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长文 《传承》2006,(7):17-18,27
本文以广西蔗区新农村调查为基础,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变迁,指出当前乡村精英权力复位现象不是因为"治理成本过高"迫使政权力量退出乡村治理,也不是因为上层"为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的主动撤退.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产业利益通过寻找产业利益代言人,循组织化的路径来表达利益诉求.乡村精英们正是在产业力量的推动下实现权力复位并超越传统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2.
乡村社区精英群体在发挥积极带动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会引致社区利益分配失衡的困境问题。作为典型的民族旅游乡村社区,桂林平安壮寨中以旅游小企业主为代表的旅游精英群体,基于经济、制度和道德等三方面动机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行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实现和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利益,验证了旅游精英在乡村社区旅游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旅游精英的社会责任履行主要源于利己动机,逐利的利己动机越强,社会责任实践的利他动机就越强,旅游小企业的社区依赖性,在这种"利己与利他"的转换中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旅游精英在乡村社区中履行社会责任的道德治理,是解决精英困境刚性治理结构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梅少粉  张英魁 《桂海论丛》2010,26(6):115-119
乡村精英作为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劳动力转移的大潮中,乡村精英人才的外泸。导致生产发展优势劳动力缺乏,新农村建设中坚主体虚空。要解决乡村精英人才的外流问题,必须积极转变理念,实现乡村精英要才的合理流动。同时,应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土地的附加值,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广西蔗区新农村调查为基础,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变迁,指出当前乡村精英权力复位现象不是因为“治理成本过高”迫使政权力量退出乡村治理,也不是因为上层“为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的主动撤退。笔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的产业利益通过寻找产业利益代言人,循组织化的路径来表达利益诉求。乡村精英们正是在产业力量的推动下实现权力复位并超越传统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5.
乡村政治场域的资源配置有其独特性,从方式上而言,很多资源的配置既不通过价格也不通过权力运作,而是通过建立在人际关系之上的交换来实现。处于乡土社会中的乡镇干部,依然遵循了上述资源配置逻辑,通过运作“关系”获取利益,并形成类似费孝通式的“差序格局”,其运作逻辑在乡镇干部的寻求庇护行为、选择性行政以及“拉关系”争资跑项行为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村社治理结构的转型反映了当代中国政治生活领域中"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民主-自治"的社会治理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乡村社区政治体系边界的乡村精英呈现出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如何使乡村精英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保证并充分发挥其在农村中的"守门员"角色,以实现转型社会中所渗透于乡村社区的多种能量间的良性互动,将是乡村治理的一个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7.
乡村经济精英因其生长于乡村,且立足乡村经济获得精英地位,在精准了解贫困群体需求,精准选择和培育产业方面更具比较优势。广西地区部分县域的乡村经济精英,通过精准选择产业,敏锐把握新经济模式,在获得自我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在带动贫困户发展方面有较好的表现,他们的成功更直观地展示了乡村经济精英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价值。为更好地发挥这些乡村经济精英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作用,建立多元主体分工协作机制,改进相关政策设计,便利乡村经济精英参与一些项目,多渠道增强乡村经济精英的获得感,采取有力措施治理"精英俘获"避免乡村精英价值扭曲,通过多方面措施激励和强化乡村经济精英更深入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陆泉 《今日海南》2013,(11):34-35
随着海口西拓战略的进一步推进,省、市重点项目纷纷落户秀英区.在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故而产生征地拆迁补偿款、青苗补偿款、坟墓迁移补偿款等大量资金.个别征地拆迁人员、乡镇干部、村干部等,因一时贪欲,利用职务之便,伸出贪婪之手,出现了不少腐败现象.如何在农村土地征用中做好廉政风险排查防控工作,把腐败种苗从土壤里连根拔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本文结合实际谈点看法.滋生腐败的现状和成因农村征地拆迁中的腐败主要表现在:一是土地性质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精英俘获"困境是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公共事务治理出现的突出问题。按照制度、关系、资源、身份四个分类标准,可以将"精英俘获"分为操作无章型俘获、关系网络型俘获、资源匹配型俘获、身份优待型俘获等四种类型。基于H省L县"组组通工程"的个案观察来看,"精英俘获"已经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公共事务治理出现公共利益受损、公共性不足的肇因。自主型治理意在打破"精英俘获"的限制,通过自上而下提高国家自主性和自下而上推动基层民主治理的有机结合,确保地方各层级权力运行体现公共性,该模式可以成为破解乡村振兴过程中公共事务"精英俘获"困境的可资尝试。  相似文献   

10.
