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宁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大胆提出了“一国胜利”论。●“一国胜利”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发生”论的突破,是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典范。●“一国胜利”论的提出和完善过程表明,正确回答时代课题是列宁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接受实践的检验是列宁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2.
列宁的灌输论内涵丰富.它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列宁的灌输论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施路径是:以灌输的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引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灌输的“一”与“多”相结合原则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灌输的理论化与大众化相结合原则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与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通常是被看作很不相同的两种理论。然而,只要细加比较,便可发现它们的一致性。 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都是在承认暴力革命学说的前提下,对武装夺取政权的形式或时机作出的某种独特的构想。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对马、恩暴力革命学说的发展。其论据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出现跳跃式局面,一些后起的国家在短期内超过了某些原来比较先进的国家,它们需要按照自己韵政治、经济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这样就与老牌国家发生了冲突和矛盾,战争成为不可避免,从而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在它们统治的链条上出现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可以在这些地方首先发动革命,使社会主义在个别国家内的胜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边平 《前线》1959,(21)
在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二周年纪念日到来的时候,“列宁全集”中文版,已经出版了三十八卷。“列宁全集”中文版的出版,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列宁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库中,不可估价的思想财富。列宁的思想,在过去教育和培养了千百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战士,引导全  相似文献   

5.
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列宁就非常重视国家政权建设。在俄共(布)“八大”至“十一大”上都把改革和完善国家机关、同官僚主义斗争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列宁关于改革和完善国家政治制度的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主要侧重于列宁病重之后写的几篇主要著作和书信,即著名的“政治遗嘱”方面。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大报告再一次强调,我们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十五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为一项奋斗目标,把依法治国作为实现民主政治目标的保障,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也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贡献主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无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权也需要民主的形式。”第二,社会主义民主“只是一种手段”。第三,社会主义民主也是要“消亡的”。 列宁对社会主义民主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说:“不实行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列宁认为这个思想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无产阶级如果不在民主斗争中为社会主义革命做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其二,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民主,它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引导人类走向国家消亡。”列宁在这里阐明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实行民主,才能巩固政权,才能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后来列宁又进一步强调:“彻底的民主制度就变  相似文献   

7.
1955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中央委员会根据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验,在我国国民经济恢复阶段将要结束的时候,即一九五二年,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①究竟应该怎样认识我们党当时对“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学说”的理解,是近年来我国党史学界争论比较大的一个热点问题。比较流行的一个观点是:我们党“当时视为过渡时期理论经典的,主要是列宁1920年以前的著作”。“1921年以后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论著,并不被认为是发展了的因而是更为重要的过渡时期理论。”②而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在1920年前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20年以前的过渡时期理论是“列宁晚年摒弃了的过渡时期学说”。③并且认为,由于“对列宁过渡时期理论缺乏全面、准确的理解”,是造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偏差”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因”。④然而,上述这些论点能够成立吗?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不足与错误之处,欢迎批评并请指正。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是社会革命意义上的“同时胜利”论,并不否认政治革命的“一国胜利”;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是政治革命意义上的“一国胜利”论,并不否认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必然是“同时胜利”。“一国胜利”论与“同时胜利”论不是对立的。因此,关于“同时胜利”论到了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过时,因而被“一国胜利”论所取代的传统观点,没有准确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社会主义胜利问题上的本来思想  相似文献   

9.
“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这是列宁的一个著名论断。几十年来(包括现在),它在我国思想理论界经常被一般地(即无条件地)引用来论证“政治比经济重要”,“政治统帅经济”,等等。事实上,这样理解和引用是不对的,它既不符合列宁的原意,也不是完整准确地理解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思想。不仅如此,对这个论断这样理解和引用,还是我们长期“左”倾错误的一个“经典”根据。因此,澄清对列宁这个论断的误解(甚至曲解)和误用,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十分必要的。“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这个…  相似文献   

