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医籍文献中清浊概念广泛存在“同词异义”现象,因不同取象来源构建的清浊概念具备不同的内涵。取象于天地生成意象的清浊观念,以升降属性为核心特征,后世升清降浊治法、谷气清浊体系、宣清导浊学说等分支理论或由此发展而来。取象于水流动静意象的清浊观念,则以动静属性为核心特征,继而演变出营卫清浊、病机清浊等学说。而中药药性认知也因受取象比类的清浊理论影响,形成了以质重味厚主降者为浊和以辛香雄烈主动者为浊的两种特色鲜明的药性清浊理论。  相似文献   

2.
苦辛通降法是针对寒热错杂所致病证,取苦寒与辛温药物组合成方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此法源于《内经》,而制方于仲景。在《伤寒论》里阐述颇多,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苦辛通降,和中消痞 此法在《伤寒论》中用于痞证。仲景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治。 脾胃位居中焦,司阴阳清浊之气的升降。脾为阴土喜湿而气主升,胃为阳土喜燥而气主降,脾升则水谷之精气(清气)得以上升,胃降则水谷之糟粕(浊气)才能下行,脾胃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相反  相似文献   

3.
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法调治妇科多种疾患,常获理想的疗效,现介绍于下,供同道参考。 一、湿浊阻络 宜升清降浊 人之清气不可一刻不升,浊气不可一刻不降,而脾气则为清升浊降之机括,阴阳交泰之枢纽。若脾气受损,清气下陷,浊气上逆,则湿浊内聚阻于冲、任、带等诸脉。妇女冲任带脉均喜正气相通,最恶邪气相犯,若清气不能濡养,湿浊反而内扰,则可引起经行泄泻、带下、恶阻、子肿、转胞、阴挺等病,拟以补中益气汤化裁为治。  相似文献   

4.
气味是中医药性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以气味分阴阳,则有气与气相对之阴阳、味与味相对之阴阳、气味相对之阴阳。气味各有厚薄,气味因其厚薄又可以各分阴阳。经典中医理论中关于气味阴阳的论述中存在着众多的问题,其中气味之阴阳方面的问题主要有4个,气味之厚薄及其阴阳方面的问题主要有8个。这些问题长期未能引起学术界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人体之中,水谷的运化过程由五脏功能配合共同完成,因脾土居于中焦,故由脾土主导运化。脾主运化不但指脾主转运、化生水谷精微物质,还包括对机体食物糟粕、水湿浊毒物质的转运、排泄过程。就五行而言,脾属土,自然界的土有承载、受纳、化生万物的作用。现代研究结果亦表明,人体物质或能量的新生、再生均与脾土密切相关,某些浊毒物质的产生亦与脾主运化功能失常有关。"脾主运化"理论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内经》中多篇曾提到的“度”之概念,大多数学者未能携其要旨。在此笔者对其探微索隐,冀溯本求源,昭彰至理。1“度”非“周”之意《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确立了存在论思想即实践纲领或感性活动原理、对象性活动原理,意味着形而上学世界的坍塌,意味着纯粹概念立场或理论态度的终结,同时也意味着柏拉图主义的主导原则——"我思"的瓦解。但无论是第二国际理论家还是西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解读都是还原性质的,故使马克思存在论思想在哲学史上的价值蔽而不明、浊而不清。所以须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批判、从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基本内涵、从哲学理论主题的转化的三维视角对马克思存在论思想进行具有原则高度地剖析与阐释。  相似文献   

8.
对"政法"、"法政"概念的解析是必不可缺的理论工作。民国时期,"政法"与"法政"概念并驾齐驱,交相辉映,新中国成立后,"政法"概念取得优势地位、"法政"逐渐成为遗落在岁月烟尘里的语言。"法政"与"政法"概念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分,"政法"概念是认识当代中国政治法律现象的重要语词工具。  相似文献   

9.
清晰界定社会矛盾概念十分重要。并非社会上所有的矛盾现象都是"社会矛盾"。人们对社会矛盾的理解有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之分。只有中观层面的社会矛盾概念,才具有恰当有效的解释力。只有中观层面的社会矛盾,才是社会矛盾理论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各种矛盾现象中,只有同时符合了三个条件——源自社会阶层结构层面上的问题、存在着在利益或其他重要方面进行互动或交往的相关方、相关方之间的互动行为表现出一致和不一致的双重性的矛盾,才是中观层面上的社会矛盾。另外,社会矛盾概念与社会冲突、社会运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关于组织理论转向的代表性论述,无论是人性视角的转向,还是组织视角的转向,其理论自身都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与冲突。这根源于组织理论与组织现实的脱离。组织理论转向的更为合理的说明应是由生产性理论迈向生活性理论的"生活化"转向:在组织的人性前提上,由生产者转向生活者;在组织的系统形态上,由生产性系统转向生活性系统。  相似文献   

11.
清浊是《黄帝内经》的一对重要概念,与脾胃关系密切。在生理上,清浊基于脾胃而生成,并通过脾胃运转功能产生运动交互;在病理上,清浊升降失常与脾胃功能状态失衡相互影响;在脾胃病中,清浊可以体现在患者的面色、气味、病理产物、脉象中,可基于相关症状表现进行辨证诊断。  相似文献   

