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冉思尧 《各界》2013,(11):28-30
陕甘宁边区建立后,大批知识分子、“专门家”不远千里投奔延安,边区政府也慷慨纳士,竭尽所能给予他们丰厚待遇。但精神的崇高和世俗的平凡并无冲突,当这些满腔热血的才俊落入日常生活时,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也开始体现出来。边区物质匮乏百废待兴,因而在人才的具体待遇上主要依据其实际贡献大小实行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2.
人生三悟     
人生如赛场。上半场,拼学历,拼干劲,拼权力,拼收入,比的是气势;下半场,看血压,测血脂,验血糖,量胆固醇,比的是健康。人生的赛场,上下半场都得赢。人生如圆。  相似文献   

3.
当前企业政工队伍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北京市前不久举办的“工业系统思想政治工作者活动日”的问卷调查表明:政工干部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提高政工干部的素质。虽然他们对职称待遇也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关心,但从收回的六百三十八份“问卷”中看,认为企业政工队伍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职称待遇的有二百零八人,占百分之三十二点六;而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素质的有三百四十五人,占百分之五十四点一。一、政工干部的素质已有明显变化问卷调查表明,近几年来,由  相似文献   

4.
《求知》2006,(5):46-46
刘光金撰文指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出国考察成了某些干部的“惯性思维”。一有什么新举措、新项目,总要出国考察一番。其中借出国考察之名,行公费旅游之实者,并非个别。在一些地方或部门,出国考察甚至变成了某些人的一项待遇和“福利”,隔段时间就要安排这些人出国考察。还有一些地方和部门。以文件的形式。把“取消出国考察”作为对个别违规违纪者的“处罚”。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在一些人头脑中。“出国考察”是一种待遇而非工作。  相似文献   

5.
时上下,群众对一些“三拍”干部颇有微词。其中有“一拍”就是脑袋一拍,一个决策很快就出来了,却不管这个决策是否正确。特别是有的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后,为了尽快出成绩,以证明自己的领导才能,舍不得下功夫认真细致地去做调查研究工作,心中无数,就急于”点火”,结果常常是决策失误,指挥失灵,事与愿违。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作为一名新上任的领导干部,固然要有开拓精神和创业干劲,但更重要的是要多调查、多研究、多分析,知道群众在想什么,有什么要求;摸准致富的门路在哪里,致富…  相似文献   

6.
社会上为什么出现“想当官”、“争官当”甚至“伸手要官”的现象?为什么历来比较热衷于做学问、“成名成家”的某些知识分子,近年来追求当“长”的意识也特别强烈起来呢?九月十四日《经济日报》刊登尚丁的文章认为有三个缘由:一是工资待遇方面。按照目前的工资制度,“升官”就能“发财”,而搞学术却没有那么容易。因此,有些本来有志于专业工作的青年知识分子,也往往被吸引来“争官”了。二是当了官还有其他特殊待遇。例如,行政官员一到什么级,就可以安电话、坐小汽车,在医疗、看文件等方面也有特殊照顾,  相似文献   

7.
人生三悟     
武宝生 《党政论坛》2011,(10):40-40
人生如赛场。 上半场,拼学历,拼干劲,拼权力,拼收入,比的是气势;下半场,看血压,测血脂,验血糖,量胆固醇,比的是健康。  相似文献   

8.
李侃 《瞭望》1989,(19)
在悼念或回忆某些逝世人物的文字中,时常出现这样的评语:被悼念者或被回忆者虽然“受到不公平待遇”,但是仍然坚定相信共产主义理想,尽心竭力为人民服务等等。至于什么是“不公平待遇”,又为什么受到“不公平待遇”则语焉不详或讳莫如深。这种“曲笔”在作者或有难言之隐,或许一言难尽,而在一些读者却不免茫然,甚至会感到不知所云。当然,年纪稍  相似文献   

9.
读书的境界     
我们曾批过“学而优则仕”,批得过了头,就有了读书无用论,于是,又批“读书无用论”。现在倒无人倡言读书无用,相反,有的是文凭热,但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在金钱比什么都重要的当口,读书无用也是很有市场的。所幸不管社会上刮什么风,总有人在读书,还有些人在认真...  相似文献   

10.
“技工荒”的缘由在于培养精力上畸重畸轻,学历与能力上畸重畸轻,待遇上畸重畸轻·改变这种状况,要变革传统用人观念,创建学习型企业,构建以技能与贡献为核心的薪酬体系。  相似文献   

11.
新年伊始,大家都希望今年比去年好,一年比一年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希望好,结果却不一定那么好。于是有“祝愿”、有“祈祷”、有“期待”。“祝”演变至今日已经没有什么迷信意味,而成为一种礼节性和表达良好意愿的用词了。不过这“祝”似乎历来就有强迫自愿之分和内容大小之别。有时是不得不视和不敢不祝,如祝“万寿无疆”、“永远健康”之类,祝者和被祝者都明明知道这肯定不会成为事实,但还是非“祝”不可。至于祝朋友亲人身体健康、诸事如意、健康长寿等等,当然也未必一一实现,但祝者和被祝者却会感到这是出自真诚的良好愿望,能不能真如所“祝”,是没  相似文献   

