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里,梦中的贾宝玉遇到了袅娜翩跹的警幻仙姑。仙姑邀请宝玉到她居住的太虚幻境一游,“忽见前面有一座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副对联,特别是上半联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可谓是《红楼梦》最有名的偈语之一。  相似文献   

2.
鲁迅曾精辟地指出:“‘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进取。”《红楼梦》里的薛宝钗,就是鲁迅所说的这一种“以柔进取”的儒家典型人物。这个反面教员,作为一面镜子,可以照见那些复礼狂、野心家、巧伪人的丑恶嘴脸。守旧倒退的复礼狂薛宝钗是守旧、倒退的复礼狂。她出身在“百万之富”的“皇商”兼大地主薛家,自幼就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和功名利禄思想的熏陶,养成了维护旧制度的反动本性。眼看着薛家与其他几大家族一样“家运多艰”,要从荣华富贵的顶峰上跌落下来,薛宝钗这个儒家卫道士  相似文献   

3.
佚名 《政府法制》2014,(3):18-19
“你们知道中央谁反对毛主席?”正学着,江青一声高腔惊得其他人抬起头.但谁也不敢搭她的话头。江青见其他人茫然,很开心,拍了一下大腿:“万里!”  相似文献   

4.
作家萧军有记日记的习惯.他写日记完全是写给自己看,作为历史的摄影机、速写簿,并留下一点心灵的记录. 1942年3月22日日记:"我讨厌和江青一起跳舞……对于江青,这是个愚蠢、庸俗、浅薄的人.她对于毛泽东不会有什么帮助的,我对她毫无兴趣."1942年3月29日日记:"为了欢送我,今夜开假面舞会……朱德和贺龙来了……朱还是那样诚朴.接着毛泽东、林彪也来了.林是个狭小的、理性很强的人,但缺乏一种深沉的镇定人的力,他会不寿的."  相似文献   

5.
祝湘陵 《法制与社会》2010,(35):317-318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是一部女性的颂歌,它真正道出了中国女子千年来的苦痛宿命,也艺术地刻画出众多鲜活而美好的形象。《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作为封建“淑女”的标本和封建礼教的化身出场的,她头脑里装满了腐朽不堪的封建教条,处处站在叛逆者的对立面,喋喋不休地大谈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只应“拣那正经书看”之类的说教。对林黛玉这样的叛逆者形象,象对待其他历史人物一样,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予以评价,既要看到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性,又要看到她的局限性,特别是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人物与我们的时代已经根本不能相容。  相似文献   

6.
“名人电话曝光”危害凸现 “这哪里是手机?这是手雷!手雷!!”这是一年前笔者看电影《手机》记得主角张国立(费墨)用纯正的四川话道出的一句经典台词。冯小刚那时或许是借作家刘震云的小说人物语言半开玩笑说的一句话,但这句话到今天就成了切实的预言:今年6月2日,一份长达万余字,囊括了600多位内地艺人电话的帖子出现在某论坛并立刻成为网上热点。在之后的两天.该帖迅速地在网上流传。事到如今,这600位名人电话(主要是手机)的威力,已远非600颗手雷所能比拟的了!  相似文献   

7.
林黛玉应该有的家产一般人读《红楼梦》,都会觉得林黛玉是个寄人篱下的贫寒孤女。可是,很多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截然不同:林黛玉实际上是有万贯家财的继承人,只是她的财产被伪善的贾府侵吞一尽!  相似文献   

8.
“老婆回来了?”“老公晚上好!”“来!老婆,我亲一下!”“我老公真棒!”……这不是小说亦非某作家的杜撰之说,而是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某企业青年工人贾大海网上施骗,精心布设的温柔“陷阱”的又一幕闹剧的台词。别看这个“小白脸”只有19岁,甜言蜜语的背后却暗藏着杀机——先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开卷,曹雪芹就“提醒阅者”:“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这段话清楚地说明,《红楼梦》反映生活,表达主题,有一个特点,就是“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能不能正确理解“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特点,是能不能正确阅读和评价《红楼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二百多年来,《红楼梦》研究领域两条路线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研究《红楼梦》的这个特点,有助于理解它的政治主题,对地  相似文献   

10.
全风 《政府法制》2006,(20):24-25
一次谈话,初中女生出走湖南省安化县某镇中学初一50班班主任蔡丽蓉怎么也没想到,找学生一次正常的教育谈话,竟给她和学校带来了一场官司。时间要回溯到4年前的11月21日,蔡老师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学校,打开教室旁边她的单间办公室,准备搬出作业本辅导学生的早自习。打开门,蔡老师突然发现地上有一张纸条,只见上面写着:“蔡老师,聂雅芝和镇上的一个人谈恋爱。”没有落款,不过蔡老师对笔迹很熟,是她信得过的学生给她传递的信息。“早恋?”蔡老师心里一惊。她能掂量出学生“早恋”这个词的分量,这是个让所有老师困惑难解的问题。聂雅芝身材高…  相似文献   

