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经典名方玉屏风散,方名源于该方有益气固表之功效,以及防风之别名谓"屏风",故名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是一组类方,名异药同方有4首,分别是白术防风汤、黄芪汤、玉屏风散、白术黄芪汤;名同药异方也有4首,分别是《究原方》玉屏风散、《古今医鉴》玉屏风散、《麻科活人全书》玉屏风散、《笔花医镜》玉屏风散。该类方最早应为刘完素所创,记录于《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最早以"玉屏风散"命名的书籍为《究原方》或《仁存方》,现存最早记载并以"玉屏风散"命名的书籍是《丹溪心法》。  相似文献   

2.
论阳明之汗     
《伤寒论》阳明病属里实热证,“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其外证云何?“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7)。里热外达,必见身热;热蒸液泄,汗自出焉。观太阳中风有自汗,少阳有合目则汗,少阴亦有阳虚不能固表而自汗出,但均不如阳明汗出为甚,故仲景云:“阳明病,法多汗”(201)。阳明之汗与化燥、成实、发黄等证之机转至关紧要,谨试论之。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太阳病证候的表证有“中风”与“伤寒”的不同证型。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曰表阳虚,肌腠空疏,卫外不固,为风邪所中,主要表现为恶风、汗出、脉缓,治疗必须以桂枝汤类扶阳固表,调和营卫。太阳伤寒的病因病机是寒邪束表,玄府不通,腠理闭塞,阳气不能达表,主要表现为恶寒、无汗、脉紧,治疗必须以麻黄汤类发散寒邪,取汗解表。显然,谁都不会否认这是从症状表现到病理本质都完全不同的两种证型。值得探讨的是,二者均系外感病,又同属太阳病经病,如果所感受的外邪完全相同,为什么病理本质会完全不同?现在一般认为,这是因为患者体质有虚实之别。体质的虚实可以导致太阳经病产生不同证型当然毫无疑问,但是这是否就是外邪侵犯太阳经形成“中风”抑或“伤寒”的全部原因与机理呢?研究疾病的机理,其病因与病位是不能忽略的。笔者认为,外邪侵犯太阳之表,其证型表现为“中风”抑或“伤寒”,除了与体质有很大关系外,与其所受外邪(或曰致病原)的种类、性质及其发病部位也有极大的关系,而且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面。如果结合现代医学来探讨,可能更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4.
《金匮》水气篇第25条指出“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由于本条叙证简略,对于越婢加术汤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有无汗出,医家有以下两种认识。 1.认为汗出很多:如五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提出,根据《中风篇》附方《千金》越婢加术汤主疗中有“腠理开,汗大泄”,可知越婢加术汤证是有汗的,而且汗很多,汗多的原因,是由于内热所迫。 2.认为无汗:如《医宗金鉴》:“皮水……若表实无汗有热者,则当用越婢加术汤。”现代医家何任教授的《金匮要略新  相似文献   

5.
免疫失调相关疾病常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特点,其发生、发展、转归与表虚伏邪密切相关。玉屏风散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能提高低下的免疫力,抑制免疫亢进,对免疫失调性疾病疗效颇佳。益气固表、清除伏邪是玉屏风散发挥双向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对汗证的阐述系统全面,其论治汗证时均以阴阳为本,并提出查脉证有火无火辨汗证阴阳。其指出自汗、盗汗各有阴阳,尤应重视阴汗的存在;战汗之难出者为病态,为阴证,需培补元气助汗出病愈;头汗亦分阴阳两证,即邪热上壅之阳证和阳气内脱之阴证,应分辨阴阳论治;小儿汗证应识常与变,重视汗出过多之变及病情之变,而辨阴阳论治。张景岳对汗证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后世治疗汗证的理论和方法,对当今临床诊治汗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谢某,女,56岁,农民,1984年2月25日诊。患者严冬之时,头面蒸蒸,额上汗出如珠,白昼如是,夜寐方休,项下全身无汗,形体壮实,面红而赤,身目不黄,便干如羊粪,5~6日更衣一次,小便艰涩热痛,心烦,口渴不甚欲饮。上症至今已三月。前医曾投固表敛汗之剂,罔效。邀余诊之:脉洪滑,苔黄厚而滑。此乃湿邪与瘀热蕴结中焦,循经上越而致头汗出,予茵陈蒿汤合栀子豉汤加味:茵陈、滑石各30g,制大黄(后下)、厚朴、淡豆豉、木通各10g,生甘草6g。服3剂后头汗出减,大便2次,小便  相似文献   

8.
先父泽涛公,字韵松(1894~1967),自幼随曾祖传殷公习医,据云系七世方脉,兼擅针灸,曾从先大师广西柳州罗哲初先生习达摩派针灸,又继授业于上海恽铁樵先生。博采众家之长,悬壶于庐州,治病每多奇效。兹将侍诊时所录之儿科验案选录之,以供同道参考。 一、小儿暑热证案 刘某,女,3岁。1952年闰七月四日诊:身热微恶寒,掌心热,烦躁不宁,汗出,小便赤,口渴欲饮。乃伏邪受暑湿之引而发,故烦热汗出。当清解为治。 处方:青蒿、川贝母各3g,生鳖甲、茯苓、天花粉、厚朴花各6g,白扁豆头九朵。一剂知,二剂已。  相似文献   

