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的哲学,就其理论形态而言,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则是一种实践批判的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阐释的实践批判既是思想原则,也是现实的实践活动,还是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形态》的实践哲学具有鲜明的批判本性,这是《形态》实践观的重要特征,也是马克思哲学实践观与其它哲学的实践观的根本区别.多年来,学界重视了对《形态》感性的、生成性的、对象性的实践以及实践本体论的研究,但忽视了对《形态》实践批判思想的研究,从而难以把握《形态》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的整体和真谛.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的“悖论”,其实质是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与科学批判之间的矛盾。在解决这个悖论过程中“非意识形态化”成为主流,在政治生活当中是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中间化”倾向。马克思科学地解决了意识形态的“悖论”,采取价值批判和科学批判的统一,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界的研究主要从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如何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如何建构几方面展开。学界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概念、内容与结构等的探析,回答了何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形成原理的探讨及历史经验的总结,回答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如何形成的问题;通过对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建构路径的考察,回答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如何建构的问题。今后的研究,从研究思路上看,应从理论进路扩展到现实进路、从国内研究走向国内外对比研究、从宏观研究走向宏微并举的体系化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要加强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内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形成规律机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建构历史与基本经验、人工智能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研究;从研究方法上看,要从单一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从逻辑思辨研究走向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求实》2013,(8)
"意识形态"是一个被广泛运用而错综复杂的概念,容易滋生歧义,在马克思那里尤其如此。马克思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真正创立者,他从现实的实践活动出发,用实践批判原则替换了理论批判原则,这使得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备了实践取向,从这一取向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能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淼 《探索》2012,(4):106-111
马克思意识形态论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批判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意识形态论仅仅是批判的理论。由于革命意识形态总是同人类的普遍利益或共同利益相联系的,人类社会分裂为阶级后,其共同利益弱化趋势必将被扭转并重新得以体现,从而表现在革命意识形态上。当人类普遍利益成为现实,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将不复存在。在今天,革命意识形态的具体构建,即实现意识形态固有的党派立场和科学精神的协调统一,仍然是个尚需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作为特定社会情境下的话语问题,在推动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身的张力。马克思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根源,并对资本主义商品社会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拜物教展开了科学的批判,提出了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社会建构。马克思的这种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对于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淼 《求实》2012,(6):26-30
通过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四个维度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分析,论证了马克思意识形态论不仅仅是批判的理论,其真正内涵是由意识形态批判上升到科学意识形态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始终坚持对意识形态的批判立场,在青年时代对黑格尔法哲学、基督教神学、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使他认识到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颠倒性的反映。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起点,马克思就开始用唯物史观对意识形态进行三重批判,包括对意识形态"本末倒置"的方法批判、对分工导致的意识形态生产过程中的"虚假性"批判和对统治阶级对意识形态的支配批判。  相似文献   

9.
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色彩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才国 《探索》2007,1(4):128-132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一刻也挣脱不了意识形态的纠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所以,新自由主义从本质上说是为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流动服务的,也可以说,新自由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衍生物.其意识形态色彩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全球主义的美名--资本单向度流动;全球治理理论--肢解主权国家;西方传媒的文化霸权--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新自由主义的真面目--野蛮资本主义的复辟.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宗教本质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宗教教育一直是西方宗教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主要载体,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宗教渠道向我国渗透西方意识形态,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我们对西方国家宗教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张金鹏 《理论建设》2012,(6):40-44,98
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经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文化霸权和物化意识批判到对工业意识形态的批判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批判,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终结后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批判中消费意识形态和信息拜物教的批判。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经历了从革命到批判,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批判到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过程,最终从乌托邦的理想走向了符号游戏的主观意识解放。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的论述其意识形态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始终以利益为基础,利益是意识形态的基础性的范畴,是意识形态产生、发展、消亡的最根本原因。从利益观的角度考察意识形态,对于我们认清外部"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批判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批判的前奏。马克思是通过市民社会批判,引出“现代社会”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概念,揭示出资产阶级社会的内部矛盾,从而拨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迷雾,科学论述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各种意识形态问题,比如渗透在人们的思维、话语和行为之中的虚假、虚伪、虚幻等.作为思维方式的意识形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说意识形态思维是一切行动的现实出发点和理性选择的依据.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思维进行批判性分析,实质就是"去意识形态之蔽"的过程,就是通过扬善惩恶增加信任、减少摩擦的过程和重新树立社会道德风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探讨意识形态应该从其理性批判和意义建构入手,理性批判和价值意义的界定是评判意识形态两种积极和负面模式的基础。理性批判是意识形态的认识论基础,而意义建构是意识形态的价值论基础,也是整个意识形态的关键和核心所在。整合意识形态就要把理性批判和意义建构整合为科学的辩证同一。  相似文献   

16.
总体性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则。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坚持和继承了总体性原则。他们把整个无产阶级以及阶级意识看作一个总体,把意识形态看作是整个社会历史过程本身的组成部分。法兰克福学派开始不再从总体上看待意识形态。他们认为,总体性的社会只不过是把非同一性陷于贪婪的物欲中的统一的工具理性世界,无产阶级不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为产生总体阶级意识的客观基础被消除了。后马克思主义则公开拒斥意识形态的阶级还原论,将基于阶级的总体性批判演变成多元主体的个体言说。  相似文献   

1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历史唯心主义,把自己的文化观建立在"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继而从精神生产和意识形态这两个特殊又相关的角度开始了对文化的考察.对语言、文化与分工、精神交往、人与文化的分析都是<形态>文化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形态>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德意志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法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法学观形成的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奠基性著作中,系统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以之为理论依据,深刻地揭示了法的历史运动规律,科学地分析了法的本质属性与核心价值,建构起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了法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指出"现实的人"是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最终构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体思想及其独特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凡跃 《探索》2005,1(3):84-87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个体思想的重要著作。书中关于个体的存在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的前提,关于普遍交往与“世界历史性的个人”,关于分工与个体的自主性及其发展等思想展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个体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