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组织周围C-FOS、AQP-4表达的时序性变化规律,分析评价其在脑挫伤时间推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SD大鼠开放性脑挫伤模型,于伤后0~168h不同时间点取挫伤区脑组织,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结合图像分析及统计学技术进行分析,并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大鼠脑挫伤后0~168h时间内脑皮质挫伤区内C-FOS、AQP-4的表达随损伤时间的变化呈明显的时序性变化,C-FOS阳性表达于伤后12h、AQP-4阳性表达于伤后72h分别达高峰。根据实验组各时间点IOD值,分别建立根据C-FOS、AQP-4表达推断损伤时间的回归方程。结论脑挫伤部位C-FOS和AQP-4的表达规律在脑挫伤时间推断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鼠脑挫伤后巢蛋白表达与脑挫伤经过时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ia DM  He GL  Zhou YW  Deng WN  Sun LJ  Dai JP  Liu L  Xu XH 《法医学杂志》2006,22(3):161-164,F0002
目的观察大鼠脑挫伤后不同时间内巢蛋白(nestin)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与脑损伤经过时间的关系。方法利用自由落体撞击大鼠脑挫伤模型,在脑挫伤后不同时间(0.5,6,12h和1,3,7,14,28d)观察nestin蛋白在伤侧皮质、海马齿状回及胼胝体表达情况。结果伤后0.5h伤侧皮质、海马齿状回及胼胝体nestin阳性细胞表达开始增强,7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28d伤侧皮质、海马齿状回恢复至正常组水平,伤侧胼胝体在伤后28d仍有弱表达。结论nestin免疫组化染色可以作为法医学推断早期脑损伤时间的指标之一;nestin可作为判断脑损伤是否存在及区分生前和死后脑损伤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不同时间内脑组织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表达的变化,探讨β-APP与脑损伤经过时间的关系。方法参照Feeney’s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在伤后1h,4h,12h,48h,72h,7d,14d,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β-APP的表达,以非损伤组做对照。结果β-APP出现于损伤后1h,4h开始增加至12h达到高峰,随后阳性反应细胞逐渐减少,7d后仍有少量表达但仍高于对照组,14d后表达基本恢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APP在脑挫伤后随时间的变化,其表达呈现先逐渐增加后又减少的一定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大鼠骨骼肌挫伤后卷曲受体蛋白2(frizzled-2,Fzd2)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损伤时间推断的指标。方法利用RT-q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及损伤后4~48 h每4 h大鼠骨骼肌中Fzd2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结果 Fzd2 mRNA在损伤后24 h、36 h、40 h相对表达量增高,24 h组表达量达正常对照组的两倍(P0.05);而Fzd2蛋白在损伤后相对表达量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大鼠骨骼肌损伤后Fzd2 mRNA在一定时间内的表达变化情况可以作为多指标联合推断损伤时间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鼠脑挫伤后GFAP和iNOS表达与损伤时间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和诱导型—氧化氮合成酶 (iNOS)的表达及其时相性的关系 ,试图寻找法医学脑损伤时间的推断方法。方法 建立脑挫伤的动物模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ABC法 )观察大鼠脑挫伤后GFAP及iNOS在伤后不同时间的表达。染色结果用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技术作定量统计分析处理。结果  ( 1)伤后 3h时GFAP阳性表达细胞开始增多 ,1d和 5d组单个阳性细胞染色强度达峰值 ,但在 3d组相对邻近组却下降 ,呈现出一双峰波形 ,7d达最大值 ;阳性物质总面积自 3h时表达增多开始后一直增加 ,直到 7d时达高峰。 ( 2 )伤后 12h组可见iNOS活性增高 ,并随伤后存活时间的延长 ,iNOS阳性细胞数目 (或阳性物质总面积 )逐渐增多 ,单个细胞染色强度逐渐加深。伤后 1d至 3d组阳性物质总面积达到高峰 ,5d后开始下降 ,但 7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 ;而单个细胞染色强度随伤后存活时间的延长而加深 ,于 5d时达高峰后显著下降 ,但高于起始水平。结论 脑挫伤后GFAP和iNOS在损伤局部的染色变化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 ,可以用于脑挫伤的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6.