9.
肺的特性为宣发、肃降。仲景宣肺,最常用麻黄、石膏,兼以细辛、防风之类。盖因肺之宣发阻遏,多表现为皮表郁闭,清气不敷之象。无论是“头痛发热,身痛背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麻黄汤证,还是“寸口脉浮而数……风舍于肺,其人则咳”的咳嗽上气证,或湿热壅积,毛窍郁闭,“身必发黄”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和麻黄醇酒汤证,还是外湿犯表,“身痛发热,面黄而喘”的麻杏苡甘汤证、麻黄加术汤证和“纳药鼻中则愈”轻证……,均以肺气不宣为主要病机。尤其是内邪外寒交迫,更易阻遏宣发之性。如大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半夏汤等方  相似文献   

10.
韩明向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根源在于痰饮内伏为患,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其本在于脾肾虚寒,其标为外邪袭肺。韩明向基于肺喜温而恶寒的理论,运用温法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温肺汤加减治疗感寒饮冷之证,以化痰降气胶囊加减治疗痰饮内阻证,以阳和汤加减治疗痰瘀并见证,以玉屏风散、异功散、金匮肾气丸、补肺汤化裁治疗痰饮咳喘之证。  相似文献   

11.
麻黄汤证脉象析疑刘承哲王惠琴刘炜(安徽省灵璧县虞姬医院234200)关键词:《伤寒论》;麻黄汤证;脉象中图法分类号:R222.16麻黄汤是《伤寒论》用于太阳伤寒表实证的方剂。关于该方之脉象,大多根据第46条认为是脉浮紧。本文就《伤寒论》有关内容结...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我认为此条方证不合,实有传抄错漏之嫌。现就这个问题谈一点个人浅见。 《伤寒论》一书言简意赅,且成书于战乱时代,难免散失不全,故常须采取上下连贯和前后互参的读法,方不违背仲景本意。我们研究34条,应与32条、33条连贯看,还要与167条合参。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3条:“太阳与  相似文献   

13.
养阴清肺汤治疗小儿肺炎恢复期喘嗽34例尚莉丽吴雪兰(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合肥230031)关键词:小儿肺炎;咳嗽;养阴清肺汤中图法分类号:R725.6;R256.11肺炎喘嗽是儿科冬春季常见病证,在肺炎恢复期如出现阴虚肺热证,则病程迁延。为此,我...  相似文献   

14.
钱乙儿科论治特色马吉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合肥230038)关键词: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论治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约生于公元1035~1117年,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儿科大家。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是继承《颅囟经》的成就,采纳诸家学说,结合...  相似文献   

15.
桂枝汤证上原文: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柯注: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症。 程批:“汗不出者便非桂枝症”,然南人体弱汗不出,亦不必用麻黄,只须用此汤亦能作汗,每用屡验,非虚语也。若汗不出而脉弱者则若何?曰:仍用桂枝,少加白芍,或去芍可也,以芍能敛汗。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相似文献   

16.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药组成,具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功效。凡属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诸证,若能审证确切、加减得宜,投之无不效者。笔者秉东垣之妙法,谨守病机,应用于儿科诸证,疗效满意。兹录数案...  相似文献   

17.
栀子豉汤证原文: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而谵语;若加烧针,心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程批:此条与“阳明脉症”下篇第一条同法,亦三焦病也。本文禁汗、禁火、禁下,与少阳同,故柯氏注云“此阳明半表里证也”,惟云阳明之半表里证,则义不大合,盖在表之半表里证,即少阳经之小柴胡证也。在里之半表里证,即三焦募原府也,募原近于胃府,故并入阳明病中。且伤寒亦由上及  相似文献   

18.
淤血证,既包含血管内和血管外淤血,也包含了血液成分变异之证。本文仅就儿科淤血证作一讨论。 一、成因   儿科淤血证,出现于儿科多种疾病的过程中,其形成原因有下述几个方面: 1.外邪、痰食,阻滞致淤:外感时邪、内伏痰食,皆可导致气机不畅,阻碍血液运行而淤滞。《奇效良方》中说:“气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对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复制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l,3,7d。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缺血皮质Fas、FasL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方组Fas、FasL蛋白表达显降低。结论:益气活血方可能通过抑制Fas、FasL蛋白表达,减轻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0.
郭锦章儿科验案四则马新超,郭占霞(附属医院儿科合肥230031)关键词儿科,脑积水,病毒性心肌炎,溃疡性结肠炎,婴儿胆汁粘稠综合征郭锦章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是安徽省享有盛名的儿科老中医,从医4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对儿科疑难病证,尤精思辨,用药颇有独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