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孟晓华  张曾 《公共管理学报》2013,(3):90-102,141
研究了当前中国情境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压力来自哪些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的环境利益诉求是什么,进而分析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驱动机制。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理论视角,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H石油公司渤海漏油这一典型的公开环境事件,依据公共危机事件四个阶段的划分理论,研究不同阶段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和要求,以及企业的回应或措施。研究发现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境披露的关注点与影响力具有较大的差异,并随着环境事件的孕育、震荡、调整和适应、结束四个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研究提出了政府如何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企业环境责任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价值在于揭示中国情境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诉求特点,以及各个阶段中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力不是平行的,而是交织形成复杂的驱动力,这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中国环境披露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企业-政府互动依赖关系与企业政治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商业体系的不断发展,企业在政治上的成功与在市场上的成功同样重要,于是企业政治行为就逐渐成为了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西方企业政府关系和企业政治行为的相关理论的回溯和总结,在分析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互动依赖关系之上,将企业政治行为与企业战略相联系,讨论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政府管制和公共政策对企业的影响,认为企业要合理地实施政治行为,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资源状态和个体独特优势状态,在个体独立策略、集体性策略和混合策略中进行平衡和选择。最后指出,我国的企业政治行为研究需要在学习借鉴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殊的国情,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进一步进行拓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政治效能感、政府信任对公民政治行为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是政治学与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政府网站的普及应用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提供了新的契机,但迄今仍缺乏关于政治效能、政府信任对政府网站公民参与行为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以重庆、武汉与天津三个城市(区)的普通公众为调研对象,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政治效能、政府信任对公民在线参与行为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政府信任、内在效能感、回应性能够直接促进政府网站公民参与行为,其中回应性的作用最为重要.政府信任在内在效能感、外在效能感与参与行为的影响关系中呈现出部分中介作用,而对认知度与参与行为的影响关系则具有完全的中介作用.此外,外在效能感、认知度、回应性能够显著增强公民的内在效能感.内在效能感在外在效能感对参与行为的积极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响应表现出差异化的行为。本文立足于政策执行的经典理论,从央地关系和地方政府角色的视角构建地方政府政策响应行为差异化的理论解释框架。本文认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响应行为受到其扮演的“国家代理人”、“理性人”和“社会代理人”这三重角色的影响。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为例,本文采用多案例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地方政府政策响应差异化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三重角色会影响其政策执行的主观意愿,地方政府可支配资源会对政策执行形成客观约束,最终所产生的地方政府的整体政策目标序列是解释其政策响应差异的重要机制。本文的研究发现为理解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地方政府更好地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改善民生保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婚外性行为是当下中国的热门话题,但却缺乏实证研究的细致探讨。本文采用中国人健康状况和家庭生活调查数据,通过整合人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因素视角、机会视角和态度认知视角,详细考察了婚外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出轨"态度认知和"出轨"机会可以显著地预测婚外性行为。"出轨"认知在人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变量和婚外性行为的关系以及"出轨"机会和婚外性行为的关系中都起到了中介作用,但大部分为不完全中介,说明这些变量仍然会通过其他路径影响婚外性行为。另外在沿海地区,"出轨"机会与"出轨"认知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契约关系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目标不相容是造成政府公信力递减的主要原因.契约理论认为,民主政治模式下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包含多个层面的契约关系.如果排除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发展阶段和国际政治环境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仅从契约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政府与公民间的契约是天然的不完全契约,并且存在“目标不相容”、“信息不对称”等委托代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执行机制与激励策略修正政府与公民间的契约关系,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给公众心理造成严重冲击,其管理过程也给政府风险沟通带来了挑战。回顾现有风险沟通研究发现,多种风险沟通渠道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防护行为的影响效果仍存在争议,尚不能为政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文章在健康信念模型基础上,引入心理距离理论构建研究框架,分析风险沟通渠道对公众防护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对H市登革热防控风险沟通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政府通过传统媒体渠道、新媒体渠道、专业渠道进行风险沟通,会促进公众更加积极地采取防护行为;防控效能是风险沟通渠道和公众防护行为的中介变量,而风险感知对风险沟通渠道和公众防护行为的中介效应不显著。通过对风险沟通渠道如何影响公众防护行为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开展有效的风险沟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社会交换理论假设,人类的大多教社会行为均含有交换的性质,交换行为涉及到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因此用什么来交换即交换资源的问题也就由此产生了.但西方的社会交换理论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缺陷和不足,旨在国外社会交换资源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人格特征及环境等的特性对中国人社会交换资源的未来研究作本土化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9.
