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熺 《瞭望》1984,(46)
中国的航海业,在公元一四○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间,以郑和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为标志,达到了鼎盛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或者因为瓷器也已成了海外贸易的大宗,而被称为海上丝瓷之路)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在这段历史时期,有一件历史事实值得补叙一笔:郑和第五次下西洋(十四一七——一四一九)时,他的船队曾沿着非洲东岸向南探索,到达过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基西瓦尼一带,而其先遣船已绕到非洲南端的大西洋海域。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一四一五),葡萄牙的亨利亲王也派了船队沿着非洲西岸向南探寻。可惜他们都没有绕过好望角。若不是他们中途返航,这两支船队终将相遇于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秦代的航海,开拓了东北航线的海上“丝绸之路”,那么,两汉与两晋便开辟了西南航线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漫长的航线,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及东非许多国家发展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虽然这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在中西交通史上占有更加重要的位置,但海上“丝绸之路”确已开辟,而且为中西交通的重心从陆路转向海路,准备了各方面的条件。我们可以称这一时期为中国远洋航行的初创时期。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航海业在元代曾有过相当的繁荣,出现过汪大渊这样杰出的航海家。但由于元末的战乱和明太祖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航海活动又一度沉寂下来。到了十五世纪初,明成祖朱棣时,海上丝绸之路才又重新活跃起来,并且出现了一位将毕生贡献于航海事业的伟大航海家——郑和。 郑和下西洋,这场发生在十五世纪初的航海盛事,以其规模之庞大、航迹之广远而称雄于古,蜚  相似文献   

4.
在明成祖朱棣在世的六次下西洋中,第三次与第四次间隔的时间最长,几近两年半光景。这可能是因为准备工作的艰巨罢。郑和本人在此期间忙于各种组织工作。他在福建长乐督造巨舶,又到西安清净寺寻找通西域天方语言、可充当译使的人员。  相似文献   

5.
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唐代,其繁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在陆上“丝绸之路”濒于中断的情况下,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更刺激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而造船工艺、科学技术与航海技术的发展,也为远洋航行的发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以下的一些情况,可以看出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昌盛、繁忙的景象: 唐代的“沙船”(航海木帆船)驰骋中外,最大的沙船高达两三层,建造得十分坚固,并装备有  相似文献   

6.
陈炎 《瞭望》1984,(47)
绵延近两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到明代中叶之后衰落萧条了,但它对古代中国与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却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端,中国曾经输出了它独有的文明。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在古代世界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它的文明的输出,无疑曾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过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海上丝绸之路,经历了唐代的繁荣,到宋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只要对一个古代港口作一番比较深入的了解,就会对当时海上贸易的情况,有更具体的印象。泉州,这个中世纪著称于世的对外通商港埠,曾是我国人民走向世界,与亚非各国交往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早在南北朝时期,泉州便作为对外交通口岸崭露头角。公元五四六年(南朝梁大同十二年),取海道前来中国传教的印度僧人拘那罗陀,曾住在当时的郡治丰州西郊的九日山延福寺翻译《金刚经》,后来又从这里“更装大舶”回  相似文献   

8.
戴玉振 《侨园》2012,(6):32-33
初到佐贺还未来得及熟悉这里的情况,我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好在轻车熟路,倒也适应工作与时光紧密缠绵的日子.科长豪情壮志地介绍了佐贺县的国际化发展蓝图.介绍了年内开办佐贺县驻沈阳代表处、驻香港代表处、设置上海代表平台办公地点设在佐贺县厅内,以出差的方式开展业务)、开通佐贺直航上海的国际航线等一系列的规划.事实上近年来佐贺县与中国大陆的交往落后于日本的其他府县.这些宏伟的规划,让我感受到了佐贺县与中国的交往一直以来如平静水面上的小舟,终于驶入时代的大潮,即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相似文献   

9.
公元一三二八年冬,一位中国航海家从古港泉州登上了海舶,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一次远洋航行。在这一次为期五年的远航中,他到过菲律宾的马尼拉(麻里噜)、吕宋(麻逸)、明都洛(明多朗)巴拉塑(三岛)、苏禄,到过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文老古)、班达(文诞)、帝汶(古里地闷)、爪哇岛上的北加浪岸(爪哇)、井里汶(遐来勿)杜板(打板)、戎牙路(重迦卢)和文莱的万年港;到过泰国的吞武里(罗斛)、洛坤(单马令)、北  相似文献   