12.
在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劳动"概念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即"劳动"不仅是使猿转变到人的关键性动力,而且还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对于这一矛盾的分析和应对研究最终能为"质量互变"这种辩证法方法之真意、精要、生命的把握,特别是其应用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行政主体理论是当代中国行政法学中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争论的起因在于法学概念移植的认知分歧,争论的关键在于本土化与普适化的矛盾。"行政主体"的称谓虽有缺陷,但已约定俗成,没有必要更换一个新的概念。中国的行政主体理论的确存在内在的缺陷,但也有其长处,它能够更好地明确实际行为者的法律责任。重构中国行政主体理论必须理清行政主体的核心内容、主要功能及其与法人理论的纠葛。全面引入西方行政主体理论必须在具备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底蕴的条件下完成。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源泉。以《内经》病机学说指导临床,可收执简驭繁之诊断,从而得到正确治疗。兹举病案三则,以窥一斑。 1 上气不足之眩晕 眩晕症,《灵枢*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上气乃指心肺之气,心为君主之官,肺主一身之治节,心肺气虚,宗气不足,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头乃诸阳之会,浊邪蒙敝清空,故脑窍失聪、眩晕等症作矣。本症临床特点为耳如蝉鸣,听觉失灵,头脑重胀,视物模糊,朝轻暮重,动则尤甚,严重时则心慌气短,呃逆呕吐清涎等。一般多见于中老年身体素质较差者,对此,采用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收效甚著。 例1.王某,男,1969年3月21日诊。患眩晕症1年,经诊断为梅尼埃病,时愈时发,病初发作较稀,近来发作频繁,多次经中西药物治疗,收效不理想。平时头昏耳鸣,记忆减退,纳差,疲乏无力,大便先硬后溏。发时感天旋地转,并呕吐痰涎,耳如蝉鸣,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甚则心慌气短,舌淡苔薄白,脉右细小、左弦细。证系心肺气虚,脾胃虚弱,清阳不能上升,浊邪不得下降,清空受蒙所致。治宜益气升清,降逆和中,蠲化痰饮。方宗益气聪明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党参、黄芪各30 g,炒白术、泽泻、蔓荆子、炒白芍、姜半夏各9 g,葛根、代赭石(先煎)各20 g,旋覆花、茯苓各10 g,升麻、陈皮各5g,生姜4片。服5剂眩晕即止。继以益气聪明汤合香砂六君子汤调理半月而瘥,此后未发。  相似文献   

15.
脾主升清运化,胃主受纳降浊,肌肤营养离不开脾胃功能的正常。脾虚易生湿,湿易与风、热、毒相兼为患,风、湿、热、毒之邪侵淫肌肤,则皮肤或痒、或红、或肿、或痛、或流滋。张杰认为,皮肤病的治疗应重视健运脾胃,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则湿浊可化,风无所依,热无所附,寒无所生,皮损可消。  相似文献   

16.
从唐朝到明朝,服母丧的规格不断提高,到明朝时达到与父亲同样的规格,这说明"母亲"的地位在日益提高,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同时,"女子"的地位却在不断下降.这一矛盾现象表明,"母亲"虽然也是"女子",但"母亲"这一概念却在逐渐与"女子"的概念相隔离,也即"母亲"这一概念在逐步异化于"女子"的概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宗法制度日益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母亲"地位的日益上升在本质上反映的是男子统治权的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7.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对汗证的阐述系统全面,其论治汗证时均以阴阳为本,并提出查脉证有火无火辨汗证阴阳。其指出自汗、盗汗各有阴阳,尤应重视阴汗的存在;战汗之难出者为病态,为阴证,需培补元气助汗出病愈;头汗亦分阴阳两证,即邪热上壅之阳证和阳气内脱之阴证,应分辨阴阳论治;小儿汗证应识常与变,重视汗出过多之变及病情之变,而辨阴阳论治。张景岳对汗证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后世治疗汗证的理论和方法,对当今临床诊治汗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出血性脑卒中以"瘀血阻滞、脉道不利"为基础,在"血溢脑脉之外"后相继发生瘀血压迫脑髓,内风化火上炎,瘀血化为痰水上蒙清窍,毒损脑髓的病理过程。诸邪弥漫脑腑,阻遏脑络气机,脉道不利,血液减少,脑髓不充,诸症蜂起,实为脑窍被扰失养所致。根据叶天士胃腑"以通为补"的理论,通调脑之气血阴阳,去瘀生新,恢复脑司元神之职,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夏桂成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业医50余年,根据阴阳互根、消长的理论,结合五行运动的规律提出了月经周期5个时期,创立了"月经周期与调周法"、"补肾调周法调节女性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法.即行经期祛除瘀浊;经后期分3个阶段:经后初期滋阴养血或峻补肾阴,经后中期滋阴养血,佐以助阳,经后末期滋阴助阳、阴阳并调;经间期补肾活血;经前期补肾助阳,佐以理气;经前后半期助阳佐以理气.  相似文献   

20.
身份因素在共同犯罪的法律规定中前后存在矛盾,判断标准不一,现行法律、司法解释在司法实践中有较大的分歧,存在违反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嫌疑;共同犯罪中"共同"的标准亦即共同犯罪的本质是犯罪共同说是妥当的,但"共同"之程度还有待刑法解释的进一步完善;大陆法系中所称之身份犯排除犯罪支配理论,而改用义务犯理论,无身份者不能成为有身份者之正犯,却可以成为有身份者之共犯;认定身份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依然不能脱离共同犯罪的本质,义务是确定身份犯在共同犯罪中所处地位之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