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建平 《法医学杂志》2009,25(3):238-239
1案例 案例1男性,26岁,已婚,民工,初中文化。某日晚20:00许,患者因找不到衣袋中的200元钱(其妻为他准备的外出打工路费)而疑妻拿回,二人遂发生争吵.结果钱在另一个衣袋中找到,患者自知理亏,当晚即在门外廊下睡觉,约2h后因被蚊虫叮咬“醒”复进房睡在地上。凌晨1:00许,又被蚊虫咬“醒”,操起菜刀(厨房、卧室为同一室)向睡在床上妻子的头面部、颈部砍杀10余下,并用随手抓到的酒瓶、铁锅砸打其妻,边打边叫:“我打死你,我跳水(去死)。”  相似文献   

2.
黄乐萍  谢斌 《法医学杂志》2008,24(2):158-159
1案例1.1简要案情何某,女,34岁,法律专业本科毕业。2007年2月8日,其两次在河南省郑州市某公用电话亭用当地的"201"长话卡匿名向上海市110报警台和虹桥机场打举报电话,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者凶杀行为特征及影响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因素。方法自制调查表收集并比较经司法鉴定为具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嫌疑人(n=110)与具有凶杀行为的无精神病者(n=70)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作案行为特征、刑事责任能力等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影响精神分裂症嫌疑人刑事责任能力的相关因素。结果精神分裂症组和无精神病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案发前思维障碍、情绪状态、社会功能等疾病相关因素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并在攻击行为史、作案先兆、诱因、预谋、作案动机、作案对象、环境辨认、自我保护等一些与案情有关的特点上存在差异(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组的刑事责任能力与案发前思维障碍、情绪状态、社会功能、动机、预谋、自我保护性等因素有关(P0.05)。结论为提高对具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嫌疑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准确性,应综合考虑相关精神病理因素及作案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案例被鉴定人史密斯(化名,男,41岁,美国国籍),于2003年4月6日20时许在暂住地与其妻子李某(女,25岁,中国国籍)发生争执,后持刀杀死李某。案发后史密斯洗澡更衣,乘出租车到美国大使馆,后被公安人员抓获。此案在审理过程中,曾对史密斯先后进行了两次司法精神病鉴定,鉴定结论不一致。为慎重起见,法院委托某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要求组织全国专家对被鉴定人进行重新鉴定。  相似文献   

