必须强化侦查人员的法律意识、科技意识和谋略意识。侦查人员应借鉴古人谋略思想 ,巧于谋划 ,应对挑战 ,使侦查人员在与犯罪分子的对抗中增强能力 ,提高战斗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并案侦查的前提首先在于认定并安,而认定并案究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同一认定或种类认定,这种认定是通过对犯罪分子在其所作案件中的特征反映体的特征的比较而做出的。进而对认定的特征、认定的方法以及并案侦查的形式和侦查思路作了简要阐述。对以前有关并案侦查的理论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5.
反侦查行为的表现、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侦查行为,是指在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为了逃避法律制裁,进行自我保护而针对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的侦查措施所采取的对抗性行为。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和科技进步的条件下,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一、制造假象的手段不断翻新。二、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三、暴力性、恐怖性反侦查手段增多。四、权力性反侦查行为突出。五、杀人灭口,丢卒保车。六、利用虚假身份作案,逃避打击。七、作案后潜逃境外。对此公安机关必须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一、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反侦查现象,努力提高侦查水平和攻坚能力。二、加强侦查专业队伍建设。三、用现代科技武装侦查队伍。四、加强同境外司法机关的警务合作。五、重视和加强对反侦查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持枪犯罪案件的侦查中 ,侦查机关存在着以下失误 :一是领导决策不当 ,延误案件侦破速度 ;二是枪弹痕迹检验结论错误 ,导致侦查方向发生偏差 ;三是调查摸底不深入 ,漏掉了犯罪分子 ;四是侦查力量行动不协调 ,使犯罪分子漏网逃脱 ;五是民警麻痹轻敌 ,造成不必要的伤亡。为了更有效地做好持枪犯罪案件侦查工作 ,必须增强领导者的科学决策能力 ,加强枪弹痕迹检验、枪支建档等基础工作 ,加强持枪犯罪案件的调查摸底工作 ,提高整体作战、协调行动能力 ,使民警增强“案犯手中有枪”的强烈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暴力犯罪案件侦查中,被害人的作用与地位不容忽视.通过被害人的陈述,公安机关可以了解到被害人遭受犯罪分子侵害的事实经过和结果,了解到犯罪分子的部分情况,从而为开展侦查,揭露犯罪提供客观条件,为认定案件事实提供重要依据.因此,研究被害人心理,探讨影响其如实供述的心理障碍,获取被害人真实、可靠的陈述,对确定正确的侦查方向,及时破案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就暴力犯罪中的被害人心理作粗浅的探讨,希望能对公安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同一个或同一伙犯罪分子所作的性质相同的案件称为狭义系列犯罪案件。狭义系列犯罪案件作案人具有常态人格特征 ,其犯罪心理常形成思维定势 ,其行为特征表现出稳定性、规律性。对作案目标、作案地点、作案手段和作案时间的选择是系列犯罪案件作案人行为特征的重要指标。在侦查系列犯罪案件时 ,要对系列犯罪案件作案人的各个行为特征(指标)及其他犯罪信息进行综合研究 ,采取并案侦查、注意外来人口犯罪特点、巡逻守候、如实立案、专案侦查和刑侦协作等侦查对策。  相似文献   

9.
从现场物证分析犯罪的心理痕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分子遗留在犯罪现场既有物质痕迹 ,又有意识痕迹、心理痕迹。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互相印证、互相补充。心理痕迹分析虽然不能直接起到证据作用 ,但通过它可以帮助我们刻画犯罪分子的个人特点 ,确定案件性质 ,判明侦查方向 ,缩小侦查范围 ,修正我们已有的推断 ,完善揭示犯罪的证据链条。  相似文献   

10.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留下的一些行为、举止、言谈特征。犯罪心理痕迹具有普遍性、特殊性和稳定性。在侦查工作中,通过犯罪心理痕迹可以分析作案时间、作案空间、犯罪手段、犯罪工具,对帮助侦查人员发现线索、缩小侦查范围、引导侦查方向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警察技术》2012,(2):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犯罪分子反侦查的意识越来越强,手段逐步呈现出智能化的趋势,明显可见的生物物证(如精斑、血斑、毛发、人体组织等)常被犯罪分子销毁和破坏,在  相似文献   