实验性脑挫伤后 Fos蛋白和 NGFR变化与损伤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Song LF  Meng FT  Liu XY  Xia SH  Rao GX 《法医学杂志》2001,17(3):132-136
目的 检测分析不同损伤时间组实验大鼠脑挫伤灶周围神经细胞中 NGFR阳性染色强度变化与损伤后经过时间之间的关系,对其在脑挫伤时间推断中的作用作出评价。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ABC法),结合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技术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原癌基因 c- fos的表达产物 Fos蛋白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NGFR)的染色变化。结果 ( 1)伤后 0.5h组在挫伤灶周围可见 Fos阳性染色细胞出现。伤后 3h组阳性表达数量和强度达峰值,且分布广泛。后表达逐渐降低。 1d后各组未见 Fos阳性染色强度增加的细胞。对照组染色为阴性。( 2)伤后 1d组在挫伤灶周围可见少量 NGFR阳性染色细胞,以神经细胞表达为主。伤后 3d组,阳性细胞表达与 1d组相比有显著性增强 (P< 0.01), 数 量 和 着 色 强 度 达 到 高 峰 , 量 多 且 染 色 深 。 之 后 逐 渐 缓 慢 减 弱 。 对 照 组 染 色 为 阴 性 。 可 见 脑 挫 伤 后 Fos和 NGFR在 损 伤 局 部 的 阳 性 染 色 分 别 在 伤 后 早 期 及 随 后 较 晚 时 段 里 出 现 。 前 者 表 达 时 间 短 暂 , 而 后 者 则 持 续 时 间 较 长 , 但 都 有 一 定 的 规 律 性 。 结 论 Fos蛋 白 和 NGFR变 化 可 用 于 脑 挫 伤 后 不 同 时 段 的 损 伤 时 间 推 断 。  相似文献   

7.
大鼠脑挫伤后FN表达与损伤时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寻找推断脑损伤经历时间的可靠指标,采用自制自由落体撞击法致大鼠右顶叶局灶性脑挫伤模型,于不同时间段处死大鼠后,进行纤维连接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法研究,结果发现纤维连接蛋白及其 mRNA表达水平与伤后经历时间有一定相关性,并能较好地鉴别死前脑挫伤和死后脑挫伤,可作为推断脑挫伤经历时间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李娜  王英元  牛艳麟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1,26(3):194-196,200,262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脑挫伤后不同时问内脑组织、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TM)的变化,探讨其与损伤经过时间的关系。方法参照Feeney’S法建立大鼠脑挫伤模型,在伤后1h、4h、8h、12h、24h、3d、7d7个时问点提取心帆及脑组织检材,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f血浆TM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组织中TM刖性表达。检测数据应川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M的阳性表达、IOD值和血浆含量存挫伤后4h开始增加,至24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减少,伤后3dTM血浆含量仍高于对照组,7d后基本恢复至对照纰水平。伤后4h~3d之间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挫伤后TM表达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有助于推断呐损伤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探讨大鼠骨骼肌挫伤愈合过程中p-CB1R的表达规律与损伤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20~250g,随机分为10组,每组5只,其中9组为实验组,1组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50例大鼠骨骼肌挫伤后各时间段p-CB1R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骨骼肌未见p-CB1R表达;挫伤后p-CB1R阳性表达主要在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各时间段大鼠骨骼肌均未见阳性反应。伤后3~24h,阳性细胞以单核细胞为主;3~5d,阳性细胞以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主;7~10d,阳性反应主要见于成纤维细胞,并于7d达到高峰;14d,p-CB1R阳性表达量有所下降。结论骨骼肌挫伤愈合过程中p-CB1R在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的变化具有时序性,可望作为法医学推断骨骼肌挫伤时间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皮肤挫伤后NF-~B mRNA时序性表达规律,分析其与损伤时间的关系.方法 制备大鼠皮肤挫伤模型,于伤后0.5,1,6,12,18,24,30h取材,一步法提取总RNA,检测其完整性和浓度,按照0.4μg总RNA量逆转录合成第一链cDNA,以rip32为内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检测,采用JACt法比较其与正常皮肤组织NF-kB mRNA表达的倍数关系.结果 皮肤挫伤组织中NF-KB mRNA伤后0.5h表达显著增强(P<0.05),6h出现高峰,12h降至正常水平,随后略有回升.结论 大鼠皮肤挫伤组织NF-KB mRNA的表达,随着损伤经过时间的延长呈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脑外伤后脑组织MMP-9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损伤时间推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健康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损伤组、假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损伤组采用自由落体方法建立脑损伤模型;致脑损伤后分10个时间点,采用HE染色观察损伤区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时间点阳性细胞的种类和比值,并与假损伤组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损伤组伤后1h可见中性粒细胞阳性着色,6h后可见神经细胞阳性染色并逐渐增强,伤后5d阳性细胞数达到峰值,而后开始减弱,14d基本消失。假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未见阳性表达。将实验组中2h~7d阳性细胞比值与其它各时间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时间点与假损伤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结论损伤后MMP-9阳性表达的规律性,有望成为脑损伤时间判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Liu YQ  Zhang LL  Zhao XH 《法医学杂志》2006,22(5):374-377
事件相关电位作为一种特殊的诱发电位发展迅速,为近年来研究人的认知功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P300是事件相关电位中被研究最为广泛和成熟的一个成分,与注意、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过程关系密切。对脑损伤后认知功能改变的评价是这类研究的重点之一,随着相关研究的展开,这项技术在法医临床、精神病等领域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脑外伤者血浆NSE含量与损伤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与创伤性脑损伤程度的关系及法医学意义。方法选取25名健康体检者、34名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的GCS评分,将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中型组(GCS≥8分)和重型组(GCS〈8分)。用酶联免疫法对上述研究对象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在脑外伤24h内,颅脑损伤组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与轻中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血浆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越高,患者颅脑损伤程度越严重。结论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可作为早期检测创伤性颅脑损伤的特异性指标,其含量越高,颅脑损伤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14.