5.
中国司法精神病学研究人员对野兽条例、妄想标准、不可抗拒冲动检验、M'Naghten规则等关于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标准的典型案例耳熟能详,但对这些案例中的行为人处置却不甚熟悉。介绍这些行为人的最终处置,并结合国内外监护治疗研究现状,对肇祸精神病人的强制监护治疗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吕颖  韩臣柏  李元  张诚 《法医学杂志》2009,25(6):480-480
1 案例 余某,男,33岁,硕士,大学教师.2004年就读研究生期间,感到学习压力大,且与舍友关系不融洽,感孤独,兴趣下降,做事提不起精神,不想学习,怕见人,失眠.于当地医院住院1月,服帕岁西汀、氯硝西泮治疗,疗效不明显.出院后又至北京就诊,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约7个月后情绪好转,能正常工作、生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作案特征。方法将具有凶杀行为的抑郁症(抑郁发作)患者为研究组,共40例;随机抽取具有凶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照组,共50例。自制调查表收集两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作案特征等相关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接受教育时间、职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被害对象多为子女和父母,在杀人后多有自杀行为(70%),凶杀原因以扩大性和间接性自杀为主,以往多有自杀未遂(85%)。研究组以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者为主(70%),对照组以无刑事责任能力者为主(56%)。除案发地点外,其他作案特征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司法精神病鉴定的作案特征存在不同,精神病司法鉴定中应需在鉴别诊断时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8.
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资料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刑事责任能力鉴定中的举证责任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采用分层抽样和SPSS软件包对281例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鉴定依据的资料主要来自公安局(82.2%),被鉴定人(98.22%)和亲属、同事、邻居(98.58%)。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标准回归系数为:精神病性症状0.2878,操作智商0.2149,诱发事件0.2026,作案动机0.1873,言语智商0.1540。分权证明:我省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举证责任是由多方共同承担。对刑事责任能力鉴定影响最大的是精神病性症状,其次是操作智商、诱发事件,再次是作案动机和言语智商。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我国制定《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大纲》必要性、可行性和历史意义,对如何统一精神疾病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评定标准,如何有利于同行专家和司法机关对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结论可采信性的审查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0.
刘小林 《证据科学》2008,16(4):506-508
阐述了我国制定《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大纲》必要性、可行性和历史意义,对如何统一精神疾病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评定标准,如何有利于同行专家和司法机关对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结论可采信性的审查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现状及鉴定人对此类案件的观点。方法自编《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责任能力评定调查表》,选择上海市法医精神病鉴定机构的鉴定人为调查对象,通过信访方式收集调查表。结果大部分鉴定人知晓《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指南》(简称《指南》)对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做出了“不宜评定”的特别规定。《指南》颁布前后,所有的鉴定人均未做出过无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指南》颁布后,部分鉴定人仍做出完全或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对作案与症状无关、明知吸毒可致精神错乱却放纵吸毒的案例,鉴定人分歧较小。对作案与症状相关、辨控能力丧失的案例,鉴定人分歧较明显。为消除此类案件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分歧,完善立法认同率最高。结论目前在此类案件鉴定实践中,大部分鉴定人并未严格按照《指南》规定执行,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仍存在明显分歧。  相似文献   

12.
精神病人凶杀案的作案特征与刑事责任能力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精神病人杀人的作案特征与刑事责任能力问题。以精神病人 ( 74例 )与非精神病人 ( 77例 )的案例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精神病人杀人具有突发性、公开性、残忍性 ;妄想 ( 4 7 2 % )、幻听 ( 31 3 % )是其促发杀人的主要危险因素 ;犯案以精神分裂症居首位 ( 4 0 5 % ) ,其次是躁狂抑郁症 ( 14 8% )。作案特征与作案动机是精神病人凶杀案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论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标准的制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事责任能力评定的法律依据是刑法第十八条。包含医学和法学两个要件,即必须是“精神病人”。且辩论能力或控制能力必须受到损害。鉴定工作中。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常出现意见分歧.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全国统一的评定标准,必须制订相关评定标准来改变这种无序状况。但近十余年来相关评标准草案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主要是对评定标准拟订策略存在分歧。通过比较目前的两个主要草案。并结合国外拟订该类标准的策略。作者认为“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标准(草案)”破除了临床思维的框架.在确定医学要件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刑法条款。以简驭繁。便于操作。避免了“以病定责”。值得肯定。但该草案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建议将“草案”中使用的精神病学诊断标准改为“现行的国内或国际精神障碍诊断标准”:另外。标准化评定工具评分标准可放在附录中。但不要列入评定标准正文内:对自愿摄入毒品所致的精神障碍者应从严评定其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14.
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在精神发育迟滞违法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在精神发育迟滞者违法案件中的运用.方法 收集精神发育迟滞者刑事责任能力鉴定案例96例,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按量表手册进行评分,并与专家鉴定结论 进行比较.结果 按照量表参考划界分分组,无、限定和完全责任能力评分分别为(12.25±2.06)、(28.62±4.57)、(44.41±5.17)分,三组间及两两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量表各条目评分与总量表分间的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主成分分析得到5个因子,可解释70.919%的变异;判别函数回代92.7%的样本划分正确. 结论 <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的信效度良好,可作为司法鉴定相对可靠的客观依据进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病理性防卫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行为的影响及相关犯罪学的特征。方法以61例具有病理性防卫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为研究组,以73例无病理性防卫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为对照组,采用犯罪学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具有病理性防卫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凶杀案中幻觉(χ2=5.69,P〈0.05)及被害妄想(χ2=28.87,P〈0.01)多见;作案动机以病理动机突出(χ2=50.22,P〈0.01),很少出现现实动机(χ2=15.57,P〈0.01),案发时行为的紧迫性十分明显(χ2=63.17,P〈0.01);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为无责任能力者明显多于对照组(χ2=16.12,P〈0.01);疾病诊治情况,研究组未经诊治情况较多见(χ2=5.09,P〈0.05)。结论病理性防卫与正当防卫理论存在某些相同点,在具有病理性防卫行为的凶杀案中,借鉴正当防卫理论,对评定刑事责任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神病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评定量表(Diminished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Rating Scale,DCRRS)在精神发育迟滞违法者司法鉴定中的运用。方法多中心收集121例被评定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发育迟滞违法者资料,完成量表评定,同时将限定刑事责任能力进行小部分、部分、大部分三级划分。结果小部分组、部分组、大部分组量表评定总分的平均分依次升高,分别为22.12±4.69、25.50±5.48、27.59±5.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量表中17个条目的评定分与总分相关,相关系数0.289~0.665;因子分析得到6个因子,能解释69.392%变异。结论DCRRS内部构建合理,在精神发育迟滞者司法鉴定中,其评定总分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三级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正> 对于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的制定,既涉及司法精神病学,又涉及刑法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问题上,目前仍然存在着若干理论和实践的争论。争论的结果,必然引起司法精神病学理论与刑法学理论,刑法学理论与现行刑事立法以及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之间的一系列冲突。 冲突之一:现代司法精神病学的理论与实践一致认为,对于精神病人的疾病状态和确定鉴定结论这一中间过程,是一个最难处置和掌握的阶段,也是医和法相结合的关键阶段,应该持科学和慎重的态度,从而使以医学诊断(对精神病人患病的严重程度的判断)为依据来判定责任能力,同时又以辨认或控制能力作为具体判定准则,即两个标准相互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更加趋于合理和符合实际。站在刑法学研究的角度,  相似文献   