12.
赵相如  朱薇 《侨园》2006,(2):36-37
何谓“灰色收入”?改革开放前,内地还没有灰色收入这个词;改革开放后,经济日趋活跃了,社会各类群体的收入也就随之出现了多样性。人们把合法的工资、奖金、补贴等称为“白色收入”,把违法收入称为“黑色收入”,至于还有那么一种介乎于“白色”与“黑色”之间的收入,人们说不清道不明,更多的时候是不便点明,你知我知就够了,于是便有了“灰色收入”的叫法。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指出,“灰色收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灰色收入”的出现,预示着经济开始活跃,个人有了更多施展所长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年来思考这近百年学术的变迁,感慨良多。一言以蔽之:这百年学界思潮迭起而成就不大,新人辈出而大家甚少。“思潮迭起”、“新人辈出”是现象描述,有目共睹,无须多说;“成就”、“大家”云云可就带明显的主观色彩,有个如何评价的尺度问题。跟什么比?跟明清人比社会学研究,那我  相似文献   

14.
最近,通过新闻媒介又认识了两位人民共和国的大功臣,事迹都很感人。一位是全国甲级战斗英雄中的唯一健在者——朝鲜族共产党员申日权,他隐居几十年,最近才被找到。当记者看到他珍藏着的许多军功章,问他为什么不据此向组织要求给予相应安排时,他这样回答:“无数贡献更大的战友为革命牺牲了,有的人甚至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与他们相比,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有什么资格伸手要名誉地位要待遇?!”一位是河南蔡县共产党  相似文献   

15.
彭波 《瞭望》1993,(52)
全国象个大蜂箱,职工就是蜜蜂。当他们的收入大体平衡的时候,他们是安静的,而收入一旦拉开了距离,他们就骚动起求了。按理说,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人们对这种骚动仍然缺乏精神准备,惊愕、困惑,甚至着急上火。 “中国石化”,这个最早组建的最大全国性企业集团,曾极具魅力,许多人曾倾羡向往着她,千方百计拼命往它里面钻。然而,如今她也被正在出现的“跳槽”现象困惑着。 这是几个出现在石化企业里令人注目的数字:中南某厂去年职工跳槽外出310多人,今年上半年已过200人;东部某较偏远企业,去年职工外“跳”60多人,今年上半年已达50多人;东北某公司去年职工“外跳”达460人,今年趋势比去年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你现在是什么级?”献筹交错之间,久别重逢之时,免不了受到这样的询问;领取福利之机,安排座次之前,又免不了遭遇这样的尴尬。“级”本义是台阶,“拾级而上”也就是沿着台阶向上攀登。可是这含义一旦引申到官场,引申到生活,一旦变成了尊卑序列,变成了价值符号,那景观就“气象万千”了。级别,级别,有“级”就有“别”。一个“级”字,害多少单相思?诱多少寒窗读?引多少龙虎斗?白多少少年头?“妆罢低头问夫婿,画眉深浅人时无?”——是用委婉手段要级别:“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是用“哀兵政策”闹待遇。在…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发展经济讲效益,这就要求组织工作也要讲效益。 讲求用人效益。要讲求用人效益,就必须彻底冲破旧观念和老框框的束缚。破除“以人划线”的庸俗观念、“论资排辈”的等级观念、“一错定终身”的形而上学观念和“天平式”的照顾平衡观念。各级党委以及组织部门必须从根本上消除这些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新的用人观,即以效益为取向选人用人。大胆起用在推进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中涌现出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那些有缺点毛病,有争议,但敢想、敢试、敢闯,有干劲,能干事,政绩显著的干部。 讲求干部培训效益。改变“大帮轰”、“齐步走”式的作法,把干部培训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间接的生长点、启动点和奠  相似文献   

18.
《瞭望》2004,(30)
“权力和金钱固然诱人,但1年多的牢狱生活,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自由比什么都宝贵,甚至比生命都宝贵。”肖占武眼里含着泪说:“人一旦失去了自由,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活着如同行尸走肉……”。法庭宣判的第二天,记者与肖占武面对面坐在包头铁路公安处拘留所第一提讯室。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状况如何?收入分配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如何选择和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数十位专家学者不久前在国家体改委、中国劳动学会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共同主办的“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研讨会”上,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若干值得重视的学术观点和政策建议。 收入分配的现状和矛盾 与会者针对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如下判断: 1.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问题。与会者提出要从  相似文献   

20.
瞭望哨     
《瞭望》1997,(12)
走廊里的“长明灯”,卫生间的“长流水”,公共场所的烟头、纸屑等“举手之劳”就可以解决的“小事”,往往因为自己忽略或没有“举手”,而成为一些机关、部门及公共场所久治不愈的顽症。 按说,这些动动手就可以完成的事儿,不应成为什么问题。可在有些人看来,关下灯,拧下水龙头,捡个烟头是区区小事,不值得“一劳”。其实,事情大与小,价值的高与低,都是相对的,况且“长流水”千万处,“长明灯”千万盏,合起来是多大的浪费。 精神文明大厦要靠一点一滴来建设,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如何对待“举手之劳”,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同时也有一个责任心问题。的确,没有哪条法规规定必须做这类小事,但我们生活在一起,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尽自己力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