11.
今年年初,在一次委局全体干部会议上,同志们提出,委局应设立一间内部阅览室,以方便大家学习和查阅资料。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莫荣新同志微笑着听完大家的发言后,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杂志,高举着说:“其实我们早已有了自己的阅览室!你们要认真读懂她、爱护她!”大家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份《中国监察》!在一阵愕然之后,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是啊,委局人手一份的《中国监察》不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移动阅览室吗?!从那时开始,“移动阅览室”变成了大家经常光顾的地方。委局各室每半个月集中学习当期的《中国监察》,把一些文章复印下来制作读刊珍…  相似文献   

12.
《法庭内外》2020,(3):30-34
“戴着口罩好,可以遮住我的双下巴!”记者黄洁笑着调侃,自从2005年成为《法制日报》的一名记者,我们帮她粗略统计了一下,15年来她采写发表稿件数量保守估计在5000篇左右,采访过无数人,这是她第一次被别人采访。  相似文献   

13.
一、“一国两制”在于为“老大难问题”的解决“找条新的路子”关注国事的人,或许早已注意到,进入1987年之后,“一国两制”作为一种“科学构想”,在理论、方法、政策、体制以及实践等等层次上,都有长足的进步。首先引人注意的是1月底香港《文汇报》发表的《邓小平论一国两制》的文章;这是1984年12月29日,中英关于香港前途问题《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署、邓小平曾见英国首相撒切尔(戴卓尔)夫人谈话的一部分在1985年1月出版的邓小平著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书中,并没有收辑进去;因此,原文发表,这还是第一次在1986年底大学生  相似文献   

14.
<正>作家毕飞宇说:“叶开是经验丰富的编辑和同样经验丰富的作家,这两种经验叠加在一起,使他拥有了一种特殊的能力。关于写作,他通透,他使可意会变得可言传。”叶开出了一本新书《修炼好文笔:人人都能妙笔生花》(豆瓣评分9.5),从写作入门、进阶和创意三个方面为我们科普一本有灵魂的小说是如何诞生的。  相似文献   

15.
服刑18年拒不认罪 “警官,我冤枉啊!”这是第一次谈话时张大田对我说的话. 半年前的一天,张大田调到我所在的监区服刑,正好被分到我所管的班组.在此之前,张大田已经在监狱服刑18年了. 18年前,法院作出了“张大田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判决.当庭,张大田就高声喊叫:“我是被冤枉的!”可是在冰冷的手铐和威严的法庭面前,这样的挣扎变得苍白无力.张大田被送到了某监狱服刑,开始了他漫长的改造生活.  相似文献   

16.
韩长代 《政府法制》2014,(26):61-61
钱钟书无论是日常谈话还是平时写作,他那机智风趣的幽默话语总是脱口而出.无怪乎当年一位外国记者动情地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我还迷信钱吗? 1991年,内地18家省级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录》,要拍钱钟书时,被他婉拒了。有人告诉他,拍了会得到一笔酬金的。钱钟书淡淡一笑说:“我姓了一辈子‘钱’了,难道还迷信这东西吗?”  相似文献   

17.
前几年,“四人帮”一伙故意歪曲、篡改毛主席关于《水浒》一次学术性谈话,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评《水浒》、批宋江的运动,影射、攻击敬爱的周总理和邓付主席,并准备层层揪“活宋江”。与搞儒法斗争史一样,他们都是借学术问题来搞政治阴谋。今天,政治上的流毒正在清算,学术上反历史主义和形页上学一类的恶劣影响也应予以扫除。  相似文献   

18.
张钊 《检察风云》2010,(1):48-48
怎样鉴定一部文学作品是否为某位作家所作?瑞典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分析作家“语言指纹”的公式,通过分析作品中较少出现的单词数与作品长度间的关系来研究作家的写作习惯。最近出版的《新物理学杂志》为这一课题提供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王梅 《中国监察》2008,(22):51-51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暂行办法》,使诫勉谈话在预防腐败苗头性问题上起到了更加积极的作用。但在对《办法》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责任主体不落实、程序上存在模糊概念等等。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诫勉谈话要抓住几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幽默大王     
禁止近亲结婚一对夫妻不和,经常争吵不休。一次,在吵架中愤怒的妻子大声对丈夫吼道:“我就是跟魔鬼结婚,也比跟着你强!”丈夫马上反驳她:“这办不到!法律规定禁止近亲结婚。”淡而无味有一个老书生,每听了别人的讲话,总摇头说“淡而无味”。一天,老书生与客人谈话,问客人:“有新闻乎?”客人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