10.
所谓“政治保证”,指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坚持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一系列实践,从而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就此作了不懈的努力。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发展了列宁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张鑫 《求实》2006,4(7):7-10
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认为,阶级的划分应以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首要标准。这一理论长期被奉为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分析的唯一经典。但二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中间阶级”、“政治权力寻租”等现象,以及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暴富阶层”的出现等社会阶级结构的巨大变化,使得我们在运用这一阶级分析理论时遭遇到了现实难题。财产、收入、知识、政治权力等因素在阶级分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彰显,任何单一划分阶级的标准都已无法解释越来越复杂的阶级现象。因此,探讨列宁的阶级分析理论及其在当代的不适用性,建构适合于当代社会尤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阶级分析理论,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 ,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 ,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并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 ;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 ,曲解了列宁的思想 ,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 ,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 ,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13.
学习列宁的“灌输论”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理。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中系统阐述了“灌输论”,为无产阶级政党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根据列宁的论述,所谓“灌输”,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必须运用各种宣传﹑鼓动手段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传播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以武装他们的头脑,启发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使他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自身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并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自觉地为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发展和完善可以分…  相似文献   

14.
俞良早 《理论学刊》2004,4(2):18-22
在列宁的思想中,知识分子创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创造这种理论是统一的,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党同无产阶级的关系是一种密切的宣传与被宣传、鼓动与被鼓动的关系,而不是取代者与被取代者的关系。“西方列宁学”所谓列宁以“知识分子”取代无产阶级或者以“党”取代无产阶级的说法是对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歪曲。列宁十分注重处理好党中央与党的地方组织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视发挥党的地方组织的作用和党员的作用;作为党的领袖的列宁,一向尊重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的意见,执行党的决议。“西方列宁学”提出列宁以党中央取代党的地方组织和党员,以自己取代党中央,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把政治概念定义为“阶级斗争”,其主要根据就是列宁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列宁选集》第4卷第370页)现在有的同志认为,把政治只归结为阶级斗争,这是割裂了列宁的本意。因为列宁在说了上述那句话以后还反复重申:“我们走向战  相似文献   

16.
郑异凡 《党建》2009,(6):62-63
斯大林时期一些著作都特别强调,是列宁提议斯大林担任总书记的。例如经斯大林本人亲自修订的《斯大林传略》写道:“1922年4月3日,中央全会根据列宁的提议选举列宁最优秀最忠诚的学生和战友斯大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对此一说历来有不同说法。中央全会参加者托洛茨基在《我的生平》(1929年)中认为:“斯大林正是在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由季诺维也夫推荐,违背列宁的意愿而被任命为总书记的。”托洛茨基还说,谁也没有赋予这次选举以特殊意义。“在列宁生前这是个技术性的职务,不具有政治性质”。  相似文献   

17.
列宁指出:“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列宁选集》第4卷第234页),无产阶级的领导者必须掌握和善于运用领导艺术,列宁通过学习前人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有关领导艺术的论述,总结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对领导艺术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内容丰富的领导艺术理论。在列宁看来,领导艺术最主要的应当是如下几点:一、把握链条的最主要环节。列宁依据事物内都包含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处于  相似文献   

18.
在一定意义上,为邓小平高度赞赏的“列宁思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然而如何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列宁思路”,仍有待于理论工作者的进一步努力。文章从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矛盾的特定视阈,解读“列宁思路”,认为除了已经为人们正确认识的新经济政策内容外,还包括文化转型、文化建设以及执政党自身建设等方面。加深和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与建设水平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列宁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可以吸取和借鉴列宁的民主政治理论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20.
在一定意义上,为邓小平高度赞赏的“列宁思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然而如何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列宁思路”,仍有待于理论工作者的进一步努力。文章从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矛盾的特定视阈,解读“列宁思路”,认为除了已经为人们正确认识的新经济政策内容外,还包括文化转型、文化建设以及执政党自身建设等方面。加深和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与建设水平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