丁邡 《学理论》2012,(33):119-124
企业信息门户技术在电信业的成功应用,使得企业内部各种相互隔离的应用系统得到整合和统一管理,实现大量异构平台的系统和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并同步更新信息和数据。因此,企业信息门户技术是将各系统集成到了统一的、安全和个性化的门户中,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然而,电信企业的应用环境极其复杂,因此很多研究者和实业界人士开始质疑信息门户能否真正提高企业分析决策能力,为加强潜在的业务拓展提供强有力的平台保障。从宏观环境和SWOT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企业信息门户在电信行业的应用环境,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出提出了企业内部信息门户统一信息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10)
政府会计改革无论是对一国经济还是对公共管理水平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健全的政府会计改革框架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活动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水平、转变政府职能,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现行的政府会计存在很多缺陷,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政府会计改革能提高政府绩效、转变政府职能,同时也是政务公共的需要。在分析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我国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政府会计体系;渐进式地引入权责发生制;改善政府会计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等政府会计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扩大社会公众的有序政治参与,是新时期具有现实意义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而政治效能感是社会个体有序参与政治的重要心理基础。本文从政府透明度和公共事务参与的视角考察电子政务对公众政治效能感的影响作用机制,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2451份城乡居民的有效数据,经统计分析发现:电子政务、政府透明度、公共事务参与和政治效能感四个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政府透明度和公共事务参与在电子政务对政治效能感的正向影响关系中表现出显著的链式多重中介作用,其中,电子政务对政治效能感无直接影响效应,电子政务对政治效能感的作用更多的是通过增加社会公众政府透明度感知发生影响的。为扩大社会公众的有序政治参与,应重视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和推广宣传,提升政府透明度,促进民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积极回应民众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以委托代理关系框架来定义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信息公开问题,以问责和惯性为关键解释变量建立理论模型,形成了研究假设,并以2009—2011年97个公共危机案例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危机信息处于普遍的不公开状况,政府响应程度、危机事件级别、政府层级、地方政府既有透明度显著影响地方政府危机信息公开程度,上级是否介入、媒体关注度及危机事件类型对其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问责和惯性是地方政府危机信息公开与否的主要激励来源,信息公开相关制度、信息环境变化并未对其产生实质影响。地方政府隐瞒危机事件信息的制度逻辑在于在上下分治的宏观治理结构中,就危机事件问责地方政府构成了中央政府分散执政风险的一种机制。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系统的定量研究为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信息公开问题提供理论解释。由于数据的限制,讨论并未涵盖自然灾害事件。  相似文献   

13.
以委托代理关系框架来定义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信息公开问题,以问责和惯性为关键解释变量建立理论模型,形成了研究假设,并以2009—2011年97个公共危机案例数据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危机信息处于普遍的不公开状况,政府响应程度、危机事件级别、政府层级、地方政府既有透明度显著影响地方政府危机信息公开程度,上级是否介入、媒体关注度及危机事件类型对其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问责和惯性是地方政府危机信息公开与否的主要激励来源,信息公开相关制度、信息环境变化并未对其产生实质影响。地方政府隐瞒危机事件信息的制度逻辑在于在上下分治的宏观治理结构中,就危机事件问责地方政府构成了中央政府分散执政风险的一种机制。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系统的定量研究为公共危机事件中地方政府信息公开问题提供理论解释。由于数据的限制,讨论并未涵盖自然灾害事件。  相似文献   

14.