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后bFGF及其受体FGFR1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uang DX  Zhang L  Wu MY 《法医学杂志》2004,20(2):65-67,i009
目的观察脑损伤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及其受体FGFR1的表达及其时序性变化,探讨脑损伤的分子机制及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侧位中度液压冲击脑损伤后bFGF及FGFR1蛋白在伤后不同时间(30min,1,3,6,12h,1,3,7d)的表达情况,以正常大鼠及手术大鼠作为对照。结果正常对照组和手术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内有低水平的bFGF和FGFR1表达。脑冲击伤后6h,大脑皮层和脑干bFGF和FGFR1蛋白表达开始显著增加,1~3d达高峰,7d时已有所下降;海马冲击后3h即开始增加,1d达峰值,此后逐渐下降,7d时恢复正常。结论脑损伤可诱导bFGF/FGFR1的表达,提示机体对脑损伤存在自身保护机制,其表达的时序性改变可望用于法医学脑损伤时间推断。  相似文献   

15.
观察钝力打击头部后的生理功能和脑病理改变,探讨脑震荡与脑损伤界与度的诊断划分。以震荡钝力打击猫头部建立脑震荡和脑损伤的动物模型,取猫脑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同时观察打击后脑电图、心电图、呼吸、意识障碍等生理功能变化,以脑组织和功能在不同时间内是否存在可复性为依据,发现脑震荡和脑损伤之间存在明显的“界”的标志,在界定下亦可分“度”,以利于法医学损伤程度的鉴定和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海马microRNA的表达变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 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伤后1h、1d、3d、5d组,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动物模型。各组大鼠于设定的损伤时间点检测事件相关电位P300,应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海马microRNA的表达情况,筛选特异性表达的microRNA。结果各组大鼠伤后P300的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以伤后1d为甚。与假手术组相比,伤后各实验组microRNA表达谱具有显著差异。其中miR-21、miR-16、let-7b的表达与P300潜伏期变化存在显著相关,伤后1d为差异性表达的关键时间点。结论 microRNA可能在创伤性脑损伤后发生的认知功能障碍中发挥调控作用,有望为脑损伤后认知功能的法医学鉴定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Xue AM  Zhao ZQ  Shen YW 《法医学杂志》2003,19(3):140-142
目的研究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可变剪接片段EDA、EDB在人体皮肤切创的表达情况,并摸索EDA、EDBmRNA在离体皮肤上最长检出时限,以期为早期损伤时间的推断提供实用的参考指标。方法采用DIG标记的反意RNA探针,原位杂交检测人体皮肤在损伤早期(从30min开始)FNEDA、EDB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人体皮肤无EDA、EDBmRNA表达;在损伤早期(≤3h)FNEDA、EDB的表达随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EDA、EDBmRNA主要出现在表皮基底层细胞;EDA、EDBmRNA在标本离体后4h就不能检测到。结论FNEDA、EDB可作为早期损伤时间推断的较理想的参考指标,但原位杂交的检测方法不适用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8.
Zhao L  Xu X  Zhu J  Chen J 《法医学杂志》1998,14(3):135-7, 19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xpression of heat shock protein 70 (HSP70) as molecular chaperones, following traumatic brain stem injury(TBSI). The expression of HSP70 was detected in respective brain regions of rats 1 h, 3 h, 6 h, 12 h, 24 h after brain stem stabbing wound. Numerous HSP70 immunoreactivity positive blood vessel endothelioid and glia cells were found in cerebral, cerebellar cortex and hippocampus after 1 h, with H.E stain unchanged. In the area near the focal of brain stem injury, HSP70 immunoreactivity positive neuro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1 h of injury, reaching the highest level after 3 h, much higher than in other areas. HSP70 immunoreactivity positive cells still existed after 24 h of injury. It was suggested that TBSI cause the defectiveness of protein structure in brain, and induce HSP70 proteolysis of denature protein including misfolding or aggregate. TBSI can be diagnosed regionally by the increasing of HSP70 immunoreactivity positive neurons in the focal of brain stems.  相似文献   

19.
FN-Ⅲcs在皮肤切创中的表达与损伤时间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Ji Y  Zhao ZQ  Gu YJ 《法医学杂志》2002,18(1):4-6
目的研究纤维连接蛋白可变剪接片段Ⅲcs在不同损伤时间皮肤中的表达,为早期损伤时间的判定指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DIG标记反意RNA探针,以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大鼠和人体皮肤在损伤早期FNⅢcs表达的变化.结果(1)人体及大鼠皮肤损伤后30min皮肤网状层的毛囊、皮脂腺、血管内皮层中表达FNⅢcs的阳性细胞数开始增多,至伤后6h达到高峰,以后又逐渐减少.(2)人体皮肤FNⅢcs表达的部位与大鼠有明显的差异.结论FNⅢcs的原位检测可望成为判断早期损伤时间的有用指标;为FNⅢcs在创伤修复中的合成方式、部位和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