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星  刘巍 《法国研究》2021,(1):101-112
新冠疫情爆发,中国成为抗疫与舆论的主战场。某些西方主流媒体“抹黑”、“污蔑”和“甩锅”现象激增。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量化质化相结合的方式,对2020年1月至4月《世界报》308篇涉华疫情报道进行编码分类,归纳总结出四种主要负面形象,囊括社会、经济、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从报刊、记者、意识形态与政治因素等方面探析其原因,知己知彼,以期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2.
当今国际格局的最显著变化,就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以及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就中美当前的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而言,中美战略竞争中短期内还难以决定性地改变当前的国际秩序。中国即便对美国的贸易霸凌主义和在亚太地区的霸权主义军事及安全行动采取斗争的回应方式,也并不意味着两国无法合作、或中美关系已...  相似文献   

3.
新冠疫情给日本社会、经济、政治等带来重大冲击。同时,由于本次疫情的严重性和全球性特征,使日本面临的国际环境也充满了变数。日本应对疫情的方式,体现了高度自律的社会性与国民性特征,其效果则毁誉参半。疫情也给中日关系带来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疫情初期的守望相助对近年一直低迷的两国国民感情的改善助益良多,疫情也使中日两国在包括公共卫生领域在内的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意愿增强,疫情中特别是疫情后如何调整和强化双边及区域经贸合作的共识逐渐形成。与此同时,中日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并未因疫情而消弭,在疫情中依然作为消极因素时而显现。而中美关系的不断恶化,则为后疫情时期的中日关系增添了不确定性。总体而言,近年中日关系改善的趋势并未因本次疫情而改变基本方向,但如何应对美国对华战略的重大调整,以及化疫情为契机,建构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双边关系,对中日两国来说,都需要基于人类历史歧路关头的思考,以及高度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构成二战结束以来的最大挑战,其影响已远远超过疫情本身。自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日本蔓延以来,给日本的经济、社会带来诸多影响。疫情催生出新的工作方式;凸显教育领域信息通讯技术滞后;疫情对低收入群体冲击较大;两性关系再遇挑战;人际交往"无缘化"程度加深。新冠肺炎疫情像一面放大镜,将日本潜在的社会问题一一凸显出来,同时,疫情又像一个加速器,加快了日本社会变迁的步伐。"后新冠"时代的日本社会似乎已很难回到从前,那么,日本社会又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5.
中国形象的现代建构——探讨中国形象的现代性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中国崛起将树立怎样的大国形象已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停滞性的话语、全球化的冲击、地域意识的提倡,构成了中国形象的现代建构的宏大的叙事背景,也为从现代性视角探讨中国形象的现代建构提供了思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6.
杨洁勉 《欧洲研究》2022,(3):1-17+165
当前的国际格局正处于从多极化趋势向多极格局确立转型的关键期,并处于新的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之前夜。权力对比与平衡的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等“意外”事件及其国际应对在量变向质变转换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推动形成基本稳定、相对平衡的国际新格局需要多轮反复的冲击变化和与之相伴的战略运筹以及理论反思、创新,多极格局观反映了非西方群体对强权政治的否定和对公正政治的追求,代表了新国际格局观的发展方向。国际格局与全球治理互为因果,并具有多维和双向作用。在国际格局关键转折期,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创新将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议程,涉及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治理机制的建设路径、各种方案间的交流磨合等。发展中国家将自近代以来首次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全面和重要的作用,中国有责任也有义务为促进国际格局转型和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2021年,新冠疫情延宕反复和大国战略竞争加剧,为中国经济外交带来诸多挑战。虽然全球经济开始有所复苏,但全球高通胀等问题对于经济复苏的干扰仍不容小觑。新上任的拜登政府加大对华战略竞争力度,重新回归多边主义,并在技术、价值观、基建等领域全面构建排华联盟,由此掀起新一轮国际制度竞争热潮。在此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协定的进展喜忧参半。在RCEP终于达到生效门槛,中国也积极申请加入CPTPP和DEPA的同时,中欧投资协定却遭遇重大挫折。在国际制度竞争回归潮中,中国在经济外交上持续积极作为。除了加速构建制裁与反制裁制度体系外,中国在全球层面加强参与或引领贸易、公共卫生、气候与环境、国际税收治理以及"一带一路"相关制度建设,在区域层面重点强化中国在亚太、中亚、欧亚与非洲等地区治理机制中的引领作用。而在双边层面,虽然中国对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经济外交先后遇阻,但对东南亚各国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经济外交取得可观成效。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国际秩序——来自历史视角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由美国等西方国家所创立的国际制度仍是当前国际秩序的基础。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不断要求中国遵守国际秩序下的各种规则。从历史的视角观察,中国对国际秩序及自己的地位的认知发生了变化。这其中既有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因素,又受到与外界互动的影响。中国有关世界新秩序的认识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威胁到要彻底改变中国人曾有的对于世界的认知,同时,每个阶段似乎又都引导着中国人更好地调整自身以应对外部压力,并向新的世界观挑战。要想对建设一个真正具有吸引力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有所贡献,中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对日本民宿业投资受到了中国投资者的青睐,也是当前旅游转型升级的引领业态,为日本经济振兴和中国人对外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受日本民宿新法出台、新冠疫情常态化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在对日本民宿投资过程中出现了投资成本增加、资金断链及“文化屏障”等问题。为此,投资者可以通过保险功能规避不确定性风险,以创新构建多元化投资模式,通过加大宣传破除“文化屏障”问题,并借助中国“消费大国”的市场地位,把握好对日进行民宿投资的机遇,不断形成对外投资的风险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战略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中美两大因素共同塑造的。中美战略竞争对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化风险为机遇,进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日本采取三方面的政策举措:补齐军事力量的短板,推进联盟安全体系的多元化;实施经济安保战略,重组供应链和确保技术优势;推行体现日本价值观的制度战略,谋求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导权,以便乘机达成引导国际秩序重塑的方向,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流大国的夙愿,表现出浓重的机会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但对日美联盟战略基轴地位的顽固坚守和对中美不对称依赖脆弱性结构的存在,决定了日本无法从根本上平衡自主与追随、依赖与"脱钩"、改革与"辅成"的三重矛盾,要想利用中美战略竞争提供的"空间"来实现上述政策目标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世界秩序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1945)(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建国之初就萌生的改造国际秩序思想的延续;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是美国不断推行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美国新的国际秩序思想集中体现在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上;从30年代初直至二战结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被视为美国捍卫、中国认同、日本挑战华盛顿体系的过程;战后初期美国试图建立的东亚国际秩序不过是华盛顿体系的修正版;华盛顿体系并非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工具,相反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员职业准入制度在日本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有力地推动了日本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对日本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针对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存在的问题,借鉴日本图书馆馆员准入制度提出了中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