10.
陈炎 《瞭望》1984,(36)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展了友好的交往,开展贸易,交流文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绸的国家,两千年前便赢得了“丝国”的美名。对中国神奇的丝绸赞叹不已的西方人,起初还有着种种神秘的揣测:古罗马人认为丝绸是生长在树上的,古希腊人则认为是从一种虫的肚子里取出的。随着贸易与文化的交流,他们了解了丝绸,也认识了中国。由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丝绸曾是大宗,通往各国的贸易通道,有陆路,也有海路,便以此得名,称为“丝绸之路”。关于陆上“丝绸之路”,近年来已有很多文章与专著问世,而“海上丝绸之路”,则还缺乏系统的介绍。从本期起,本刊连续刊登一组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章。撰稿者均系于此研究有素的专家。希望通过这组文章,能使读者对“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概略的了解,并引起进一步研讨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建设经济贸易强国的重要战略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东盟国家时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开放水平,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全球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动因应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形势变化,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打  相似文献   

12.
正《可爱的中国》是方志敏的著名散文,也是他的遗著。1935年写于狱中。作者以亲身经历概括了中国从"五四"运动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的悲惨历史,愤怒地控诉了帝国主义肆意欺侮中国人民的种种罪行。他满怀爱国主义激情,把祖国比喻为"生育我们的母亲"。作者高声疾呼,"母亲快要死去了""救救母亲呀!"他指出挽救祖国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的宗旨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来自实践,又必须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总结地方和部门在实践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创造的经验,作出的贡献,进行宣传,是我们按照基金会的宗旨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三晋腾飞之路》,就是我们基金会组织学者到山西调研,同山西同志一起总结党的十四大以来山西实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成果。 我曾有过在山西农村工作将近一年的经历,对山西怀着乡土深情,也感受到了经济  相似文献   

14.
本期刊登的中国近代史教学大纲(试用),是按照《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的要求,在中央有关部门主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的同志组成编写组编写而成,以供各地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时使用。这个教学大纲在试用过程中,经过广泛听取意见,再作修订。  相似文献   

15.
孙大光 《侨园》2022,(12):29-31
<正>他是世界上提出“肺鼠疫”概念第一人;他设计出了“伍氏口罩”,让中国人第一次用口罩预防传染病;他是在英国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华人;1935年,他是华人世界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近日,笔者参观了一次历史回顾展,荣幸了解到中国现代防疫事业的先驱——伍连德博士,他的非凡经历能够鼓舞与疫情抗争的人们。  相似文献   

16.
即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生动地表现了周、秦、汉、唐以来中国人民为开发丝绸之路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丝绸之路带给古长安的影响。史料翔实,文笔流畅,并穿插许多逸闻趣史,能使人轻松地获得知识和教益。现将该书引言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自我实现最确切的途径就是在和谐范畴内表达个人创意。人们很早就知道.一旦个人富有创意的想象得到实现时.那种美妙的兴奋之情和由衷的满足感简直无以言表。一个人能够拥有自己的创意并且在一个团队中表达出来.是一种很愉悦的感受。表达创意是确立地位的来源.也是增强自信的途径.更是不断学习和个人发展的必要步骤。只要环境条件允许.人们总是希望能表达自己.并借此解决问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史教程》是为适应各级党校教学和广大干部自学、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以及现代哲学的需要,由中央党校和山东、江西、安徽、浙江、上海等省、市党校的中哲史教师编写的. 该书同已出版的同类读物比较,有以下显著特点:第一,时间跨度大.上册为古代部分,由远古时代至1840年鸦片战争,下册为近现代部分,由1849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即由孔夫子到毛泽东,打破了中国哲学史的教材由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传统格局,勾勒出中国哲学思想从古  相似文献   

19.
《求知》2014,(2)
<正>政府职能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相似文献   

20.
张炜 《瞭望》1994,(39)
我看过郑板桥晚年给他弟弟的一封信,上面说:象我们这种能写几句诗、画几笔画的人太多了,这就算当代“名士”?实际上我们算不得“名士”,我们不过是舞文弄墨的酸臭文人罢了,因为从我们的作品里一点看不到人民的痛苦和时代的声音……他说他如果为了混生活,完全可以干点别的事情,可以种地,何必捏着一支笔杆在纸上涂来画去?世界上有多少种方法混生活,如果用笔墨混生活,可就算最寒酸、最可怜的一种了.郑板桥的觉悟令我心动.我从此明白了一个用笔人怎样才能不寒酸、不可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