12.
搜查是公安机关在侦查工作中获取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分子的重要手段,而搜查笔录是公安机关侦查部门全面记载搜查情况,固定和证明搜查所获证物、犯罪嫌疑人及案件事实等情况的证据文书。其制作是否准确、及时、规范,直接反映了公安机关实施法律,办理案件的情况和过程。文章针对实践中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如何规范制作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和交通业蓬勃发展,其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犯罪分子利用交通工具远距离流窜作案提供了新途径。而此类案件中,以远距离流窜抢劫较为普遍。面对此类案件的新特点,侦查部门只有先从信息化背景下流窜抢劫案件频发的原因剖析出发,结合案件的特点深入分析案件的侦查困境,才能有效探求其侦查对策,以实现遏制此类案件发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我国法律虽明确禁止刑讯逼供,并将其规定为犯罪行为,但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却屡禁不止,成为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大顽疾。刑讯逼供之所以屡禁不止,其中因刑讯逼供案件自身的特点而导致的侦查破案难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有些刑讯逼供的犯罪分子认为自己是司法人员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或存在侥幸心理轻信刑讯逼供行为很难被发现和定罪,进而无所顾忌经常作案。因此,针对刑讯逼供案件的侦查难点进行分析,对其侦查方法开展研究,对于有效打击刑讯逼供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诱惑侦查是侦查机关在侦查破案中实施的一种谋略,是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一种特殊侦查方法,它对于打击那些作案手段、方式特别隐蔽、狡诈,证据收集极为困难的犯罪和无直接被害人、难以查证的犯罪有着重要作用。但诱惑侦查是一柄双刃剑,在合法性鉴定上,第一,要看被告人在被侦查人员引诱之前是否存在犯意。第二,要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与引诱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第三,要看引诱行为是否遵循了正当程序的其他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浅谈规避鞋印作案现场的勘查工作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鞋印是犯罪现场提取率较高的痕迹物证.但随着犯罪分子反侦查水平和手段的不断提高,在现场勘查实践中发现有些犯罪分子采用各种手段以避免在现场留下自己所穿鞋的鞋印.本文分析列举了犯罪分子规避鞋印的常用手段以及勘查技术人员识破作案人规避鞋印意图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此类现场的勘查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17.
信用卡诈骗案件的立案应谨慎,严格刑法入罪,对信用卡透支到期不还的行为不能都以犯罪论处,刑法重在打击恶意透支行为。侦查机关应分析犯罪分子作案规律,严密布控,伺机抓获现行,或从涉案信用卡入手挖掘侦查线索。侦查人员应注重现场勘查,从犯罪分子遗留信息如监控录像记录、指纹、通信和住宿登记信息等入手突破案情。还可以通过对POS机商户的业务进行排查,发现可疑线索,集中查处一批信用卡诈骗案件。侦查中,应注意针对行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进行证据收集,如伪造的或作废的信用卡、催收记录等。  相似文献   

18.
电信诈骗犯罪众多的侦查难点根本上是由电信技术非接触性、便利性和低廉性的特点所导致的,而正是有完备的电信诈骗产业链条的支撑,才使得本身文化水平不高的犯罪分子可以使用先进的电信技术进行诈骗活动,所以要破除电信诈骗犯罪的侦查难点,根治电信诈骗犯罪,必须要斩断其产业链条。在介绍电信诈骗犯罪的侦查难点基础上阐述难点产生的原因,即电信诈骗产业链条,最后着重分析斩断产业链条的具体措施,为公安机关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刑事案件中犯罪心理特征分析原理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心理特征分析已在国外刑事侦查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犯罪心理特征分析作为侦查的辅助手段,在揭示犯罪分子的智力水平、职业特征、某些技能及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方面,能够帮助警方确定侦查方向,缩小嫌疑人群.  相似文献   

20.
侦查机遇是侦查过程中的意外良机,它存在于每一案件侦破过程的各个阶段。它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但任何机遇都受必然性的支配,侦查工作的任务就是通过偶然揭示案件的本质。侦查主体要具备较高素质,才能抓住机遇,并采取措施诱发机遇的产生。 侦查工作中存在着犯罪分子制造的大量假象。案件假象是从反面对案件本质的歪曲反映,但它是由犯罪本质派生的。假象总是与大量真象同时并存,具有反常性。侦查主体可以识破假象揭示案件本质,还可以利用和制造假象,克敌制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