民用运力国防动员征用属于行政紧急征用,民用运力征用制度应遵循现代财产征用法律原理,对于在国家行使民用运力动员权过程中权利受损的单位和个人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我国民用运力国防动员征用的相关法律欠缺有关征用及补偿的程序.为落实宪法的要求,应尽快完善民用运力征用补偿标准以及救济机制,切实保障被征用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政权建设理论分析框架内,二十世纪以来,国家与农村社会精英的关系出现了持续变迁。清末民国时期,在权力渗透、资源汲取和现代乡村建设中,国家选择与权绅(即营利性经纪人)和专业知识分子等合作;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在建立严密控制农村社会的行政官僚体系、资源提取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中,国家选择以贫下中农中的革命积极分子为骨干的新型精英作为国家的神经末梢来治理乡村社会;改革开放后,在"乡政村治"治理格局的建构和现实控制农村社会与吸纳农村资源的行政逻辑的矛盾中,乡镇根据对两者的理解不同,选择与不同的农村精英合伙治理乡村社会;后税费时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家选择"富人"来合作治理乡村。因此,二十世纪以来,国家总是根据基层政权建设的变化来选择与不同的农村精英合作治理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12.
公共利益视阈下土地征收征用的国际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婴智 《求索》2008,(10):152-154
土地征收征用是在法律的层面,用公法的权利对私法权利进行的一种干预。政府可以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对集体土地进行征收征用,这不仅是国家权力的体现,更是国家进行整体规划和经济建设等不可或缺的需要。但是“公共利益”具有特殊的模糊性,政府在行使这一权利时存在滥用的可能,或者忽略“公共利益”的限制而随心所欲地行使“国家权力”,进而损害农民的利益,本文研究土地征收征用的国际立法,目的就是解决协调公共利益与农民利益的法律规制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家政权建设最早来源于对西欧现代国家建构等一系列现代化现象的经验提炼和总结,后被中国学者用于分析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国家权力介入乡村社会及这一过程中发生的种种变化。将国家政权建设看作一个过程,探讨这一过程的动机、方式、微观行动者,及其中作为一个独立研究对象的基层政权,可以将乡村社会中的国家政权建设分为四个视角: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治理结构、国家政权建设与村民自治、国家政权建设与基层政权、国家政权建设与村庄精英。四个视角基本可以涵盖目前关于乡村社会中的国家政权建设研究的基本领域和范畴,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国家政权建设和乡村治理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4.
"袁楼事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农民与地方政府和乡村精英博弈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较为典型的"三农"问题个案.它给我们留下的启示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博弈各方在维护自己基本利益的前提下,要适度"妥协",即博弈有"度";片面追求一方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及他方,往往会事与愿违,最终导致各方都不原意看到的"负和博弈".执政党(政府)必须从公共理性出发,制定并维护合理的"游戏规则",协调博弈各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乡村治理经历了众多变迁,变化背后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地方精英。追溯乡村治理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发现地方精英是乡村良性治理结构的能动主体。完全代表个人利益的精英与完全体制化的精英都不能使乡村治理有效运转起来。既能代表地方社会,又能沟通国家政权意志的地方精英是乡村有效治理结构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6.
乡村治理中的村庄精英角色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乡村的治理需要动员各种力量和积极因素的参与而形成合力,单纯的村民自治制度和村委会的体制难以解决村治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村庄精英群体在中国农村已经是一个客观存在。作为村民中有见识、有抱负的人,村庄精英在乡村的治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成为乡村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只要体制外的村庄精英与体制内的村委会和谐共存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村庄治理就一定会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09,(1):87-87
吴卫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撰文认为,公共利益是国家启动征收征用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现行法律还未就公共利益作出相应规定,以至政府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被认定为公共利益,导致征收征用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合法进行征收征用,合理维护公民权益,正当实现公共利益,有赖于法律规范公共利益,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界定公共利益是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8.
为改变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乡村人才分化和流失状况,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鼓励能人回乡政策,实际上是再造乡村的精英群体。但是,再造精英的政策初衷面临能力转化、权威认同、治理参与等实践困境。通过吸引能人回乡破解乡村人才瓶颈,要从分类开发、能力提升、权威转化、长效激励等方面构建精英再造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乡村社会中作为治理精英的乡绅却在近代“废科举、兴新学”和“乡村自治”的过程中丧失精英地位。乡绅衰落的原因是:丧失文化权威而与下层民众疏远、传统精英流动渠道消失致其与下层民众隔离、乡绅自身异化进而与民众冲突、民众中产生新的精英给其沉重打击。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补偿标准的诸多缺陷不仅严重违背公平、正义之原则,也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产生严重隐患。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所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改革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