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士之歌     
采访李树煜,我们费了不少心思。第一次电话把他从正在研究工作的会议室“拖”出来,他不假思索地以“没什么可写的”一口回绝。第二次电话把他从研究案件的会议室“拉”出来时,他仍以“工作忙,没时间接受采访”为由婉拒。无奈之下,我们只好以“这是省纪委领导安排的”相“要挟”,他才勉强同意接受采访。  相似文献   

2.
千年之交,我有幸随导师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我想,每一个关心他的人也许都想了解他的近况,所以今天我把在华老处的所见所闻写出来,以飨读者。 1981年春节,华国锋参加了最后的“国宴”,次日《人民日报》以“同志”相称了。我们到了华老的住处,得知他正在会客,我有些不安…… 在一个很平常的周末,忽然接到导师的电话,他用平常讲课一样的语气对我说:  相似文献   

3.
人们普遍认为戴笠是一个没有政治思想的特工头子,其实,戴笠并非全无政治头脑,但大多数时候他是跟着蒋介石的思想运转。蒋要反共,他就想方设法地反共;蒋要和谈,他就把要在重庆“杀毛立功”的特务缴枪拘禁。唯独对于抗日,戴笠的政治思想非常明确。  相似文献   

4.
他曾留学美国、德国、法国,对哲学、经济学很有造诣,是中山大学的著名教授。走入仕途后,他曾被视为国民党山东“学阀”,CC系干将,炙手可热。但他还是因不满于蒋介石的独裁、内战而与蒋决裂,冒死为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而奔走。何思源的人生抉择,又一次向人们揭示出爱国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走出重庆火车北站,徐代全举目一扫。一个摊位撞入他的眼帘:“怎么围了那么多人?”“是不是哟?”“有这么好的事?”……一个个兴奋的声音飘过来,徐代全心里的好奇立马被勾引出来。  相似文献   

6.
近日,笔者有机会采访了一名刚入狱的罪犯,案发前,他是一位五十八岁的正处级领导干部,“一生谨小慎微、恪尽职守”。一天晚上,有位曾经得到过他特别“关照”的人登门拜访,走时把一个沉甸甸的信封“忘”在了他家的沙发上。他感觉“不妥”,让家人把信封送了回去,“忘”了信封的那个人又把信封送了回来,且说了很多非常“诚恳”的话。过后,他又几次打电话让把信封拿回去……东窗事发后,他非常后悔地说:“都怪我态度不坚决,导致晚节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时期,人所共知蒋介石有两个“宠儿”:一个是戴笠,另一个是康泽,在国民党内被称“康戴二公”。为什么有如此“封尊”呢?盖因康戴二人是蒋的情报耳目。戴笠主要是搞外部情报,而康泽专事国民党内部情报,二人都要及时向蒋密告。当时,任何人要见蒋介石都必须先在侍从室登记,然后再由侍从室向蒋介石报告,蒋想见才见,不想见就不见。但“康戴二公”例外,他们见蒋不受限制,随时可见,就是蒋介石和宋美龄单独在一起时,他们二人也可以闯入。作为国民党的情报头目,戴笠早已是广为人知,但康泽的情况世人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8.
“福建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它是在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广大群众对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的卖国反共政策强烈不满的情况下,从国民党营垒中冲杀出来的一部分进步势力发动的抗日反蒋爱国运动。事变发生在1933年11月20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的领导下,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反蒋势力,公开宣布抗  相似文献   

9.
1941年3月的一天,苏中沿海某日军据点。一位传教士模样的德国人和两位随从打扮的中国人正在接受日军哨兵的盘查,哨兵示意他们打开随身携带的皮箱。只见那位德国人不耐烦地大声用英语说道:“德国是贵国的盟友,难道连盟友都不相信吗?”哨兵见传教士有  相似文献   

10.
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有人关切地问毛泽东:“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毛泽东从容回答:“国共两党的矛盾代表着两种不同利益的矛盾。至于我和蒋先生嘛……蒋先生的‘蒋’字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一棵草,他不过是草头将军而已。”说完,毛主席发出一阵豪爽的笑声。“那毛字呢?”不等这位友人问完,毛泽东就接着风趣地说:“我‘毛’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字,而是一个反手。意思很明显: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后来,有人根据…  相似文献   

11.
九团十一连临时工多,他们初来乍到,手头拮据,甚至连买口粮都有困难。指导员王晋江心里很着急:要干活咋能不吃饭呢?他对司务长说:“先给××一袋粮食,帐记在我头上。” 临时工见王指导员关心体贴人,登门找他解决问题的人多了,一来二去混熟了就壮着胆子开口借钱,王指导员满口答应。职工有难处嘛!把心掏出来他也干!但他每月只有200多元工资,僧多粥少,哪够那么多人借呢? 他一寻思,干脆把银行的2700元存款全取了出来,作为周转资金轮流借给困难户,的确为  相似文献   