《行政论坛》2021,(5):44-50
公务员是政府数据开放工作的实施主体,如何激发公务员的推动意愿是实施政府数据开放政策的关键环节。本研究整合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基于305名上海市公务员的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对公务员推动政府数据开放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公务员推动政府数据开放意愿主要受感知有用性、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行为态度等因素的影响,感知有用性对推动意愿的影响效应最强,感知易用性负向显著影响推动意愿;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均以行为态度为中介的间接作用对推动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分别以行为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为中介的间接作用对推动意愿产生正向影响。未来,激励公务员积极从事政府数据开放工作,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强制性压力和规范性压力来强化公务员的主观规范认知,进而提高其推动政府数据开放的自发性意愿;通过风险防范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制度设计,提高公务员参与政府数据开放工作的积极意愿;通过宣传和培训,提升公务员的主观认同感和知识技能,进而提高公务员推动政府数据开放的主动性意愿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分析中国私营企业调查2016年的数据可发现,私营企业主自身政治纽带的强弱与雇佣前官员行为之间存在一定关系。私营企业主雇佣具有政府背景的高管与企业主的政治纽带显著相关,这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叠加模式。在进一步细分企业主政治纽带强弱后,发现雇佣前官员可能给政治纽带相对弱势的私营企业主增强组织整体政治资源,形成了一种补充效应。企业规模和形象、管制性行业、地区差异和营商环境获得感在雇佣前官员上具有显著效应。这一逻辑的揭示有助于我们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理解中国党政官员的"下海"行为与私营企业治理结构配置之间的关系,为做好私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这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打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当前已有一些文献探讨政治关联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但很少涉及政治关联所处的外部空间特征。那么,政治关联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是否存在地区差异?通过对2008—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在西部地区,政治关联对于企业创新可能存在"雪中送炭"的推进作用;但在东部地区,政治关联对于企业创新可能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甚至可能产生"资源诅咒"的消极效应。具体来看,中央层级的政治关联对西部地区企业创新的积极效应比省、市、县等层级的政治关联更加显著。与民企相比,西部地区国企的政治关联对企业创新的积极效应更加显著。进一步剖析政治关联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可以发现,在市场化水平较低、法制建设不健全的地区,建立和维持必要的政治关联有助于保护企业产权,为企业争取资源,进而促进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17.
政府信息公开依赖于软性的政治文化,阿尔蒙德的公民文化理论为政府信息公开的政治文化依赖提供了很好的解释框架。阿尔蒙德区分三种不同类型的政治文化,其中,村民文化和臣民文化是一种秘密文化,公民文化是一种公开文化,正是这种作为公开文化的公民文化成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石。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政治文化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在政府层面的表现为:崇尚权力,作风官僚,空间封闭;在公民层面的反映则是消极服从,态度冷漠,关系离异等。这些问题正成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有效实现的重大障碍。因此,要促使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有效开展,需要改变原有的秘密政治文化环境,重建一种公开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管制理论和管制实践的不断发展,研究管制均衡的动态性变化和企业影响管制均衡的隐蔽性行为,对于提高政府管制政策的合理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些隐蔽性行为处在合法性的边缘或是范围以内,在实践中也越来越多地被企业所运用.从管制过程中的三个利益相关者--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现实关系、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和相互作用入手,运用Stigle-Peltzman的管制均衡模型研究了政府管制机制从初始设计到现实执行结果之间的演变轨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该模型进一步的推理分析和案例研究得出结论,企业运用政治行为对管制动态均衡进行隐蔽性影响,使其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生动态的偏离,从而获取超额利润的机制和作用方式.主要有:利用管制政策的相对静态性,通过隐蔽信息产生管制错位;削弱消费者的影响力,改变政府边际效用替代率.进一步阐述了管制错位和政府失灵的经济学机理,对现有的管制理论和企业政治行为理论进行了拓展,这对提高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政府管制政策的合理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创新的驱动模式——地方政府干部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由地方政府推动的创新是一个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风向标,地方政府创新的发展特征可以展现出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活力.以"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2007-2008"年度20个地方政府创新获奖项目为研究单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和分析地方政府干部对本地政府创新项目的认知和态度,从创新动因、创新动力和阻力、创新价值取向、创新的参与性和可持续性五个方面出发,得出研究结论:由地方政府推动的改革创新具有突出的"低风险取向",创新过程中公共参与不足,地方领导的"精英作用"和基层政策空间是推动地方政府创新的主体力量,创新的可持续性也主要取决于能否获得体制内的认可和支持.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为观察和判断中国政府改革和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信息.  相似文献   

20.
正生态学世界观和绿色政治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内容,它们主张世界的相互关联和整体性,以反思西方社会的现代工业文明。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要求政府改变传统的管理主义模式,向新型的治理模式转变。生态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政府治理模式,从整个社会生态系统出发,包含了政治生态链环、政治生态资本和政治生态平衡三大支持系统,为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