18.
1案例 1.1案情 被鉴定人父亲向法院提起诉讼,称其近年行为异常,要求判决被鉴定人与他人签订的《定购房屋协议》无效,为明确被鉴定人精神状态和民事行为能力状况,法院委托作司法鉴定。调查中家人反映其既往从事装潢设计工作,能力强,长期独立在外生活。今年居委会、派出所民警打电话称其明显异常,要求家人带其诊治。  相似文献   

19.
再议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律并未直接规定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问题,国内法学界和司法精神病学界对此问题仍分歧众多。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吸毒者陷于辨认或控制能力丧失状态下实施危害行为时该如何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上。从法律的角度来探讨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主张目前实践中司法鉴定人员结合吸毒者的心理态度来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缺乏法律依据,也不适宜对案件的处理,因此不宜由司法鉴定人员以精神病学的角度来认定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的刑事责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格责任论和动机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精神障碍患者刑事责任能力鉴定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机构2013年及2014年实施鉴定的101例精神障碍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分析指标包括:精神症状对人格基本特征的反映;作案动机;被鉴定人对违法行为的评价;刑事责任能力。结果不同的症状反映了人格整体性、一致性和特殊性的异常;当症状不同时,患者实施违法行为的动机也有现实和非现实的差异;人格整体性受损者不能正常和正确地评价违法行为,几乎全部人格一致性、特殊性受影响者能认识到行为的违法性;人格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受影响者刑事责任能力不完全;人格特殊性受影响者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结论人格责任论与动机理论相结合应用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刑事责任能力鉴定,有实用的临床意义。以行为人作为行动者的同一性进行界定,辨别患者对行为是"不能控制"还是"不予控制",值得在精神病司法鉴定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