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是一面透镜。观影的人望向屏幕,凝视的却是自己的内心。美国殿堂级编剧兼导演保罗·施拉德(Paul Schrader)曾说:“真正好的电影就像一枚警铃,会在你体内和你共鸣。法律题材的电影更是如此。”作为一个从教二十余年的法学教员,正是在一部部敲响心灵的法律电影引导下,十年前笔者萌生了将法律电影作为教学资源引入法学院课堂的想法。  相似文献   

2.
《看电影,学法律》曾经是一部法律主题的新书,现在则是一个法律电影的专题。无论是一部新书还是一个专题,都值得法律人关注和思考。当我望向手边的这本书,我的思绪也渐渐缥渺,随着窗外丝丝缕缕的微风回到了那年、那天、那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我……  相似文献   

3.
徐昕 《民主与法制》2020,(14):22-27
法律,向来是电影、电视的重要主题。法律影视剧中有一类法庭片,矛盾聚集于庭审,聚焦于法庭舞台,通过控辩双方的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将剧情的发展推向高潮,展现控辩对抗和人物、事件的矛盾。最终法官盖棺论定之时,往往是剧情的沸点所在。  相似文献   

4.
当正襟危坐严肃冷峻的法律遇到动感十足活泼浪漫的电影,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本期聚焦报道,将由法律大咖带读者领略光影与法律的交织,感受理智与感性的碰撞。在大的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的框架下,通过对比中外法律文化与法律理念的不同,进一步学习和了解法律知识。当然,看“门道”的同时,还有数不尽的“热闹”。电影将富頁感染力的法律故事呈现在观众眼前,打造出“可见的文学”,秦献上“视觉的盛宴”。疫情防控期间,“宅”在家看电影也是为国家作贡献。时至今日,阴霾渐散,春暖花开,疫福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期望此番专业的解读能让大家感受到不同的法律之美, 也能带来一种新的“春天气息”。  相似文献   

5.
法律本身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同时又作用于社会生活。生活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必然要与法律发生密切的联系。一、法律来源于社会生活法律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社会产品仅仅勉强维持人们生存和繁殖的最低限度的需要,没有剩余。因此人们只能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过着与当时极为低下的生产力和贫乏的物质财富相适应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既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也没有阶级,没有国家,也就谈不上  相似文献   

6.
包扬 《前沿》2011,(9):157-161
蒙古族题材电影是反映蒙古族人民生活、生活环境、故事情节等生活现象的影片。从审美学角度分析,在形式层上,蒙古族题材电影广泛运用大远景、远景等景别,并大量运用叙述性蒙太奇、蒙古族长调和马头琴,色调冷暖对比明显;在形象层上,蒙古族题材电影塑造了具有典型特征的母亲形象、父亲形象、可汗形象、英雄形象、马的形象;在意蕴层上,蒙古族游牧文化,饮食文化,"马"文化,敖包文化渗透在影片中。另外,蒙古族题材电影在找寻理想家园、尊崇生老病死和关注环境问题等方面凸显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只有了解蒙古族题材电影美的共性,才能找出其价值认同点的所在,才能使我国的蒙古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通过电影这面"镜子"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7.
吴京 《北京观察》2022,(2):51-51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电影界的共识,既是我国意识形态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显现,又会以电影特有的方式,去服务、贡献于国家和社会。近年来参与重大题材影片创作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实践和思考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陈伟华 《求索》2012,(5):108-110
强调寓教于乐,可在一定程度上使电影远离"三俗",保持较高的品质。从《摩登时代》、《雨中乐飞扬》、《马路天使》、《阿Q正传》、《红高粱》、《边城》、《手机》等电影佳作看来,此类电影善于从生活和文学中提取适合寓教于乐的题材,擅长以"乐"的形式包装"教"的内容。它们在题材选择、形式运用、内容安排等方面有着典型的创作手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过程中,充分吸收了新的元素,利用各种资源,采用有效的修辞和表达策略,调整着历史题材本身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内涵与消费文化、商业利益之间的矛盾,在寻求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的转变中努力实现意识形态功能与艺术、市场之间的平衡和成功契合.  相似文献   