12.
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中首先从“抽象”的人和“社会的人”两个层面分析了人的使命,认为“社会的人”的使命就在于达到人类的“完善”.学者作为“社会的人”,是掌握社会知识的特殊阶层.因此,学者具有三种使命:学者应努力研究与发展他自己所选定的那种科学,并为此作出贡献;学者应把自己掌握的全部知识为社会服务;学者工作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整个人类的道德风尚.费希特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德国有其进步性,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文荟萃     
◆克服这个“光荣的缺点”时下有人把“廉洁的标准不高、要求不严”视为“光荣的缺点”。比如正在进行“三讲”教育中,不少领导干部的个人剖析材料中就似乎都有这个“光荣的缺点”。具体表现在:一是下基层“客随主便”,接受宴请,接受土特产;二是公车私用,私客公请,老上级、老朋友、老同事或同乡找上门来,用公车接送,用公款接待,等等。为什么把“廉洁自律的标准不高”视为一个“光荣的缺点”呢?因为他本来就不认为这是个缺点,也有的同志认为这个“光荣的缺点”我有你有他也有,大家彼此彼此,甚至认为与社会上那些搞腐败的人相比…  相似文献   

14.
1956年3月的一天,刘少奇同志要召开一个小范围的会议,把我叫去,将要开什么会,开会的时间、地点、内容和参加会议的人等都一一告诉了我。别的我都听清楚了,就是提到出席会议的人名时,因当时有点紧张,同时对他的口音还不完全熟悉,所以没有听清楚。这时,他马上把眼前的笔和纸递给我,说:“请你把我刚才说的话写在纸上,让我看看。”我立即写了出来,他看我把“陈毅同志”写成  相似文献   

15.
日前,在观看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时,有一则广告非常动人,一男青年在喝了一口奶茶后,正在仰天品味时,吸引了坐在对面的一个5岁左右的男孩,他眼馋地伸手把奶茶杯拿过去,一口喝下,又悄悄地把奶茶杯放回原处,嘴角上还留一点奶渍,当男青年回过神来时,发现杯中已空空如也,看着小男孩俏皮、幼稚的脸蛋,不禁笑了出来。这时电视屏幕上出现了“立顿奶茶”的广告。这则广告的情感设计非常成功,很有人情味,让人看了再也忘不了。现在,许多读者对报纸广告存有一种逆反心理,究其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现在的报纸广告,大多只停留在对商品功能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玩笑只当是玩笑,生活里的毛泽东并不是总是板着面孔的。毛泽东讲话很幽默,还爱开玩笑。有一次,毛泽东参加舞会,朝女文工队员蒋自重招手:“老蒋,过来啊。”毛泽东这一叫,把周围的人都  相似文献   

17.
面对失去     
佚名 《党的建设》2014,(12):48-48
一个人坐在轮船的甲板上看报纸。突然一阵大风把他新买的帽子刮落到了大海中,他用手摸了一下头,看了看正在飘落的帽子。又继续看起报纸来。另一个人大惑不解:“先生,你的帽子被刮入大海了!,”“知道了,谢谢!”  相似文献   

18.
经验丰富     
《党员文摘》2006,(3):37-37
一天,游客们正在地中海的一个景点吃饭。突然,一游客焦急地嚷道:“天啊,我的儿子噎着了,他吞下了一枚1元钱的硬币,有谁能帮忙把它取出来?”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上刊载了煤矿老工人耿同只“我爱煤矿,以矿为家”一篇谈话,看过之后,深受感动。“我人在外,心在矿,矿上的生产我牵心挂肠”。这句简单朴素的话,把这位老工人思想中最本质的东西表达了出来。“牵心挂肠”,这四个字大有文章。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他总是要为这样或那样的事而  相似文献   

20.
时下有一部分农村党员,与普通群众没什么两样,一天“仨饱一倒”混日子,整日随波逐流跟大帮儿;即使遇上原则问题,也决不站出来坚持原则,仍然是嗯嗯啊啊,混同于普通的老百姓。 某党员家中来了一伙“传教”的,大谈什么“生命粮”、“生命果”、“关天门”、“入天堂”之类乌七八糟的东西。把这个党员的老母亲和识不了几个字的妻子唬得一愣一愣的,全都被蒙得入了迷,并虔诚地提出要“入教”。而这名党员就在旁边,他并未站出来驳斥这伙人的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