10.
桂琳 《青年探索》2017,(4):83-89
"青春"一直是电影钟爱的主题。2013年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可以作为青春电影再次勃兴的一个标志。从这部电影作品的成功开始,一大批以青春为题材的电影这几年不断涌现。《致青春》和以往青春题材电影最大的区别是,它是由一部网络青春题材小说改编的,同时它也开创了网络青春题材小说改编为青春电影的一股热潮。本文聚焦由网络青春文学作品改编的这一批青春电影,这些新型的青春电影可以帮助我们考察一种新的青年文化的诞生及其主要内涵。这种青年文化与网络这种新兴媒介有重要的关联。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影响深远而广泛的传播媒介和艺术门类,电影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所遭受的性别歧视与粗暴对待。本文通过对一系列女性题材电影的综合分析,试图解析在与"男性"电影文本相对立的女性叙事中,曾被主流电影模式普遍"英雄化"、"神圣化"的动作设计与暴力场面是如何完成性别与内涵上的深刻转换的,并探讨此种叙事方式的文化意义与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人是社会的群居动物,人与人之间是否应当平等,一直是历史未解的难题。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是人类生活的正常状态,而现代社会,人人平等成为至高的价值。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又遭遇着种种的不平等,由此呼吁法律的平等保护。法律是维系社会稳定的一种纽带,在古代,法律可以维持和强化人类之间不平等的关系;在现代社会,法律又可以矫正社会中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发展需要良好的软环境,软环境的关键则是法治环境,而建设法治环境要求市民必须首先树立法制观念,要求党政官员必须首先具备法治思维能力。因为“大脑指挥四肢”,我们不可能企望一个头脑中没有法律概念、没有法律意识、没有法律情结的人,能自觉地  相似文献   

14.
<正> 一百多年前,人类文明进程中爆发了一场空前的革命——电影的诞生,不仅让人类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体验,同时也让深爱它的人们感受到:在没有出现电影之前,人类历史是一片充满神奇的迷雾,而今天,历史却可以以一张亲切而透明的面貌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存在。一百多年过去了,电影发展到今天经历过无数次令人惊奇的伟大变革,但无论它的面貌怎样转换,不变的,依旧是来自电影本身那种浓郁的娱乐魅力。爱情片、动作片、科幻片……各类题材的影片使出各路招数想在电影市场上  相似文献   

15.
因为惊愕,无数观众会张着大嘴欣赏这部影片。真的。这实在是一部令人难以置信的电影。反恐题材一贯丰富而且引人人胜,但是如何让一部反恐电影更多地彰显深刻的思想和人性关怀,从而区别于其他以激烈作战和反恐策略为主要情节的类型电影?《战略特勤组》别出心裁,着力于让各种观念尖锐冲突:国家安全与人性道德哪一个更重要?对与错的边界在哪里?  相似文献   

16.
王文林写电影的人本刊记者程林杰写在前面的话:在新中国的影视之林,公安题材的影视作品有着宝贵的一席之地。几十年来,无数作家都曾把心血倾注在这个阵地,数不清的艺术家、演员也都钟情于这个特殊的艺术殿堂。流金岁月里,诞生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公安题材影视作品,出...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本著者的论文集。著者在该书《序言》中介绍说:“本书的讨论内容基本围绕法律社会史的理论、法律与法律人、法律与社会生活、法律与社会结构、法律与社会变迁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以来法律职业化业已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共识.法律职业者成为化解社会纷争、保障社会秩序、捍卫社会正义的最重要力量.法律人要担纲起如此重任,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其中职业知识素养又尤为重要.法律职业知识是在以法律专业知识为主体的基础上,融合其他人文科学和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复合性知识.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复合型职业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法律制度在各级政府公职人员心中处于什么地位?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崇与信仰?人民群众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如何?他们承认法律法规的权威地位吗?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实现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反映出我国的法治建设的程度和水平. 目前从上述问题的追问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政府各级公职人员还普遍缺乏法律信仰,宪法和法律的崇高地位还没有在他们心中树立起来,还没有形成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习惯,在社会生活中也还没有形成法治社会的氛围.对全国大众来说,同样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法律制度的认同度不高,通过法律来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遵纪守法的习惯也没有形成.从上下两方面看,我国的法治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翻开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廉政史,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一个触目惊心的现象:那些纷纷落马的各级官员都是熟知我国政策法规的人,为什么知法犯法?为什么法律法规只对下级和百姓起作用?为什么不能实现在法律面前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人人平等?要回答这些问题可以用一句话就够了:他们缺乏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四种基本的叙事范式:第一,以意识形态和政治需求为导向的国族化叙事;第二,以美丽边疆和日常生活呈现为导向的景观化叙事;第三,以民族认同和草原文化表达为向导的民族化叙事;第四,以聚焦个体和关注现实为导向的个体化叙事。文章基于叙事方式的发展与变化,厘清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演进规律,探寻内在的动因,思考叙事方式与文化建构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凸显电影文本对文化建构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